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角膜擦伤如何治?
-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为什么不宜眼内...
- 眼外伤导致的眼眶变形,泪管损伤
- 糖尿病合并眼部毛细血管瘤
- 孩子近视眼发展预测
- 石大夫能治儿童近视吗
- 3岁远视怎么治疗
- 4岁散光的问题
- 看病的正确理念,看不好就不看了
- 多一些沟通,换位,让我们的医疗...
- 双眼高度近视。近视性视网膜病变
- 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害怕术后出现内...
- 请您一定帮助解决
- 我患眼底脉络膜血管瘤
- 俺家4岁孩子该不该戴眼镜
- 远离近视 关键在家长
- 视网膜冷凝+丝裂霉素C浸润+小...
- 病人的错位思维:双眼高度近视,...
- 如何做一名对自己负责的病人
- 多一些沟通,换位,让我们的医疗...
- 国人对近视手术的四大认识盲区
- 国人对儿童视力的早期发育的五大...
- 如何做病人:对手术刀误区,手术...
- 如何做一名好病人:举例1 近视...
- 眼角膜擦伤如何治?
- 3~15岁近视防治流程 已经近...
- 3~15岁近视防治流程 开学后
- 3~15岁近视防治流程 寒暑假...
- 如何建立“控制近视的眼健康档案...
- 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眼睛健康保健的...
- 了解眼球的发育有什么意义
- 什么是“孩子的好眼睛”?
- 翼状胬肉复发机制与手术方式选择...
- 根治翼状胬肉的新方法:自体角膜...
- 眼药怎么越点,眼病越重呢?
- 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 糖尿病眼底小常识
-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监...
- 高度近视应该观察的重要指标
- 您的孩子近视了吗???孩子的近...
- 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与年龄和近视度数变化相关性
- 作者:石一宁|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335次
高度近视,应该保养您的眼睛了!
这是我们近来提出的一个口号,现在人们对“私家车”爱惜有方,但对自己的眼睛却很少关注,直到她们被累坏了!
2000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摘要如下,希望有所帮助。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石一宁
近视是世界第三位低视力眼病,我国是世界第二近视眼大国,随近视发病率的逐年增加,高度近视比例也在逐年增高,人群总数加大,且家族聚集性显著。国人近视人群超过3亿,病理性近视超过1000万。近视的预防性医疗保健工作关系到我国国民的健康素质。
我们前期对处在后天发育关键期的在校学生的屈光状况的调查发现,国人在校学生的近视是后天形成的,并随身体的生长发育而加速;学生近视化形成的自然病程和近视检出率是近视程度由轻到重、正视眼不断近视化而逐渐形成的;高度近视由7岁的0.9%发展到18岁的12.5%。这与Lin的台湾20年研究结果相同。
迄今的多数研究中的入选指标仍是以屈光度-6D作为基础,对各种表现进行归类、分型,部分研究也较深入的阐述了各种弥漫性病理改变的相互关系,但未体现出病理性近视在数十年的缓慢动态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未对非轴性的病理性近视的过渡型进一步分析。随年龄增加、近视度数的加深、以及其夹杂他相关的混合因素,这些繁杂的病变常相互交叉、重叠,同时不断演变,表现出不同的程度差异,又由于病程冗长,没有更好而有效的控制方法,很难有大量的纵断面观察以描述、深入认知该病的形成机制、自然转归规律。所以,只能对某一横段面的改变进行描述,从中寻找规律。一百多年来,大量学者还是找到了临床可以遵循的演变过程,根据后极部眼底的改变,将病理性近视粗略划分的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为发育性改变;中期阶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眼底扩张相关的机械性改变越来越显著;晚期阶段,在中年或以后的主要特征为逐渐增加的脉络膜循环的丧失以及眼底的萎缩。作为观察指标的眼底镜检查特征为眼球扩张的葡萄肿形成部位的局限性豹纹状区和苍白区。
高度近视眼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并发症,发病年龄较早(14.1岁),平均失明较其他眼病平均失明年龄早近10年(52.1岁),且是对社会贡献的高峰期。临床上在儿童及青少年高度近视眼底很少见到病理性近视的典型改变,仅表现为豹纹状眼底和后极部苍白的变化,大量的高度近视在40岁以后突然呈现出斑片状萎缩,以及其他病理性近视的典型改变,而又有许多高度近视在进入中老年并不发展成病理性近视。
那么,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的演变是怎样发生、形成的?其中是否有规律可遵循?已有研究对高中生的高度近视调查,但尚缺乏对于近视动态性的关注(发育性、进行性、连续性、终身性),迄今,对人眼如何从正视逐步发展为低度、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如何演变成病理近视,等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认知仍不全面。
临床对已形成病理性退行性病变尚无有效逆转手段,如何保留中心视力、减缓黄斑病变的发生发展,对维持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具有特别意义。已有许多临床观察提示,高度近视眼的功能随年龄和近视度数的增加、以及其他因素,如眼底、眼轴的变化而降低,但对高度近视的长期缓慢退行性病变这一量变到质变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对形态变化的相关性少有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针对近视最常见的眼底改变,以及演变为病理性近视的最早期改变??豹纹状眼底,探寻其在近视眼的形成机制中的某些规律。
本研究提示
1、高度近视眼的眼底形态学改变主要是豹纹改变和弥漫性病理改变(分别为33.3%和44.4%);其中20~40岁间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46.1%),40岁以上的弥漫性病理改变超出50%;-6~-15D豹纹状眼底改变占33.3%~39.1%,眼底的弥漫性病理改变是随年龄、度数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
2、眼底改变与AB超形态学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眼轴在25mm时无改变40.5%,27mm时豹纹状眼底占51.9%,>27mm时弥漫性病理改变比例逐渐增加从53.4%到73.9%;
B超形态呈正常形态时,眼底无改变占61.10%;B超呈均匀扩张改变时,豹纹状眼底占58.90%;B超呈葡萄肿改变时,弥漫性病理改变占70.20%。
这与Curtin的研究相吻合,其研究发现在RPE扩张初期(在10岁以下儿童形成近视的最初阶段,更多发生于30岁以下,屈光度在-10D以下,眼轴27mm以内),脉络膜血管隐现在视网膜下,眼底色泽仍以橘红为主,呈现轻度的豹纹状眼底。
3、本研究结果揭示结合眼底血管造影、A/B超、全视网膜镜等检测,发现视功能演变过程与后极部形态学渐进变化的关系,即高度近视形态演变与年龄、度数的规律:
⑴眼底无改变的高度近视集中于20岁以下、-6~-10D、眼轴<25mm组、B超无改变;
⑵20~40岁组、-10~-15D组、25~27mm时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B超呈均匀扩张状;
⑶-15D以上组、40岁以上组弥漫性病理改变占主要构成,B超葡萄肿改变与A超眼轴>27mm组与之对应。
4、根据以上检测的客观指标,提出
⑴定期对高度近视眼眼底、屈光度检测有助于早发现隐匿性器质性病变,
⑵在退变早期的豹纹状眼底改变阶段介入医源性干预可能作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预防策略,
即根据伴变性改变的病理性近视眼的早期综合征候,对青春期后20岁、眼球扩张初期、眼底呈豹纹状改变阶段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医源性干预的预防策略,以提高视觉质量。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