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光角化病的诊断依据
- 假性湿疣与尖锐湿疣有区别。
- 尖锐湿疣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
- ALA-光动力疗法-尖锐湿疣的...
- 洁身自好,相信科学
- 疑难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
- 怎样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
- 尖锐湿疣治疗方法汇总
- 激光美容
- 儿童皮炎湿疹公益讲座
- 是尖锐湿疣吗
- 尖锐湿疣的自我诊疗
- 尖锐湿疣患者应该了解的知识
- 日光角化病治疗进展
- 尖锐湿疣传染恐惧
- 日光角化病的诊断依据
- 皮肤癌的新疗法-ALA-PDT...
- 日光角化病新疗法
- 怎样减少尖锐湿疣发病和复发机会
- 我院皮肤科开展肉毒素美国进口保...
- A型肉毒素获批用于医疗美容作用...
- A型肉毒素的市场称谓及其它除皱...
- A型肉毒素是什么东西?
- 皮肤光老化的防治
- 省人民医院皮肤美容中心
- 点阵嫩肤
- 色素性疾病的治疗选择
- 除痘痕嫩肤
- 皮肤检测应用意义指导如何选择化...
- 光子嫩肤的技术优势
- 我院美容中心开诊了
- 点阵除皱嫩肤的原理
- 皮肤检测
- 皮肤美容
- 脱发注意事项
- 脱发的手术治疗--毛发移植
- 脱发食疗
- 脱发中药偏方
- 正确护理防止脱发
- 酒糟鼻能做手术吗?能治愈吗?
- 激光治疗雀斑的花费大概多少?
- 吃什么药能治好身体痒?
- 肛周旁边尖锐湿疣激光打了三次,...
-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草稿)
- 光疗中心的开创
- 网络让患者受益
- 艾拉光动力研讨会
- 我院引进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 我院新引进美国Dualight...
- 我院引进欧美娜红光光动力治疗仪
- 银屑病治疗进展
- 红光动力治疗仪
- ALA-PDT在皮肤癌及癌前病...
- 5一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
- 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腋臭疗...
- 什么是超脉冲激光?
- 皮肤年轻化(嫩肤除皱)治疗
- 地震后该预防哪些皮肤病?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怕吗?
- 维甲酸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
- 如何合理使用抗组胺药
- 激光脱毛的适应症
- 激光脱毛的原理
- 激光如何治疗腋臭?疗效及安全性...
- 青春痘应该“逗留”多久?
- 银屑病的正规理想化治疗
- 尖锐湿疣治疗阶梯
- 尖锐湿疣治疗理想原则
- 生活中可怎样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可有效预防
- 手足口病诊断
- 手足口病预防原则
- 摘抄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 手足口病知识问答
- 皮肤美容与激光问题
- 尖锐湿疣常见问题50问
- 红血丝(毛细血管扩张)是从哪里...
- 教你直面种种胎记
- 595nm脉冲染料激光系统帮你...
- 疥疮68例误诊分析
- 艾洛松霜治疗 摩擦性苔癣样疹
- 皮肤科成人变应性亚败血症例误诊...
- 激光治疗注意事项
- 新潮美容术??光子嫩肤
- 激光脱毛
- 血管性皮肤病的激光治疗
- 水源性瘙痒一例报告
- 太田痣(青记脸)
- 牛皮癣要注意心理调节
- 牛皮癣患者不能乱用药物治疗
- 艾拉-光动力(ALA-PDT)...
- 动力蓝光让青春可以不要痘
- 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
- 青春痘的克星?动力蓝光
- 冬季保湿--让美永远与你同行!
- 激光脱毛让腋臭“BYEBYE”
- 皮肤激光美容的有关问题
- 激光脱毛-有效、安全无痛苦
- 激光美容到底是咋回事?
- 激光美容安全吗?
