-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 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效果较...
- 需要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相鉴别的疾...
- 肩痛就是肩周炎吗?
- 神经根型颈椎病医案
- 颈型颈椎病医案-王立新
- 我国首部《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
-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
-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
-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
- 2010年骨科9病种中医临床路...
- 2010年骨科9病种中医临床路...
- 汤头歌诀-二 发表之剂
- 汤头歌诀-二 发表之剂
- 汤头歌诀-补益之剂
- 汤头歌诀-补益之剂
- 如何煎中药
- 如何煎中药
- 针灸歌诀集3选穴
- 针灸歌诀集3选穴
- 实用针灸分类歌诀集
- 实用针灸分类歌诀集
- 适合哪种手术?
- 适合哪种手术?
- 颈椎病热敷验方
- 春季养生杂谈
- 无极保养灸
- 无极保养灸
- 身边有人突发心脏病我们该怎么办...
- PKP与谢??
- PKP与谢??
- 冬季养生杂谈
- 入冬以后话小雪
- 西藏之行十六(皮肤水疱瘙痒针刺...
- 西藏之行十三(朝刺荥、刺即效!...
- 西藏之行十二(飞机上的故事)
- 西藏之行十一(急则治郗、肝经急...
- 西藏之行十(平衡针灸显奇效-食...
- 五门十变配穴法
- 内经针法
- 内经针法
- 十二原穴歌
- 16络穴与合穴、下合穴
- 西藏之行九-癔病用平衡、三针哭...
- 西藏之行九-癔病用平衡、三针哭...
- 西藏之行八??再现神奇(穴位治...
- 推按代药歌
- 推按代药歌
- 中风针灸治疗
- 西藏之行七-一针见效起肩疾
- 西藏之行六??急则治郗(两穴治...
- 西藏之行五??神奇的中医经络穴...
- 西藏之行四-点穴解决感觉异常
- L5/S1腰椎间盘突出
- L5/S1腰椎间盘突出
- 辨证分型治疗腰腿痛
- 西藏之行三(鹿角和腰痛)
- 西藏之行二??桃花源与二白
- 西藏之行1-立竿见影的关节对应...
- 5手少阴心经
- 5穴之内治疗突然声哑
- 颈部疼痛的相关经络及敏感点
- 子午流注常用穴位
- 子午流注常用穴位
-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 灵龟八法
- 灵龟八法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玉龙歌 (杨氏注解)
- 玉龙歌 (杨氏注解)
- 容易混淆的颈型颈椎病
- 电针治疗颈椎病(论文精选)
- 电针治疗颈椎病(论文精选)
- 颈椎病的好疗法-秘传疏经术
- 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新方法...
- 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新方法...
- 《黄帝内经•素问》...
- 《黄帝内经•素问》...
-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 患者突然晕倒,是否颈椎突出所致...
- 患者突然晕倒,是否颈椎突出所致...
- 秘传疏经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 切诊
- 切诊
- 八纲辨证
- 八纲辨证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要点
-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
-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
-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
-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 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及其调养
- 食物的阴阳
- 食物的阴阳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 颈椎管狭窄症
- 颈椎失稳症简介
- 晕厥鉴别诊断
- 晕厥鉴别诊断
- 晕厥病因
- 晕厥病因
- 眩晕鉴别诊断
- 眩晕鉴别诊断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误区-治疗方...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误区-治疗方...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误区-诊断的...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误区-诊断的...
-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 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的机理及...
- 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的机理及...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
-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与手术治...
-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与手术治...
- 颈椎病应该如何治疗?
- 颈椎病理疗作用及方法
- 颈椎病理疗作用及方法
- 颈椎病的预防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肌电图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肌电图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超声显像诊断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超声显像诊断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核磁共振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核磁共振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CT扫描
- 颈椎病的特殊检查-CT扫描
- 颈椎病的常规检查-X线平片检查
- 颈椎病的常规检查-X线平片检查
- 颈椎病检查应详问病史
- 颈椎病检查应详问病史
- 颈椎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 颈椎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 颈椎病的定义
- 颈椎病的定义
- 目前比较擅长的方面
- 目前比较擅长的方面
- 我的研究方向-脊柱相关疾病
- 我的研究方向-脊柱相关疾病
- 相逢杏林有缘人
- 相逢杏林有缘人
- 浅说腰椎管狭窄症
- 作者:许小桦|发布时间:2013-06-20|浏览量:2112次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
腰椎管狭窄分为哪几类??
