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肉由来的遐想??苏东坡养生...
- 秋季----准备吹响的滋补养生...
- 博采众长 无愧“铁杆中医”-记...
- 读《未来医学将是东西方汇聚的新...
- 沉痛哀悼邵扶?老先生
- 不花一分钱,过好冬至夜
- 冬令进补,你“补”对了吗?,请...
- 立冬后,膏方调补正当时
- 冬季吃“咸”有学问
- 膏方有变化 如何适应它?
- 自制“白洋金胶囊”治疗慢性乙型...
- 中药饮片小包装值得推广吗?
- “过劳死”的27个危险信号
- 对照一下,你健康吗?
- 祝贺顾伟民大夫
- 放慢1天,还你百年
- 清明上坟(扫墓)的感悟
- 怀念恩师顾瑞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到底要多...
- 冬令养生话进补
- 湖州市中医院第三届中医膏方养生...
- 顾伟民大夫当选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 蜱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为!
- 处暑养生有讲究
- 切勿有意吞食杨梅核!
- 夏季保健进社区系列一采访顾伟民
- 长寿有道,健康有方------...
- 记住3月5日!
- 冬季补水话养生
- 湖州晚报湖州市中医院第二届中医...
- 中医体质十分法与膏方临床使用技...
- 胃下垂怎么分轻重?
- 夏季饮食7种最佳,1种最差,你...
- 清明节容易得什么病?
- 春困虽说不是病,如何消除才是真...
- 古代女性医学家典故
- 肛门瘙痒警惕患上蛲虫病!
- 胃下垂至骨盆能用胃托吗?效果怎...
- 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原因?平时应注...
- 甲状腺机能减退有哪些临床表现?
- 春季是治疗胃下垂的最佳季节
- 测测你缺不缺维生素?
- 过好今年冬至夜 明年健康你我...
- 乙肝大三阳、小三阳不要慌!
- 人参的食用方法介绍
- 情志疗法临床应用需谨慎
- 胃病也会传染的你知道吗?
- 冬天,食物帮你留住水分
- 膏方进入寻常百姓家
- 问题解决了
- 首届中医养生膏方节持续升温
- 膏方哪里可以开?
- 湖州市中医院湖州晚报首届膏方养...
- 开膏方时应该注意什么?
- 面部色斑如何消除?
- 哪种人参适合您?
- 如何看“乙肝三系”检查报告单?
- 慎 用 地 塞 米 松
- 滋肾通腑方治疗癃闭急症42例
- 临近冬令话进补
- 测测你自己属于哪种体质
- 服人参时可食萝卜
- 有关“膏方”答疑
- 治疗胃下垂---有专用器材
- 看病经验谈:医术与和善 你希望...
- 喜报??顾伟民大夫荣获
- 秋季药膳介绍
- 入秋如何防“秋乏”
- 秋季不可乱进补
- 秋季保健养生讲座
- 常用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
- 关于中医临床的几点思考
- 作者:顾伟民|发布时间:2008-11-04|浏览量:1160次
[关键词] 中医临床 辨证论治 脚注 特色诊断 思考
[内容提要] 中医临床讲究的是疗效,但疗效又取决于中医临床的基本思想和技巧的应用。本文从辨证论治、医方脚注、特色诊断方面,结合临床实际,就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出新的思考,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中医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考验。之所以在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医学迄今为止尚能生存,其中也必然有其的道理所在。但是,对中医临床上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市中医院内科顾伟民
1 重视辨证论治,确保中医临床地位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生存法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它不但可以对同一疾病中的不同证型进行辨治,而且可以对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种证型,进行辨治,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历来被中医家推崇。当西医学传入我国,尤其是近几十年在临床流行病学被广泛应用之后,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人们再次对临床研究所提供的证据进行评价时发现,在按照西医学制定的评价方法开展的中医临床研究中,评价辨证论治干预效果的研究非常少,尽管作了许多针对单一证候类型的干预研究,但用目前的标准衡量,高质量的研究并不多见。这样的结果势必导致辨证论治受到轻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评价方法的严重制约。[1]就中医医院目前的状况,辨证论治已经受到干扰,首先有学者提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辨证论治不包含辨病论治,治疗应当采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伤寒论》把外感疾病分作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六大类,即为六经辨证。这实际上是一大错误,对“辨证论治”的理解不够透彻的结果。因为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反映的是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而六经病中的任何一大类,均不具备上述意义,尤其它未能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2]
从上可以看出,既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生存法则,那么,对于辨证论治,中医自身必须首先应有足够的认识,对辨证论治的信念不能动摇,这样才能确保中医临床地位,辨证论治才能在现代的评价体系中不被扭曲。