- 瘤型麻风两例报告
- 作者:李彦|发布时间:2008-03-06|浏览量:1665次
瘤型麻风两例报告
李彦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450003)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传染病。自50年代我国开展麻风防治工作以来,麻风发病率稳步下降,麻风流行状况已得到较好控制。但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麻风仍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且以瘤型麻风多见[1]。现将我科近期确诊的2例瘤型麻风报告如下: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李彦
例1 女,34岁,农民,已婚。河南尉氏县人。两侧眉毛脱落8年,面、胸背部发展为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伴双上肢麻木2月余。8年前两侧眉毛无明原因脱落,2月余前自面部出现数个甲盖大小的红色浸润性斑块,皮损很快向胸背部发展演变为葡萄大小的结节,并伴有两上肢麻木。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肌炎”,“光敏性皮炎”,按“皮肌炎”治疗有效(用药情况不祥)。患者自幼生长在河南,否认麻风病人接触史。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面及胸背部暗红色蚕豆及核桃大小斑块、结节,双侧眉毛脱落,温觉及触觉减弱,双侧耳大神经及尺神经无明显粗大(如图1A、B)。背部皮损处活检病理报告:常规HE(如图C、D):表皮萎缩,表皮下较窄“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包括皮肤附属器、细小神经分支周围)弥漫性大量泡沫细胞、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聚集的肉芽肿性炎症,并可见细胞内吞噬成团、成束的麻风杆菌(如图E、F) 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瘤型麻风。
(颜面皮损:数个暗红色蚕豆 ( 背部皮损:数个暗红色核桃大小斑块、结节)
大结节、斑块,双侧眉毛脱落)
(HE染色:×40) 表皮萎缩,真表皮明显 (HE:×100) 可见大量泡沫细胞、组织细
无浸润带,真皮弥漫性大量组织细胞、泡 胞
沫细胞聚集肉芽肿结构。
(抗酸染色:×40)可见细胞内成团、成束 (抗酸染色:×100)
的麻风杆菌
例2 女,26岁,农民,已婚。河南原阳县人。面部及周身浸润性斑块、结节伴两侧眉毛脱落6年。6年前,患者不明原因面部出现花生米大小红斑及结节,自觉疼痛。皮损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面部皮损融合。曾在当地医院按“脂膜炎”、“皮肤过敏”治疗无效。患者幼年居住贵州,6岁时随母迁至河南至今,其父为麻风病患者。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科情况:狮型外貌,面部及躯干甲盖、钱币大小斑块、结节,双侧眉毛脱落,两上肢触疼,温觉减弱,双侧耳大神经无明显粗大。(如图2A、B)背部皮损部位活检 病理报告常规HE(如图C、D):表皮萎缩,表皮下明显“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团灶性泡沫细胞肉芽肿、可见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聚集,未见干酪样坏死,并可见细胞内吞噬成团、成束的麻风杆菌,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如图E)。诊断:瘤型麻风
讨论:麻风曾与结核、梅毒并称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麻风诊断的主要依据中若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可成立诊断:(1)有皮损并伴有浅感觉障碍及汗闭,或仅有一麻木区;(2)周围神经干或皮支神经粗大;(3)皮损或组织切片内查到麻风杆菌;(4)病理组织中见到特异性病变[2]。其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皮肤损害和周围神经症状。麻风的皮肤损害多种多样,但是以两侧眉毛脱落、眉弓突出、狮样面容而具特征。瘤型麻风主要为病人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很弱。临床症状:病人皮肤上发生浸润性斑片,逐渐浸润,形成结节、肥厚皮肤粗糙,浸润发音硬,眉毛脱落。面部皮损呈高低不等的浸润斑块。双唇肥厚,耳垂肥大,眼睑水肿,呈现狮面状。同时,由于周围神经的损害,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症状是麻风病人的显著特征,最常见的是浅感觉障碍,温觉、触觉、疼觉减退乃至消失。除浅感觉障碍外,可产生运动障碍和畸形,足底可发生营养性溃疡。病人麻风菌素试验呈阴性,鼻粘膜或眉毛处刮取标本采用抗酸染色可以找到大量抗酸性麻风杆菌。有时表现为末梢神经炎型,出现针刺样疼痛或麻木,如病例1表现为两上肢的麻木,病例2则表现两上肢疼痛。如果仅注意皮肤损害,或仅注意了与之联系的神经症状,往往可导致误诊为其它疾病[3、4、5],甚至有误诊10年的报道[6]。如病例1曾诊断为皮肌炎、光敏性皮炎。病例2曾诊断为脂膜炎及神经炎。误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检杳不细,技能不熟,对麻风病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不够,更未掌握临床诊断要领,造成首诊有误,复诊依旧[7]。此2例提示我们在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的情况下,仍要警惕该病的发生,在诊断不清时对于怀疑的麻风病患者,皮肤查菌、病理活检和抗酸染色显得尤为重要,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所以今后要加强对皮肤科及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尽量减少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全成林 巫溪县286例麻风病资料分析[J] 疾病监测2005,20(7):370-371
2 马海德 麻风防治手册[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 194-195
3 童秋生 陈灼怀 瘤型麻风误诊为覃样肉芽肿一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66
4 高宝春,邢楚萍 瘤型麻风误诊慢性鼻炎一例[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29(2):271
5 梁红忠,蒋少君 瘤型麻风误诊为周围神经炎4年一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18(2):127
6 江川.阮怀枫 误诊10年的瘤型麻风I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2):105
7 陈家琨,张嘉麟,乐嘉豫. 麻风被误诊或漏诊的可能因素及对策[J] 临床皮肤杂志.1999,28(3);207 -208