按国际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许小桦
(1)脊椎退变所致的狭窄: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2)复合因素所致的狭窄:先天后天畸形同时存在之狭窄,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容积变小,或椎间盘突出与椎管之轻度狭窄的复合原因之狭窄。
(3)脊椎滑脱症(退化性)与骨溶解病所致狭窄。
(4)医源性狭窄:有术后的骨质增生与髓核溶解素注射所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等。
(5)损伤性狭窄:如压缩骨折与骨折脱位。
(6)其他:畸形性骨炎(pagets病)有脊椎变形,椎管可缩小;氟中毒也可使增生畸形,造成狭窄。
引起腰椎管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 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如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症之一,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用的保守治疗有:
(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到缓解。常用手法为按揉法、扌衮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
(2)针灸治疗:可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命门、环跳、风市、委中、昆仑等穴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 药物治疗:对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可采用镇痛消炎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中药治宜温通经络、强壮筋骨,可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常用药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续断等。气虚血亏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鸡血藤、独活、桂枝、淫羊藿等。
(4)封闭治疗:可用硬膜外封闭,能消除肿胀,松解粘连,缓解症状,常用醋酸强的松龙12.5mg加1%普鲁卡因10ml,每周一次。
(5)医疗体育: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
(6)手术治疗: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是什么??
手术指征是:
(1)活动后腰及腿痛,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进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是怎么回事??
临床中有些病例,手术前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无突出的椎间盘,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变为椎管侧方狭窄压迫神经根,特称为侧隐窝狭窄症,以区别于主椎管狭窄。
侧隐窝指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主要发生在三叶形椎管,以下位两个腰椎处最为典型。一般认为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以下者为狭窄,5mm以上者为正常,在此之间者为相对狭窄。
那么,侧隐窝为什么会狭窄呢?先天因素可造成侧隐窝狭窄,三叶形椎管侧隐窝深,前后径小,从发育上就存在着狭窄症的因素。另一个促成狭窄的重要因素是退变。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膨出钙化,椎体后上缘增生,从前方向后突入侧隐窝;椎间盘狭窄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上移;峡部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自后方突入侧隐窝;退变的椎体前或后滑脱,均可促成侧隐窝狭窄。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表现是什么,如何治疗?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这可能是男性负重大,下腰椎管呈三叶草形较多,神经根周围保留间隙小,易出现压迫症状的缘故。
患者一般有较长的腰痛及腰腿痛病史,腿痛常比椎间盘突出者重,劳累或外伤可诱发疼痛,或使症状明显加重。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为进行性,跛行距离自数百步减至数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缓解。下肢疼痛沿腰或骶神经支配区放射。
侧隐窝狭窄症是神经根受到相邻结构的机械性压迫,不适于保守治疗。牵引只适于压迫不重者。对已确诊者应选择手术疗法,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对手术技术要精益求精,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减压,以免影响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是一回事吗?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变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腰椎管狭窄
症状:
能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少数病例因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椎管狭窄病人往往主诉多而体征少。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直腿抬高试验正常或只有中度牵拉痛。少数病人下肢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有时减弱或消失。
非手术治疗
以往,对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多主张行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认为该病总是进展性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先行一阶段保守治疗后再确定是否需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
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炼和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炼腰呈屈曲位,多数病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炼,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缩。
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 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
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根性痛<1年者,应用激素封闭治疗不能预测手术效果。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10例(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ciocon等人对3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疼痛减轻长达10个月。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 优点。
手术治疗
2.1 手术指征 当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治疗目的是减轻下肢适应症状,而不是减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治愈。术后远期随访中,仍有增生再长入减压区的可能,使神经受压症状复发。手术也不可能使已经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过程。
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文献报告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压和有限减压两类。
2.2 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的侧隐窝行减压,尽管临床症状提示仅为单平面狭窄,单侧神经根受压。理由是椎管狭窄是一种多平面疾病,单平面减压远期效果不理想。
