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肉由来的遐想??苏东坡养生...
- 秋季----准备吹响的滋补养生...
- 博采众长 无愧“铁杆中医”-记...
- 读《未来医学将是东西方汇聚的新...
- 沉痛哀悼邵扶?老先生
- 不花一分钱,过好冬至夜
- 冬令进补,你“补”对了吗?,请...
- 立冬后,膏方调补正当时
- 冬季吃“咸”有学问
- 膏方有变化 如何适应它?
- 自制“白洋金胶囊”治疗慢性乙型...
- 中药饮片小包装值得推广吗?
- “过劳死”的27个危险信号
- 对照一下,你健康吗?
- 祝贺顾伟民大夫
- 放慢1天,还你百年
- 清明上坟(扫墓)的感悟
- 怀念恩师顾瑞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到底要多...
- 冬令养生话进补
- 湖州市中医院第三届中医膏方养生...
- 顾伟民大夫当选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 蜱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为!
- 处暑养生有讲究
- 切勿有意吞食杨梅核!
- 夏季保健进社区系列一采访顾伟民
- 长寿有道,健康有方------...
- 记住3月5日!
- 冬季补水话养生
- 湖州晚报湖州市中医院第二届中医...
- 中医体质十分法与膏方临床使用技...
- 胃下垂怎么分轻重?
- 夏季饮食7种最佳,1种最差,你...
- 清明节容易得什么病?
- 春困虽说不是病,如何消除才是真...
- 肛门瘙痒警惕患上蛲虫病!
- 胃下垂至骨盆能用胃托吗?效果怎...
- 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原因?平时应注...
- 甲状腺机能减退有哪些临床表现?
- 春季是治疗胃下垂的最佳季节
- 测测你缺不缺维生素?
- 过好今年冬至夜 明年健康你我...
- 乙肝大三阳、小三阳不要慌!
- 人参的食用方法介绍
- 情志疗法临床应用需谨慎
- 胃病也会传染的你知道吗?
- 冬天,食物帮你留住水分
- 膏方进入寻常百姓家
- 问题解决了
- 首届中医养生膏方节持续升温
- 膏方哪里可以开?
- 湖州市中医院湖州晚报首届膏方养...
- 开膏方时应该注意什么?
- 关于中医临床的几点思考
- 面部色斑如何消除?
- 哪种人参适合您?
- 如何看“乙肝三系”检查报告单?
- 慎 用 地 塞 米 松
- 滋肾通腑方治疗癃闭急症42例
- 临近冬令话进补
- 测测你自己属于哪种体质
- 服人参时可食萝卜
- 有关“膏方”答疑
- 治疗胃下垂---有专用器材
- 看病经验谈:医术与和善 你希望...
- 喜报??顾伟民大夫荣获
- 秋季药膳介绍
- 入秋如何防“秋乏”
- 秋季不可乱进补
- 秋季保健养生讲座
- 常用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
- 古代女性医学家典故
- 作者:顾伟民|发布时间:2009-03-07|浏览量:1461次
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女性医学家,她们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病,深得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在三八节来临之际,特将部分摘登,以供大家纪念、学习。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市中医院内科顾伟民
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擅长针灸 施医利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著书立说 行医为民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擅长针灸 施医利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著书立说 行医为民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