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碧辉主任医师
-
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内分泌科
- 糖尿病患者血压升高怎么办
- 血糖降不下来怎么办
- 空腹血统5-6属于糖尿病吗
- 糖耐量异常患者容易患癌吗
- 20岁男177CM,85KG,...
- 上海医院 医师你好,我想咨询一...
- 糖尿病患者可以运动吗
- 请问该怎么治疗
- 尿酸多高就需要药物控制了?
- 2型糖尿病如何合理用药
- 7岁2个月女孩,患性早熟该如何...
- 骨折后发现血糖高 不一定是糖尿...
- 口服胰岛素促泌剂或注射胰岛素后...
- 血糖正常而胰岛素水平“低”是否...
- 甘油三酯超过30毫摩尔/升怎么...
- 有什么新方法治疗甲亢
- 急 关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问...
- 低钾血症,想查病因
- 58岁 昏迷住院
- 血压高是否能要孩子
- 老师,得甲亢,开学一周出现颈部...
- 我母亲两年前的了甲亢,一直都去...
- 9岁3个月个子150厘米很胖5...
- 各位大夫你们好!
- 妊娠-新生儿甲亢的诊治(中国指...
- 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指南(中...
- 糖尿病基础治疗
- 甲状腺危象诊断标准
- 甲亢规范治疗三种基本方法的优点...
-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类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 甲状腺危象临床思维
- 矮小儿童就诊指南
- 抗甲状腺药物性肝损伤
- 作者:蒙碧辉|发布时间:2010-12-30|浏览量:1778次
[甲亢伴肝损伤]
一、病历摘要
患者李××,男,49岁,因食亢、心悸、多汗2个月,皮肤、巩膜黄染24天入院。2个月前发病,当地诊为甲亢,当时查肝功能正常,以131I治疗,4天后加用PTU(50mg,Tid)。24天前觉腹部不适而停用PTU,此后皮肤发痒,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 当地查肝功能异常收住院治疗,但病情仍进行加重。病后体重下降11kg。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蒙碧辉
入院查体:T36.5℃,R20次/min,P82次/min,BP104/64mmHg。体重41kg,身高152cm。BMI17.75kg/m2。无眼球突出,眼球各向运动正常。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点或瘀斑。甲状腺不大。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无异常。
器械及辅助检查
腹部超声:肝、胆、胰、脾、双肾均未发现异常。
血常规:WBC 8.07×109/L,中性粒细胞5.17×109/L,RBC4.05×1012/L,Hb116g/L,血小板300×109/L。
电解质正常、血糖正常。血总胆固醇偏低。凝血功能4项指标均正常。
尿常规:胆红素(++)。
甲状腺功能: FT3 6.45pmol/L, FT4 14.51pmol/L, TSH 0.13mIU/L 。
肝功能检查结果(见表)
住院日 |
TBil (µmol/L) |
DBil (µmol/L) |
IBil (µmol/L) |
ALT(U/L) |
AST(U/L) |
γ-GGT(U/L) |
ALP(U/L) |
入院时 |
463.7 |
269.8 |
193.9 |
17 |
54 |
26 |
834 |
3d |
349.9 |
215.3 |
134.6 |
11 |
33 |
24 |
735 |
5d |
291.6 |
183.1 |
108.5 |
8 |
36 |
18 |
705 |
11d |
275.2 |
173.6 |
101.7 |
16 |
37 |
21 |
525 |
注:Tbil=总胆红素(参考值<21µmol/L); DBil =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ALT=丙氨酸转氨酶(参考值<40U/L); AST=天冬氨酸转氨酶(参考值<40U/L);ALP=碱性磷酸酶(参考值40~150U/L)
梅毒、HIV、甲肝、丙肝、戊肝病毒标示物检测均阴性。乙型肝炎标示物:cAb(+),eAb(+),sAb(+)。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为阴性。AFP检测无异常。
临床免疫学检测下列抗体均阴性:抗核抗体、抗双链DNA、ANCA、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肝组织细胞抗体。
肠道寄生虫检测阴性。
肝脏穿刺病理:部分肝细胞淤胆(肝细胞浆内有黄褐色颗粒或团块),部分汇管区轻度慢性炎细胞浸润,未发现肝细胞坏死。
二、初步诊断:甲亢伴药物性肝损伤
三、临床思维
(一)甲亢伴肝损伤的有关知识
甲亢伴肝损伤,可由多种因素所致。从病因学角度看,理论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甲亢本身过多的TH的作用,直接和/或间接引起的肝损伤,属于甲状腺毒症的范畴,即一般所称的甲亢性肝损伤。多见于长病程、没有治疗或治疗不恰当的患者中。甲亢的高代谢状态致肝细胞相对缺血、缺氧,全身营养不良、负氮平衡、肝糖原耗损、肝内各种酶活性异常,这些因素均可造成肝组织结构和功能受损。此外,有认为甲亢可致Kuffer 细胞增生,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肝实质细胞活性氧化产物增加,由于氧化应激而损伤肝细胞。
另一方面,除了TH以外的、与自身免疫、甲亢的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等相关的肝损伤。GD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存在针对自身组织抗原的抗体,可同时伴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等。GD患者血中常存在非特异性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包括针对甲状腺自身抗原的TRAb/TSAb在内,均被认为可能与肝损伤有关,但其确切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心功能不全在甲亢性心脏病中较常见,可以引起肝静脉淤血,甚至肝小叶中央坏死,导致肝脏损害,甚至肝硬化。