2.3 有限减压方法 理由是退变性椎管狭窄多为阶段性,主要为黄韧带打折、增生性肥厚、小关节和关节囊的增生以及纤维环膨出所致。在矢状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狭窄。因而应行选择性的有限减压,以保留较多的后部骨和韧带结构,从理论上讲,可减少术后发生脊椎不稳定。该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将椎板外侧前部斜行切除,选择性的行单侧或双侧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mcculloch介绍的方法:后正中皮肤切口(单平面5cm),向两侧游离后,分别作双侧减压,一般先行左侧。距中线1cm弧形切开腰背筋膜,避免损伤棘上和棘间韧带,顺棘间韧带和椎间隙向侧方剥分离椎旁肌,单侧椎板切除范围:向上达黄韧带起点处,向下至黄韧带止点(连带下位椎体上1/4椎板)。内侧小关节切除至椎弓内界,以保证达到关节突下彻底减压,对?。滑脱同时行横突间植骨。然后,在另一侧行类似手术。这种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间韧带的技术称之为减压术(microdecompression)。
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方法与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相比较的前瞻性与随机分组研究的结果已有报告。这两种方法平均随访3.7年,其临床结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间较长,发生神经损伤为12%。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中26%因术中减压不理想,不得已又改为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
近年来,人们主张对双平面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椎板切除,应通过神经学检查选择其中之一为引起症状的平面(责任椎),可行走路前后检查或选择性神经阻滞。某一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消失,即表明该神经根受压。一组报告中,28 例两平面解剖性椎管狭窄中,23例(82%)认为是一平面引起症状,5例(18%)认为是两平面引起症状,减压手术仅在认为引起症状的1~2个平面进行。虽是两平面狭窄,但仅行一平面减压手术,术后效果与两平面狭窄者相似。
2.4 植骨融合问题 近年来,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行融合的作用讨论较多。减压后没有同时行植骨融合术,已有并发腰椎滑脱的报告,减压同时行小关节全切,术后腰椎滑脱多达2倍,是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行植骨融合术,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时间延长,一般认为同时行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康复无益。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骨融合术:
2.4.1 伴有退行性椎体滑脱 laus等人报告单纯减压取得成功。这表明由于椎间隙变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该阶段可获得自然稳定。然而,另有资料表明, 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postachini等人报告16例术前有滑脱,术后随访8.6年的结果,其中6例单纯减压,另10例同时行融合术,发现未行融合者骨质长入椎管较多,临床效果不及同时行融合者。近年来的文献分析资料表明,若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可获得更满意的手术效果。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发现,术后骨质增生在腰椎单纯减压未同时滑脱阶段融合者较常见。
2.4.2 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 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广泛减压,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时行关节融合术。但并不是所有椎管狭窄伴侧凸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面:①应考虑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的危险。②弯曲是否为进展性,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证。③伴有椎体侧方滑脱,表明该阶段不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不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
2.4.3 同一平面复发性椎管狭窄 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小关节切 除超过50%会导致阶段性不稳,特别是小关节向矢状面倾斜时。复发性椎管狭窄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必然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2.4.4 小关节去除过多 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不稳定,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50%),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甚微。
2.5 脊柱内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的是:①纠正脊柱畸形;②稳定脊柱;③保护神经组织;④降低融合失败或提高融合率;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而其适应证为:①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③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脱;④屈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应以短阶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滑脱行融合术时,同时行内固定是有益的。
2.6 手术疗效 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的疗效普遍认为较好。文献中取得疗效满意的差异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结果表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随时间推移又有加重的趋势。在一组研究中,20%术后获得短期满意疗效,平均8.2年症状又复发。另有一组,27%术后初期疗效尚好,5年后症状又加重。katz等人发现,不论减压融合与否,75%效果满意持续7~10年后,23%需再手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和曾行单平面椎板减压。症状复发可以是原手术部位狭窄复发、邻近平面狭窄有发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稳。相反,也有作者报告一组病例,术后平均13年的临床结果满意优于平均7年者。
2.7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2.7.1 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后的疗效影响,文献所报告的差异较大。在一组报告中,糖尿病术后疗效差的比例较大,易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优良率仅为42%,而无该病者为91%。另有一组报告却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72%),无该病者为80%。有资料表明:术后减轻与活动有关症状的疗效与无该病者相似,但对减轻下肢持续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疗效不肯定。这是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身残留神经症状。
2.7.2 其他因素 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①病人选择适当;②术式确定正确;③术中操作精细。katz等人报告194例手术结果,其中40例疗效不满意,认为主要原因为:①术前全身情况差;②存在多种疾患;③背部症状较下肢症状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术史者,腰管狭窄术后的疗效受影响。已有资料表明,在腰椎手术中发生小关节骨折是发生晚期腰痛的一种潜在因素。
腰椎管狭窄分为哪几类??