李彦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450003)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传染病。自50年代我国开展麻风防治工作以来,麻风发病率稳步下降,麻风流行状况已得到较好控制。但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麻风仍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且以瘤型麻风多见[1]。现将我科近期确诊的2例瘤型麻风报告如下: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李彦
例1 女,34岁,农民,已婚。河南尉氏县人。两侧眉毛脱落8年,面、胸背部发展为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伴双上肢麻木2月余。8年前两侧眉毛无明原因脱落,2月余前自面部出现数个甲盖大小的红色浸润性斑块,皮损很快向胸背部发展演变为葡萄大小的结节,并伴有两上肢麻木。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肌炎”,“光敏性皮炎”,按“皮肌炎”治疗有效(用药情况不祥)。患者自幼生长在河南,否认麻风病人接触史。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面及胸背部暗红色蚕豆及核桃大小斑块、结节,双侧眉毛脱落,温觉及触觉减弱,双侧耳大神经及尺神经无明显粗大(如图1A、B)。背部皮损处活检病理报告:常规HE(如图C、D):表皮萎缩,表皮下较窄“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包括皮肤附属器、细小神经分支周围)弥漫性大量泡沫细胞、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聚集的肉芽肿性炎症,并可见细胞内吞噬成团、成束的麻风杆菌(如图E、F) 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瘤型麻风。
(颜面皮损:数个暗红色蚕豆 ( 背部皮损:数个暗红色核桃大小斑块、结节)
大结节、斑块,双侧眉毛脱落)
(HE染色:×40) 表皮萎缩,真表皮明显 (HE:×100) 可见大量泡沫细胞、组织细
无浸润带,真皮弥漫性大量组织细胞、泡 胞
沫细胞聚集肉芽肿结构。
(抗酸染色:×40)可见细胞内成团、成束 (抗酸染色:×100)
的麻风杆菌
例2 女,26岁,农民,已婚。河南原阳县人。面部及周身浸润性斑块、结节伴两侧眉毛脱落6年。6年前,患者不明原因面部出现花生米大小红斑及结节,自觉疼痛。皮损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面部皮损融合。曾在当地医院按“脂膜炎”、“皮肤过敏”治疗无效。患者幼年居住贵州,6岁时随母迁至河南至今,其父为麻风病患者。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科情况:狮型外貌,面部及躯干甲盖、钱币大小斑块、结节,双侧眉毛脱落,两上肢触疼,温觉减弱,双侧耳大神经无明显粗大。(如图2A、B)背部皮损部位活检 病理报告常规HE(如图C、D):表皮萎缩,表皮下明显“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团灶性泡沫细胞肉芽肿、可见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聚集,未见干酪样坏死,并可见细胞内吞噬成团、成束的麻风杆菌,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如图E)。诊断:瘤型麻风
讨论:麻风曾与结核、梅毒并称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麻风诊断的主要依据中若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可成立诊断:(1)有皮损并伴有浅感觉障碍及汗闭,或仅有一麻木区;(2)周围神经干或皮支神经粗大;(3)皮损或组织切片内查到麻风杆菌;(4)病理组织中见到特异性病变[2]。其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皮肤损害和周围神经症状。麻风的皮肤损害多种多样,但是以两侧眉毛脱落、眉弓突出、狮样面容而具特征。瘤型麻风主要为病人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很弱。临床症状:病人皮肤上发生浸润性斑片,逐渐浸润,形成结节、肥厚皮肤粗糙,浸润发音硬,眉毛脱落。面部皮损呈高低不等的浸润斑块。双唇肥厚,耳垂肥大,眼睑水肿,呈现狮面状。同时,由于周围神经的损害,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症状是麻风病人的显著特征,最常见的是浅感觉障碍,温觉、触觉、疼觉减退乃至消失。除浅感觉障碍外,可产生运动障碍和畸形,足底可发生营养性溃疡。病人麻风菌素试验呈阴性,鼻粘膜或眉毛处刮取标本采用抗酸染色可以找到大量抗酸性麻风杆菌。有时表现为末梢神经炎型,出现针刺样疼痛或麻木,如病例1表现为两上肢的麻木,病例2则表现两上肢疼痛。如果仅注意皮肤损害,或仅注意了与之联系的神经症状,往往可导致误诊为其它疾病[3、4、5],甚至有误诊10年的报道[6]。如病例1曾诊断为皮肌炎、光敏性皮炎。病例2曾诊断为脂膜炎及神经炎。误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检杳不细,技能不熟,对麻风病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不够,更未掌握临床诊断要领,造成首诊有误,复诊依旧[7]。此2例提示我们在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的情况下,仍要警惕该病的发生,在诊断不清时对于怀疑的麻风病患者,皮肤查菌、病理活检和抗酸染色显得尤为重要,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所以今后要加强对皮肤科及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尽量减少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全成林 巫溪县286例麻风病资料分析[J] 疾病监测2005,20(7):370-371
2 马海德 麻风防治手册[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 194-195
3 童秋生 陈灼怀 瘤型麻风误诊为覃样肉芽肿一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66
4 高宝春,邢楚萍 瘤型麻风误诊慢性鼻炎一例[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29(2):271
5 梁红忠,蒋少君 瘤型麻风误诊为周围神经炎4年一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18(2):127
6 江川.阮怀枫 误诊10年的瘤型麻风I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2):105
7 陈家琨,张嘉麟,乐嘉豫. 麻风被误诊或漏诊的可能因素及对策[J] 临床皮肤杂志.1999,28(3);207 -208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