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学英副主任医师
-
医院: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
科室:
儿科
-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
- 脑瘫患儿怎样进行翻身训练?
- 别让中耳炎“谋杀”孩子听力
- 婴幼儿的家庭运动康复法
- 儿童缺钙有征兆
- 抽动秽语综合征
- 到底要不要照蓝光?
- 改善癫痫预后
- 识别病理性哭闹
- 急性发热的处理
- 掌握惊厥的救治要领
- 小儿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
- 服用中草药如茵栀黄,退黄效果好...
- 常常听说有母乳性黄疸,对于母乳...
- 什么样的黄疸是属于生理性黄疸?...
- 家长在家里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
- 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有什么样的影...
- 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一
- 小儿高烧应该怎么办?
- 包裹新生儿常见的错误做法
-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相关问答
- 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言语康复
- 新生儿要做听力筛查
- 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声发射技术的...
-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
- 新生儿听力筛查与临床管理 ――...
- 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防治进展
- 发热咳嗽气促
- 何为少儿学习障碍综合症?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 小儿高烧应该怎么办?
- 昏迷、乏力、皮肤色素沉着
- 过 敏 性 休 克
- 心源性休克
- 感 染 性 休 克
- 心 肺 复 苏
- 持续高热15天
- 发作性眩晕1年,加重1周
- 小儿哮喘需长期治疗吗
- 识别孩子的7种咳嗽
- WHO(世界卫生组织)对小儿发热的处理意见
- 作者:李学英|发布时间:2009-08-07|浏览量:1885次
WHO规定,肛温在39度以上时应用退热剂,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度时均应认为有感染或严重感染存在,应首先进行抗感染治疗,不主张先用解热剂。
对2个月以上的小儿,一旦做出治疗发热的决定,即应选择适当的解热方法。传统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李学英
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饮水,降低室温(夏季),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但不寒冷)通风环境中。WHO不主张传统的在发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治疗,WHO推荐应用扑热息痛口服,每次10-15mg/kg,发热持续不退可每4小时服用一次。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应用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此药副作用大,本版不推荐)等,因多数发热与内生热原有关。内生热原可产生多种炎症介质,非甾体抗炎药则可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其中萘普生的解热作用为阿司匹林的22倍,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的7倍,是一种高效的解热镇痛药物,剂量为每次8-10mg/kg。目前不推荐肌注解热剂,尤其是安痛定或复方氨基比林,用后可产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其几率远远高于氯霉素。
相关信息:
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标准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
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
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
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对2个月以上的小儿,一旦做出治疗发热的决定,即应选择适当的解热方法。传统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李学英
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饮水,降低室温(夏季),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但不寒冷)通风环境中。WHO不主张传统的在发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治疗,WHO推荐应用扑热息痛口服,每次10-15mg/kg,发热持续不退可每4小时服用一次。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应用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此药副作用大,本版不推荐)等,因多数发热与内生热原有关。内生热原可产生多种炎症介质,非甾体抗炎药则可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其中萘普生的解热作用为阿司匹林的22倍,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的7倍,是一种高效的解热镇痛药物,剂量为每次8-10mg/kg。目前不推荐肌注解热剂,尤其是安痛定或复方氨基比林,用后可产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其几率远远高于氯霉素。
相关信息:
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标准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
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
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
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