按国际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许小桦
(1)脊椎退变所致的狭窄: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2)复合因素所致的狭窄:先天后天畸形同时存在之狭窄,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容积变小,或椎间盘突出与椎管之轻度狭窄的复合原因之狭窄。
(3)脊椎滑脱症(退化性)与骨溶解病所致狭窄。
(4)医源性狭窄:有术后的骨质增生与髓核溶解素注射所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等。
(5)损伤性狭窄:如压缩骨折与骨折脱位。
(6)其他:畸形性骨炎(pagets病)有脊椎变形,椎管可缩小;氟中毒也可使增生畸形,造成狭窄。
引起腰椎管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 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如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症之一,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用的保守治疗有:
(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到缓解。常用手法为按揉法、扌衮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
(2)针灸治疗:可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命门、环跳、风市、委中、昆仑等穴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 药物治疗:对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可采用镇痛消炎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中药治宜温通经络、强壮筋骨,可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常用药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续断等。气虚血亏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鸡血藤、独活、桂枝、淫羊藿等。
(4)封闭治疗:可用硬膜外封闭,能消除肿胀,松解粘连,缓解症状,常用醋酸强的松龙12.5mg加1%普鲁卡因10ml,每周一次。
(5)医疗体育: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
(6)手术治疗: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是什么??
手术指征是:
(1)活动后腰及腿痛,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进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是怎么回事??
临床中有些病例,手术前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无突出的椎间盘,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变为椎管侧方狭窄压迫神经根,特称为侧隐窝狭窄症,以区别于主椎管狭窄。
侧隐窝指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主要发生在三叶形椎管,以下位两个腰椎处最为典型。一般认为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以下者为狭窄,5mm以上者为正常,在此之间者为相对狭窄。
那么,侧隐窝为什么会狭窄呢?先天因素可造成侧隐窝狭窄,三叶形椎管侧隐窝深,前后径小,从发育上就存在着狭窄症的因素。另一个促成狭窄的重要因素是退变。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膨出钙化,椎体后上缘增生,从前方向后突入侧隐窝;椎间盘狭窄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上移;峡部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自后方突入侧隐窝;退变的椎体前或后滑脱,均可促成侧隐窝狭窄。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表现是什么,如何治疗?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这可能是男性负重大,下腰椎管呈三叶草形较多,神经根周围保留间隙小,易出现压迫症状的缘故。
患者一般有较长的腰痛及腰腿痛病史,腿痛常比椎间盘突出者重,劳累或外伤可诱发疼痛,或使症状明显加重。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为进行性,跛行距离自数百步减至数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缓解。下肢疼痛沿腰或骶神经支配区放射。
侧隐窝狭窄症是神经根受到相邻结构的机械性压迫,不适于保守治疗。牵引只适于压迫不重者。对已确诊者应选择手术疗法,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对手术技术要精益求精,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减压,以免影响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是一回事吗?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变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腰椎管狭窄
症状:
能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少数病例因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椎管狭窄病人往往主诉多而体征少。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直腿抬高试验正常或只有中度牵拉痛。少数病人下肢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有时减弱或消失。
非手术治疗
以往,对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多主张行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认为该病总是进展性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先行一阶段保守治疗后再确定是否需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
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炼和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炼腰呈屈曲位,多数病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炼,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缩。
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 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
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根性痛<1年者,应用激素封闭治疗不能预测手术效果。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10例(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ciocon等人对3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疼痛减轻长达10个月。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 优点。
手术治疗
2.1 手术指征 当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治疗目的是减轻下肢适应症状,而不是减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治愈。术后远期随访中,仍有增生再长入减压区的可能,使神经受压症状复发。手术也不可能使已经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过程。
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文献报告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压和有限减压两类。
2.2 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的侧隐窝行减压,尽管临床症状提示仅为单平面狭窄,单侧神经根受压。理由是椎管狭窄是一种多平面疾病,单平面减压远期效果不理想。
