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化疗利弊
- 骨密度与乳腺癌
- NICE 公布 ...
- 为何不见佛陀?
- 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
- 慎子七篇 答患者问为啥叫w...
- 急性乳腺炎
- 应广大患者要求讨论一下: 乳腺...
- BREAST CONSERVI...
-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
- 乳腺癌化疗新进展
- 早期乳腺癌治疗新理念
- 《NCCN临床实践指南(200...
- 中国年增乳腺癌19万例 发病年...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现...
- 医学专业搜索引擎
- 彩超结果乳腺增生伴局部导管扩张...
- 究竟为什么转氨酶高?
- 针对我母亲目前的症状我们该如何...
- 乳腺纤维腺瘤不开刀.还有其他的...
- 小说童话的伪书--- 《...
- 西天灵山仙佛表
- 古代兵法之----古代阵形
- 头脑风暴法
- 男性乳房发育症----学生讲座
- 乳腺钼靶检查与诊断分级
- 年龄与复查---来自医生的忠告
-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骨丢失的防...
- 绝经后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
- 三阴性乳腺癌的特点与治疗
- 乳腺癌若干治疗进展
- 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原则
- 2009年St.Gallen早...
- 《2009年NCCN乳腺癌临床...
- 《2009年NCCN乳腺癌临床...
- 针对共性提问--给大家讲解:2...
- 针对共性提问--给大家讲解:1...
- 什么是乳腺增生症?
-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 乳腺癌常见症状
- 致乳腺癌危险因素
- 女性终生坚持锻炼不易患乳腺癌
- 肿块的良恶性判别乳腺方法
- 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
- 注释索引
- 杂家
- 三道家
- 二墨家
- 儒家
- 答患者问----乳腺癌术后饮食
- 化疗最大的潜在致命性不良反应之...
- 化疗患者粒细胞缺乏感染的治疗
- 认识化疗
- CTCEA 3.0
- 化 疗 发 展 史
- 乳腺癌的基因分型和个体化治疗
- 肿瘤学中常见的各种概念的汇总
- 戏曲艺术的形成
- 少林七十二绝艺
- 形意拳入门
- 中国曲艺
- 宗教音乐2
- 宗教音乐1
- New Age新纪元音乐
- 35种音乐的分类&解释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 国内白蛋白的应用极不恰当:白蛋...
- 白蛋白疗效的荟萃分析
- 白蛋白的合理使用
- 乳腺癌保乳手术
- 内分泌治疗与化学治疗
- 乳腺癌术后5年内约30%的病人...
- 乳腺癌辅助治疗共识
- NSABP B-18
- 21世纪乳腺癌治疗的展望
- 微创-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 PET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 乳腺X线片与超声比较
- 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
- Metastasis Dete...
- 乳腺癌化疗方案
- 专家点评--从St Galle...
- 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优点
- 乳房的穿刺针活检有什么优点
- 我市首届乳腺癌患者联谊会
- 基本理念:建档-系统处理-审核...
- 宗教音乐3
- 作者:潘荟丞|发布时间:2009-11-03|浏览量:621次
宗教音乐3
道教音乐
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时配合使用的音乐。
早期道教科仪中的道教音乐资料现存较少,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也受到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到北宋时,则产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教音乐曲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现存的是明代道藏的版本,宋代版本已佚)。但该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对于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已经比较讲究悦耳动听。明代的道教音乐,由于洪武七年(1374)道门科仪去繁就简,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14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中谓道教法事“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以上说明古时道教音乐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江南及南方诸省中,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是农民文化生活中的盛事。唐山工人医院腺体外科潘荟丞
道教斋醮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据《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和《道门科范》等书的记载,在前蜀时,颂、赞、步虚等已经在斋醮中应用了,而偈的产生稍晚些,约始于元代。道教有关斋醮科仪的典籍中,述及演唱的多用“吟”、“咏”。
颂、赞、步虚和偈,就其单独形式来讲,是一首歌,结构短小的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4句式;大型的有更复杂的曲式,每一曲调常有多段,甚至10余段不同用途的词。这种一腔多用的组合变化,常同宗教念白、诵经腔、禹步等合用在法事中。道教斋醮名目繁多,有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生亡、延寿等各种法事;它以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随之变化。
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担任,信众不参加音乐活动。因此从音乐角度来看,斋醮实际上是按照“脚本”(科仪要求)在信众面前,进行一场宗教仪式的“演出”。经过1000多年的斋醮实践以及长期地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十分丰富:有赞美“三清”、神仙的颂歌;有表现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煞邪趋恶魔的庄严威武的曲调;有表现众神仙抵达仙界或功成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曲调等。
道教音乐是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其表现是:①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调,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特点而各有区别。②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词,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各不相同。道教音乐到底受到多少种地方音乐的影响,现在尚无确切的统计。
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以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唐代起,增加吹管乐器,嗣后,逐步加入弹拨、弓弦乐器。明朝《茅山志》记载国醮演奏乐器的道士竟达30名。近代虽然吹管、弹拨、弓弦、打击等乐器并用,但演奏中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