2、重视“脚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脚注”一般而言,是为了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保证用药安全,医家根据临床对药物的特别需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在中药处方药名旁标注的简明要求,“脚注”,即对处方用药的注解。如仲景治太阳病“桂枝汤”方云:“桂枝(去皮)……大枣(擘)”;治少阴病兼变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等等”;自医方鼻祖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先河以来,历代医家,对脚注潜心考究,辈有发展,至明清以后,更是细极微芒,如 “柴胡”, “脚注”为“柴胡鳖血染”; “熟地黄”“脚注”为“熟地砂仁拌”等等。
中药“脚注”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服法、煎法等,最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另煎、包煎、另炖、烊化、泡服、冲服、捣(磨)汁,常见的辅料脚注有酒、醋、盐、蜜,油炙或土炒、砂炒、米炒、麸炒及炒黄、炒焦、炒炭等等。但“脚注”的另一层意义,是对用药医理的注解。:如仲景桂枝汤方后云“右五味嚼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熟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吴鞠通银翘散条下云“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等等。综观《伤寒论》中收方112方,选药82味,交叉运用于各方中,共出现536次。其中有脚注者315次,占58.8%,无脚注者221次,占41.2%,生用、制用泾渭分明,显示了脚注在方剂中所处的地位。
然而,随着中药饮片的工业化、处方电子化、中药颗粒化的推出,历来被认为相当重要的“脚注”,顿时危机四伏。由于中药饮片工业化后,原本需临时调剂的,现已基本消失,中药调剂仅仅只维持配方而已。随着处方电子化、中药颗粒化的开展,也根本上削弱了“脚注”的作用。为此,中医临床疗效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一点,处方电子化虽然方便,但对于中医处方原有的文字描述,患者看不到,医者也不便温习,对于老中医来说,尤其困难。在此,笔者呼吁,在当今时代,应在开展中药饮片工业化、处方电子化、用药颗粒化的过程中,仍应重视“脚注”及手写处方的同时运用,部分不适合工业化的中药饮片,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应用原有的炮制方法和临时调制方法,这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意义是肯定的。
3、重视中医特色诊断,避免过多依赖现代诊断技术
中医的特色诊断,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在四诊中,按主次依次被描述为“神圣工巧”之不同,历来中医家都十分重视中医特色诊断。如《灵枢?本脏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类枢?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心善饥、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以下皮寒;”又如《灵枢?厥病篇》:“厥心病,腹胀胸满,心痛甚者,胃心痛也;”《金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苦为实”等等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所以中医医家都讲究中医特色诊断。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X线、B超、CT、核磁等影像设备的出现,使得当今一些医生过多的依赖于现代诊断技术,而忽视了四诊的应用价值。存在这一现象,也不仅仅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出现的必然,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医疗法律的制约。尽管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但在临床上,笔者认为,还是应该重视中医特色诊断。因为,中医特色诊断,不单简便,而且实效,在某些方面,现代诊断技术尚且还不能够代替。如临床上无症状的肿瘤、亚健康状态、经络病变等等,在中医临床上,患者的形、色、舌、脉已经表现出来了,但现代化诊断手段尚诊断不了;当现代化检测手段诊断出“阳性”病变时,大多数疾病也已发展到了中晚期无可救治的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为5%,患病者为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者。在现代检测手段对亚健康、无症状的肿瘤、经络病变等尚缺乏特效的诊治疗手段时,中医的特色诊断,以及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却正是这些疾病的“克星”。为此,临床上应重视中医特色诊断,避免过多依赖现代诊断技术,以致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有关辨证论治临床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刘保延 中医杂志2007年第48卷第1期
2 辨病应是辨证的主体内容 周然宓 周叔平 光明中医2007年2月第22卷第2期
3 重视中药处方脚注,确保临床安全 杨剑,黄丽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年第21卷第3期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