2.3 有限减压方法 理由是退变性椎管狭窄多为阶段性,主要为黄韧带打折、增生性肥厚、小关节和关节囊的增生以及纤维环膨出所致。在矢状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狭窄。因而应行选择性的有限减压,以保留较多的后部骨和韧带结构,从理论上讲,可减少术后发生脊椎不稳定。该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将椎板外侧前部斜行切除,选择性的行单侧或双侧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mcculloch介绍的方法:后正中皮肤切口(单平面5cm),向两侧游离后,分别作双侧减压,一般先行左侧。距中线1cm弧形切开腰背筋膜,避免损伤棘上和棘间韧带,顺棘间韧带和椎间隙向侧方剥分离椎旁肌,单侧椎板切除范围:向上达黄韧带起点处,向下至黄韧带止点(连带下位椎体上1/4椎板)。内侧小关节切除至椎弓内界,以保证达到关节突下彻底减压,对?。滑脱同时行横突间植骨。然后,在另一侧行类似手术。这种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间韧带的技术称之为减压术(microdecompression)。
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方法与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相比较的前瞻性与随机分组研究的结果已有报告。这两种方法平均随访3.7年,其临床结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间较长,发生神经损伤为12%。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中26%因术中减压不理想,不得已又改为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
近年来,人们主张对双平面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椎板切除,应通过神经学检查选择其中之一为引起症状的平面(责任椎),可行走路前后检查或选择性神经阻滞。某一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消失,即表明该神经根受压。一组报告中,28 例两平面解剖性椎管狭窄中,23例(82%)认为是一平面引起症状,5例(18%)认为是两平面引起症状,减压手术仅在认为引起症状的1~2个平面进行。虽是两平面狭窄,但仅行一平面减压手术,术后效果与两平面狭窄者相似。
2.4 植骨融合问题 近年来,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行融合的作用讨论较多。减压后没有同时行植骨融合术,已有并发腰椎滑脱的报告,减压同时行小关节全切,术后腰椎滑脱多达2倍,是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行植骨融合术,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时间延长,一般认为同时行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康复无益。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骨融合术:
2.4.1 伴有退行性椎体滑脱 laus等人报告单纯减压取得成功。这表明由于椎间隙变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该阶段可获得自然稳定。然而,另有资料表明, 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postachini等人报告16例术前有滑脱,术后随访8.6年的结果,其中6例单纯减压,另10例同时行融合术,发现未行融合者骨质长入椎管较多,临床效果不及同时行融合者。近年来的文献分析资料表明,若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可获得更满意的手术效果。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发现,术后骨质增生在腰椎单纯减压未同时滑脱阶段融合者较常见。
2.4.2 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 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广泛减压,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时行关节融合术。但并不是所有椎管狭窄伴侧凸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面:①应考虑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的危险。②弯曲是否为进展性,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证。③伴有椎体侧方滑脱,表明该阶段不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不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
2.4.3 同一平面复发性椎管狭窄 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小关节切 除超过50%会导致阶段性不稳,特别是小关节向矢状面倾斜时。复发性椎管狭窄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必然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2.4.4 小关节去除过多 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不稳定,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50%),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甚微。
2.5 脊柱内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的是:①纠正脊柱畸形;②稳定脊柱;③保护神经组织;④降低融合失败或提高融合率;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而其适应证为:①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③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脱;④屈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应以短阶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滑脱行融合术时,同时行内固定是有益的。
2.6 手术疗效 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的疗效普遍认为较好。文献中取得疗效满意的差异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结果表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随时间推移又有加重的趋势。在一组研究中,20%术后获得短期满意疗效,平均8.2年症状又复发。另有一组,27%术后初期疗效尚好,5年后症状又加重。katz等人发现,不论减压融合与否,75%效果满意持续7~10年后,23%需再手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和曾行单平面椎板减压。症状复发可以是原手术部位狭窄复发、邻近平面狭窄有发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稳。相反,也有作者报告一组病例,术后平均13年的临床结果满意优于平均7年者。
2.7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2.7.1 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后的疗效影响,文献所报告的差异较大。在一组报告中,糖尿病术后疗效差的比例较大,易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优良率仅为42%,而无该病者为91%。另有一组报告却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72%),无该病者为80%。有资料表明:术后减轻与活动有关症状的疗效与无该病者相似,但对减轻下肢持续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疗效不肯定。这是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身残留神经症状。
2.7.2 其他因素 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①病人选择适当;②术式确定正确;③术中操作精细。katz等人报告194例手术结果,其中40例疗效不满意,认为主要原因为:①术前全身情况差;②存在多种疾患;③背部症状较下肢症状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术史者,腰管狭窄术后的疗效受影响。已有资料表明,在腰椎手术中发生小关节骨折是发生晚期腰痛的一种潜在因素。
本站文章部分收集来源网络、作者及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更正。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