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硫脲类和咪唑类。目前常用的两个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MMI)均有致肝损伤的报道,相对而言,甲巯咪唑发生率报道尚少,而PTU引起肝损伤的报道要比MMI多。已有多项研究提示,抗甲状腺药物性肝损害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肝小叶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因而认为,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或变态反应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确切机制尚不清。从这一点上说,药物剂量与肝损伤无关。但也有持不同观点的,认为抗甲状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与剂量相关。
抗甲状腺药物肝损伤的分类。
A.根据肝损害程度分类:
(1) 亚临床性肝损伤。 ALT在正常值上限2~3倍之间,且无肝炎症状或黄疸表现。较常见。持续时间较短。
(2) 轻度症状性肝损伤。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或黄疸;ALT>3倍,伴或不伴总胆红素水平的异常升高; 或ALP>3倍,伴或不伴总胆红素水平的异常升高。
(3)显著肝损伤。ALT>300U/L或总胆红素水平>51.3µmol/L,伴有明显肝炎症状或黄疸表现。
B.根据肝损伤的特征分类:
(1)肝细胞损伤型。生化表现为ALT、AST升高,PT延长。ALT>正常上限2倍,或ALT/ ALP>5。病理表现为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轻症仅呈点状坏死或灶性坏死,重症有带状或大块状坏死,伴有网状支架塌陷。可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病毒性肝炎,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心,但病程中无发热,肝脏肿大有压痛。严重者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性脑病而死亡。
(2)胆汁淤积型。生化表现为γ-GT、ALP、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或不升高。ALP>正常上限2倍,或ALT/ALP< 2。单纯性淤胆临床表现为瘙痒,其它全身症状轻微。病理见肝细胞、毛细胆管内胆汁潴留,但炎症及坏死罕见。小胆管炎性淤胆临床表现与肝外阻塞性淤胆表现相似,黄疸和瘙痒为其主要特征,可有上腹疼痛、大便灰白、小便色深。病理见明显的胆汁淤积、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及小叶内白细胞浸润。
(3) 混合性肝损伤。ALT和ALP均升高,ALT/ALP 在2~5 之间。病理上兼有肝实质损害和胆汁淤积的两种病理改变。
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多见于用药后3个月内,据报道最早可在服药1天内发生,最长者在1年后发生。PTU肝损伤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为主,而甲巯咪唑则以肝内淤胆为主。前者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后者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 但临床上也常见不少例外的情况,如甲巯咪唑引起严重肝细胞损伤(并不少见)和PTU引起严重淤胆(比较少见)均有过报道。
(二)引起本例肝损伤的原因
本例肝损伤的原因首先考虑为PTU治疗所致。分类属胆汁淤积型、显著性肝损伤。依据如下:病人治疗甲亢前当地查肝功能是正常的,没有合并应用其他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肝损伤是在应用PTU治疗后发生;病人用药后出现皮肤搔痒(考虑淤胆所致,但不排除药物过敏),皮肤、黏膜显著黄染;肝功结果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P显著升高,ALT和AST始终正常;病理表现为部分肝细胞淤胆和部分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未发现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通常还有血总胆固醇和γ-GT升高,本例两者都不高,前者考虑与甲亢状态尚未纠正有关,因为甲亢患者常有血清总胆固醇下降。但为何γ-GT不升高原因还不清。
本例肝损伤需要鉴别以下疾病:(1)甲亢性肝损伤。本例不考虑,因为甲亢治疗前肝功能是正常的。(2)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标示物检测结果均不支持,可排除。(3)肝外胆道梗阻。肝胆B超未发现异常可排除之。(4)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这三种病之中任意两种间的重叠综合征。特点为:主要见于青少年,女性居多。绝经期后女性也易患;发病较为隐匿,可历经多年才出现慢性肝病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对诊断和疗效判定均很重要。抗可溶性肝抗原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尤其是抗线粒体第2组分,有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抗平滑肌抗体和ANCA阳性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有帮助。本例上述免疫学检测均阴性,故可排除本病。(5)遗传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此症为肝细胞先天性缺陷,使结合胆红素不能在肝内运转和排出,导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包括Dubin-Johnson 综合征和Roter综合征。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多在青春期后出现症状,主要为良性间歇性黄疸。