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贤楠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科室:
感染内科
- 关于婴儿食物过敏性肠病的答疑
- 什么是沙门氏菌感染?
- 我为什么要强调“疾病是综合征&...
- 再谈小儿的过敏性问题
- 腹泻不能彻底痊愈,辅食如何添加...
- 关于婴儿食物过敏性肠病的答疑
- 关于小儿过敏咳嗽答疑
- 婴儿过敏性肠病
- 小儿过敏性咳嗽
- 抗生素的功过
- 感染相关性问题面临的挑战
- 一定要谨慎应用小儿感冒咳嗽药
- 过敏体质的孩子能否正常接种预防...
-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如何用药...
- 肺炎后过敏咳嗽的原因有哪些?
- 婴儿多次大便粘液,偶尔带血丝怎...
- 孩子拉肚子十天了是过敏性腹泻吗...
- 6个多月的双胞胎反复腹泻怎么办...
- 二岁咳嗽,治疗二十多天效果不明...
- 大便常规中有脓细胞肯定是感染吗...
- 我感冒了正在母乳喂养该注意什么...
- 单纯的支原体IgM(1+)80...
- 小孩腹泻持续近一个多月怎么办?
- 支周炎恢复期的间歇性低烧是否和...
- 宝宝历时1个月的腹泻好了一周后...
- 宝宝患痢疾应怎样用药?
- 6个月之前吃配方奶也会吐,从6...
- 宝宝大便有轻微的血丝该吃抗生素...
- 小儿非细菌性肺炎如何治疗?
- 2周岁特别爱发烧,每次持续的周...
- 小儿腹泻一周,医生说没事,该怎...
- 诊断是假设,诊断为了治疗病人(...
- 诊断是假设,诊断为了治疗(1)
- 我为什么要强调“疾病是综合征&...
- 我的行医观点---给病人以最佳...
- 病程较长,就诊前书写病情介绍是...
- 一位过敏腹泻患儿妈妈(纯母乳喂...
- 大家都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逻...
-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
- 小儿高热不退要注意川崎病
- 感染、过敏、炎症、免疫--免疫...
- 本周门诊随笔
- 为何小婴儿常呼噜有痰?
- 我的门诊感言--与家长的对话
- 浅谈感染、炎症、过敏和免疫(3...
- 浅谈感染、炎症、过敏和免疫(2...
- 如何分析婴幼儿大便常规结果?
- 给腹泻患儿家长的提醒
- 浅谈感染、炎症、过敏和免疫
- 一例婴儿腹泻的就诊和答疑
- 再谈婴儿肺炎综合征
- 关于婴儿过敏性肠病的问答
- 关于婴儿过敏性肠病的问答(2)
- 婴幼儿迁延腹泻需要医师和家长共...
- 抗生素可治病也可致病--再谈婴...
- 婴儿肺炎综合征
- 注意消毒剂呼吸道炎
- 慢性、反复咳嗽或腹泻需考虑抗生...
- 慢性、反复咳嗽或腹泻需考虑抗生...
- 过敏咳嗽的概念和原因分析
- 从写“咳嗽日志”和“食谱日志”...
- 婴幼儿喂养与过敏性肠病的新观点
- 本周发热病儿增多
- 儿童心因性/习惯性咳嗽
- 又是过敏惹的祸
- 食物过敏是小儿腹泻的重要原因
- 儿科门诊患儿的”高热状态”?为何小儿高热不退?
- 作者:陈贤楠|发布时间:2008-11-03|浏览量:453次
这周仍有高热患儿就诊。以3~7岁孩子多见。偶有高热达42℃ ,但一般情况尚好,伴有咳嗽或除发热外别无其他症状。体检除发现咽部轻度充血,呼吸音稍粗外无明显体征,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但也可有白细胞,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多在高热后5天退热,最长在10退热。有意思的是,同期婴幼儿中发热呕吐腹泻,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增多。使我怀疑上述学龄前儿童的感染是否也与轮状病毒有关。当然由于门诊条件限制无法证实,有待抽空查阅文献。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持续高热(我认为儿科门诊不妨成为“单纯高热状态”),总是使当父母的异常着急,天天输液是当前儿科门诊的“最佳选择”。其实,不输液,在家吃药休息,又减少交叉感染危险,也不失为上策。当然3~5天不好必须再就诊检查。为何近年来这种患儿增多?是病原体变异抑或人类免疫功能低下?我不禁想起既往的思考,病毒感染综合征 高细胞因子血症?非复杂性感染综合征或急性感染(此处我把英文“sepsis”一词译为“感染综合征”或“急性感染”。大家有兴趣请看同时网上另一帖子。从中医“营卫气血”辨证理论角度也许更容易理解它。这种孩子的体质则多偏阳性,对外界刺激反应偏强,此时虽高热不退,但外邪仍在卫分而未内陷。从现代医学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弱也是受基因控制的,当病原体感染引起较多较持久的致热原 (一种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 释放时常常发生高热状态。此时高热和病情程度并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如果出现精神萎靡,面色不好,特别是小婴儿可以不表现高热,甚至体温不升则要随时再就诊的。
对于医师来说,这类病人要时刻警惕更为严重的疾病,如重症感染甚至是伴有脏器功能障碍的重症感染,或者可能是其他较严重疾病早期如川崎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某些新、老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处理,既要慎重又不能诊治过度,这无疑是对儿科医师也是一个挑战,其中了解既往史和现病史,特别是最近患儿接触的人群,特殊饮食或曾经到达过的地区(这在医学上称为“流行病学史”)尤为重要,当然提供随诊机会也必不可少。
父母对单纯高热状态患儿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又不必过分紧张。充分休息,供应充足液体,及时给予药物(包括中西药)和温湿敷等化学物理降温方法,听从医嘱适时复诊,当然发现病情特殊变化应该随时急诊。过度频繁就诊和不必要的抗生素抗病毒药输液并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可能诱发药物不良作用或继发交叉感染。而相关部门应该创造条件实行发热与非发热患儿分区输液。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