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 EASD2011 GDM新诊断...
- 2011年国内糖尿病领域重要临...
- 卫生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
- 201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内分泌...
- 胰岛功能评估是糖尿病患者个体化...
- 减重手术不是糖尿病“万能药”(...
- 糖尿病学分会和外科学分会联合制...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
- 使用胰岛素对心血管事件结局和癌...
-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就诊流程
- 内分泌与代谢病的筛查:新生儿先...
- 日本人写的中国饮食安全攻略让人...
- 预混人胰岛素及类似物少见不良反...
- 双酚A暴露与2型糖尿病尚未证实...
- 甲状腺结节的就诊流程
- 美国不再建议冠心病患者常规筛查...
-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
- 美国AAN等三学会公布痛性糖尿...
- 关于1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 一代内分泌学宗师张忠邦教授逝世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关于核辐...
- 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探索与思考...
- 糖尿病患者应做哪些检查
-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 2011年ADA糖尿病指南更新...
- 卫生部《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
- 2010成就不菲 2011重任...
- 甲状腺结节规范评估与处理(转载...
- 甲状腺结节诊断和处理临床实践新...
- 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
- 美公布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临床...
- 不同年龄阶段甲状腺激素、TSH...
- 手术治疗糖尿病写入新版中国2型...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干细...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干细...
- 降钙素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 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或应加服...
- 需筛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 库欣综合征诊断指南新解读(转载...
- 糖尿病与骨代谢
- 细说国人对于中医的认识中的七大...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
-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共识(转...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
-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 美国FDA限制,欧盟禁止糖尿病...
- FDA极大程度限制糖尿病药物文...
- 同位素131I治疗甲亢(四)
- 同位素131I治疗甲亢(三)
- 同位素131I治疗甲亢(二)
- 同位素131I治疗甲亢(一)
- 甲状腺癌
- ACCORD研究结果更新喜忧参...
- 中国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草稿)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 糖尿病患者能吃水果吗?
- 胰岛淀粉样物质的沉积影响了人类...
- 肥胖易感性基因变异??来自近期...
- 服用左甲状腺素片的注意事项
- 1年饮食和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
- 可调节的腹腔镜胃囊带术在严重肥...
- INS基因隐性突变可通过减少胰...
- 高胰岛素血症对神经性厌食症妇女...
- 国际著名糖尿病站点
- 糖尿病点滴
- 人类出生前β细胞的发展与转归
- 1型糖尿病患者亲属糖尿病发病的...
- 非糖尿病成年人的糖化血红蛋白,...
- 他汀类药物和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 糖尿病低血糖伴发一过性偏瘫2例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 17α-羟化酶缺陷症误诊为原发...
-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吸烟与甲状腺疾病
- 促甲状腺激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治疗的理念与...
-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转载)
- 作者:武晓泓|发布时间:2011-03-04|浏览量:905次
行医十余年,对于医术、医德、医风的认识日渐深入,而对医学本质的思考容易忽视。最近有幸阅读到白剑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医学要有人的温度》一文,感触颇深,在此转载,与大家共勉。
医学进步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疏远了。如果医生仅仅把病人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容器,那就是背离了医学的根本。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武晓泓
最近,河南发生一起病人猝死医院事件。一天早晨,孟先生感到胸闷疼痛,到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开具了验血、彩超等几张检查单。妻子担心丈夫出现意外,询问医生能否先开点药服用,然后再做检查,医生告诉她“检查后再说”。11时30分,轮到孟先生做彩超了,医生却说下班了。于是,孟先生只好坐等。下午2时30分,孟先生猝死在彩超室门口,手里还攥着医生开的检查单。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倒在冗长的检查路上。也许,这正是现代医学的悲哀。技术越来越发达,医学却越来越冷漠。医生过度依赖机器,而忘记了活生生的人。
不久前,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画布上的医学”的画展。一幅幅名画,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浓浓的医患亲情。例如,英国画家路克的代表作《医生》,就是源于画家的一段亲身经历。1877年,画家的孩子身患重病,延请当时的名医穆瑞来诊疗,尽管孩子因为病情恶化不治身亡,但穆瑞的医技和医德深深打动了画家。画面中,穆瑞大夫的身体微微前倾,一边用深情的目光抚慰着患儿,一边苦苦思考着治疗方案。据说,这是我国医学前辈黄家驷教授毕生最钟爱的一幅画,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挂在办公室中。又如,西班牙画家戈雅的《我和阿雷塔医生》,就是画家本人在病痛中的写照。画面上,戈雅身体佝偻着坐在床上,双手拉扯着被褥,阿雷塔医生从背后支撑着戈雅的病体,右手托起一杯水,脸上流露着关切和悲悯,医患之间亲如兄弟。
艺术家的情感是最丰富、最细腻的。一名画家,若非真的动情,绝不会有传世之作。而能够让画家燃起激情的医生,必定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百年之前,医生没有白大褂,也没有多少器械和药物,但他们内心虔诚,与病人生死相依。因此,医生常常成为画布上的“风景”。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医学进步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疏远了,医生也日渐从画布上消失了。在医院里,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故事、人与金钱的故事。有的医生看病时头也不抬,甚至连患者的性别都没看清,就开出一大堆检查单。一位医学前辈曾讲过一个故事:医院有三个等级的挂号费,依次是5元、10元和30元。一位患者每次来看病,都挂30元的号,哪怕只是开点药。医生问为什么,他说:“挂5元的号,医生不说话,也不让我说话;挂10元的号,医生说话,不让我说话;挂30元的号,医生说话,也听我说话。”可见,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应是心灵的按摩师。这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的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无论医学如何发达,“机器崇拜”和“技术至上”都是危险的,因为医学是人的科学。离开人,医学就失去了灵魂。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而不能只有机器的冰冷。著名医学家裘法祖生前曾遇到过一位腹痛的女病人,他刚做了腹部触诊,病人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您真是个好医生啊!”他感到奇怪,病人说:“我看过五六个医生了,从来没有医生摸过肚子。”此事给裘法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医学的结构恰如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才能写出最美的“人”字。如果医生盲目依赖和崇拜技术,而把病人仅仅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容器,那就背离了医学的根本。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