两者的鉴别点在于前者口服胆囊造影时75%胆囊不显影或显影不良(肝细胞分泌非有机阴离子障碍),有明显家族背景(最近研究结果提示为毛细胆管膜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基因突变,使之对结合胆红素的运转障碍),肝活检肝细胞内有弥漫性棕色色素沉着颗粒,而后者口服胆囊造影剂显影良好,肝细胞内无色素颗粒沉着。两者的预后良好,并不演变为慢性肝病,无需特殊治疗。本例表现均与上述不符,故可排除。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31I治疗甲亢是否会引起肝损伤?这种可能性非常小。131I治疗甲亢已有60多年的历史,目前是欧美诸多国家治疗甲亢的首选疗法。我国开展此项疗法也已50多年,经治病例已数十万,积累较丰富的经验。现已明确,131I治疗在体内主要蓄积在甲状腺内,对甲状腺以外的脏器,如心脏、肝脏、血液系统等不造成急性辐射损伤,可以比较安全地用于治疗患有这些脏器合并症的重度甲亢病人。辐射因素可以不用考虑,那么,是否由于放射性甲状腺炎,造成血中TH进一步升高而引起呢?临床上已有很多报道,甲亢伴轻、中度肝损伤者经131I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改善、完全恢复;治疗前显著肝损伤者经131I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致肝功能恶化;至于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用131I治疗后致肝功能异常者则鲜有报道。本例治疗前肝功能正常,故不考虑这一可能性。
PTU和甲巯咪唑引起肝损伤的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目前少见有两者同时对比观察的报道,但倾向于前者比后者高。连小兰等(2004,n=67)的前瞻性研究资料显示,PTU致肝损伤发生率51.6%,其中,亚临床型34.4%,轻度肝损伤9.4%,显著性肝损伤7.8%。均与药物剂量无关。Williams1997年总结1966~1996的英文文献资料,发现PTU致重症肝损伤28例,其中死亡7例。国内有三组关于甲巯咪唑致肝损伤的回顾性资料,其发生率分别为3.77%(安子元,1995,n=1485)、1.5%(孙瑜,2001,n=734)、14%(傅得兴,2003,n=462)。
四、治疗原则
(一)对原先治疗方案的评价
该患者原来的治疗方案是直接用131I治疗,3天后给予PTU(50mg,Tid)。有关抗甲状腺药与131I治疗联合应用的问题,目前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对重症甲亢,为避免131I治疗后放射性甲状腺炎可能诱发甲状腺危象,应先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待甲亢有所控制后短期停药数天,然后再用131I治疗。131I治疗后也基于同样的考虑而主张联合服用抗甲状腺药。相反的看法则认为,预先应用抗甲状腺药对131I的疗效会产生负性影响;用药后又停药也可能会引起病情反复,给病人造成思想负担,故不主张预先用药。因131I治疗后少见引起甲状腺危象的报道,因此,也不主张在131I产生疗效之前加用抗甲状腺药。但131I治疗前后在需要时可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这点看法是一致的。由于临床问题错综复杂,临床医生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决策,我们对该患者原先的治疗方案也无可厚非。
(二)下一步的治疗
1.护肝治疗
2.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 目前暂不考虑。理由如下:肝损伤是PTU所致,绝不可再用,也不宜立即换用甲巯咪唑,因后者同样可致肝损伤,而甲巯咪唑所致肝损伤通常为肝内淤胆。另外,两药的副作用还存在一定的交叉性;甲状腺功能指标已接近正常,这样的甲状腺功能状态不至于对脏器造成急性损伤;131I治疗才2个月,还未达到最大疗效时限,随时间推移甲亢还有得到更好的改善或治愈的可能。第二次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也都无适应症。因此,仅可动态检测甲功即可。
七、病例小结
甲亢赋予肝脏对各种损害因素的易感性,肝损伤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难以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通常靠排除法,需满足以下条件:(1)存在肝损害的证据(2)肝损害发生在用药之后(3)无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或自身免疫性肝病(4)无肝损害的全身因素存在(5)无慢性肝病的证据(6)未同时使用其他已知肝毒性的药物(7)停药后肝功能好转或恢复。理论上,理想的诊断标准为: (1)肝组织病理证实(2)药物重新使用又导致肝损害(因风险和伦理的关系,不可采用)。PTU引起的肝损伤,尤其是重症肝损伤倾向于比甲巯咪唑的发生率高。美国FDA曾于2009年6月在其官方网站警告称“PTU与严重肝损伤有关”。在美国,PTU现已不用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首选药。但是,因PTU通过胎盘较甲巯咪唑少,故孕妇甲亢治疗仍以PTU作为首选。与甲心类似,甲亢伴肝损伤目前国内已倾向于首选131I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肝损伤多发生在用药后3个月内,而且多数为亚临床状态。但也有早至用药仅1天、长者一年后才发生肝损伤的报道。所以,有人主张治疗头3个月应每4~6周检测肝功能一次,鉴于甲亢本身也可致肝损伤,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肝损伤亚临床状态者可不用停药,轻度肝损伤则减量使用,同时加用一般的保肝药,对显著肝损伤则需停药,并需强化保肝治疗。但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肝损伤,均需严密医学观察,严防轻症变重症的可能。重症肝损伤一般停药加保肝治疗1~2月即可恢复,但淤胆型者恢复则慢一些。临床还需注意下列两个问题,一是PTU和MMI所致的肝损伤可有交叉反应,当一种药物发生肝损害后换用另一种药物时也需加以慎重、密切观察;二是第一次用药无肝损伤者,并不意味着第二次用药也不会发生,临床上常见到不少患者第二次用药出现肝损伤的,不可放松警惕。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