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志娇主治医师
-
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科室:
康复中心
- 不宁腿综合征误诊良性肌炎1例报告
- 作者:王志娇|发布时间:2009-01-14|浏览量:1495次
王志娇 ,黄志(重庆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重庆 400014)
1 临床资料
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例,该病起病急,多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不伴乏力及肌力减退,易误诊为良性肌炎。现将我院近年一例报告如下:
患儿,男,12岁零4个月,因双下肢肌肉疼痛8天入院,疼痛为持续性,有阵发性加重,安静、休息时疼痛明显,夜间比白天重,常于夜间痛醒,有低热,体温波动于37°C-38°C间,精神食欲好,大小便无异常。家族无类似疾病史。查体:T37°C ,神清反应可,咽稍红,扁桃体I°,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肉轻微压痛,邻近关节无红肿热痛,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直腿抬高试验(?)。辅助检查:院外查ASO、ESR、INI、RF、CK、CK-MB均无异常,病毒血清学正常,双髋部平片及胸腰椎正侧位片无异常,右股四头肌和左腓肠肌肌电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肝肾功、肌酶谱及血沉均正常。未收录医院康复科王志娇
入院时由于患儿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加之起病急,以双下肢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虽然心肌酶谱、血沉、肌电图及病毒血清学检查均正常,仍然考虑良性肌炎可能性大,但经过休息、对症和抗炎等治疗患儿症状无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结合患儿双下肢疼痛以休息、入睡以后明显,而活动后减轻,此点与良性肌炎的临床表现相违背,经查阅有关文献,考虑该为不宁腿综合征可能性大,试用西比灵及安定诊断性治疗,两天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用药,症状无复发,带药出院门诊随访。
2 讨论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rdromes,RLS)又称不安腿综合征。1685年Thomas Willis 首次描述该病的临床特点,1945年Ekbom将其正式命名为不宁腿综合征。1995年国际不宁腿综合征研究委员会(IRLSSG)提出该病的诊断标准:[1]由于感觉异常、感觉减退不由自主地活动患肢;[2]运动性不安;[3]休息时发病或加重,活动后缓解;[4]夜间入睡后症状加重。
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人认为与代谢异常或药物接触有关等。Boghen报道一个家族连续五代18个成员发病,可能为显性遗传性因素引起的多巴胺功能障碍。本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有昼夜节律,白天较轻,夜间入睡后感觉最重: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在小腿深部有难以形容和忍受的感觉异常,如:酸、麻、痛、虫爬样、瘙痒样等,患者常因此醒转,经按摩、拍打患肢、离床走动、甩动肢体等活动,从而使症状得以缓解。这种肢体感觉异常的表现多为双下肢同时出现,且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但儿童常不能很好的表达上述感觉异常,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往往又为阴性,因而易误诊。
本例患儿有以双下肢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疼痛以休息、入睡以后明显,而活动后减轻,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也为阴性,结合上述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成立。
由于不宁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肢体疼痛伴感觉异常,故应与植物神经性癫痫相鉴别,后者虽然也可以表现为发作性肢体疼痛伴感觉异常,但是它的发作没有定时性,也无昼夜节律和休息与运动之分,且脑电图有痫性放电波发放,应能鉴别;另外对于儿科患者而言,还需与感染后引起的良性肌炎和髋关节滑膜炎相鉴别,后两者发病前都有感染病史,表现以双下肢疼痛伴跛行为主,无感觉异常和昼夜节律现象,且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同时无反复发作的特征,而做心肌酶谱、血沉、肌电图、病毒血清学及B超等检查可有异常,容易区别。
虽然该病在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更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儿童尤其少见。但只要我们掌握了该病的特点,诊断应该不难。虽然文献报道有许多药物,如:左旋多巴,妥拉唑嗪、氯硝基安定卡马西平及西比灵等对控制不宁腿综合征的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些药物由于副作用较大,而不适宜儿童使用。我们对本例患儿采用西比灵2.5mg tid 及安定5mg qn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值得借鉴。总之,作者希望广大儿科同仁能够认识该综合征,以免误诊,同时可以减轻患儿因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而导致患儿的心理疾患及家长的心理负担。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