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管狭窄症 是指腰椎管因某些因素发生骨性和纤维结构的异常,导致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压迫硬脊膜与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本病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由於近年来对其认识加深,临床上有发病率升高趋势。 腰椎管测量方法较多,各家测量数据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椎管的两径中,矢径小於12mm可视为狭窄。有学者认为,由於个体差异,应计算脊椎指数较单纯测量椎管两径更有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象学的发展,对其认识将会日趋完善。 航空总医院骨科张智海
【病因和分类】 (一)先天性(发育性或特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二)后天性(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1.退行性 椎间盘退变及向后膨出、椎体后缘及椎弓的骨质增生、小关节肥大与内聚、硬脊膜外血管异常及脂肪炎性水肿等。 2.损伤性 腰椎骨折脱位后,移位的骨质与新生骨,可造成(图椎管狭窄。此类不在本文讨论。 3.医源性 后路脊柱融合术后形成的骨痂、椎板切除或腰椎间盘突出行注射疗法后的粘连与形成的瘢痕。 4.脊椎滑脱 先天或后天所致的脊椎峡部不连,继发脊椎滑脱。 (三)混合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上述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并存,临床上较常见。
【临床表现】 长期反复的下腰、骶、臀痛,单侧或双侧,可向下肢放射。上腰椎神经受损时,疼痛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前外侧;下腰椎神经受损时,疼痛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神经血管性缺血可引起间歇性跛行。部份病人可有排尿不畅、男性性功能障碍及会阴部感觉异常。检查见下腰椎棘突旁有压痛,腰部后伸时,因椎管内有效间隙减小而疼痛加剧,使腰部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呈阳性。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异常。胫前肌、伸肌、趾伸肌肌力减弱。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异常。也有少数病人无明显体征。
【诊断】 临床表现是诊断的基本根据,为了精确诊断,可做下列辅助检查。腰椎X线正、侧位片,必要时增照斜位及过伸、过屈位片。片上可见脊柱侧凸、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折脱位、脊柱滑脱等改变,亦可测量腰椎管的矢径与横径。椎管造影可见不同情况梗阻、小关节及椎间盘部位的充盈缺损、神经根鞘中断等改变。此外,肌电图、B超、CT、磁共振对诊断都可提供帮助。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都能缓解。部份病人随年龄逐渐增高,经腰推节段稳定性的自身重建,症状也可缓解。
一)非手术治疗 多数病人采用此法治愈或好转。 1.休息与功能锻炼 疼痛严重者,卧床休息,以缓解症状;症状缓解后应配戴腰围下床活动,酌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调节新陈代谢及巩固疗效。 2.推拿 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病人可选用,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法操作。 3.针灸 电针、银针、耳针、艾炙、拔火罐等。 4.理疗 热敷、超短波、低中音频、特定电磁波、多功能频谱、激光等,有改善局部血循环作用。 5.牵引 慢性腰劳损、椎间盘突出病人,可采用骨盆水平牵引。 6.痛点及穴位封闭 药物可选用当归、丹参注射液或2%普鲁卡因2~4ml加入强的松龙25mg。5~7天一次,可连续3~4次。压痛点明显病人,治疗效果好。 7.中西药治疗 内服或外用中成药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功效,如:云南白药、三七片、跌打丸、虎骨膏、骨仙片、骨刺消痛液等。常用消炎止痛西药有:消炎痛、吲哚啦新、布洛芬、芬必得等。有肌肉痉挛时还可服用舒筋灵片。 【预防】 (一)开展科普教育,使群众了解腰腿痛防治知识。定期健康检查,发现脊柱先天异常、姿势不良和其他有关的疾病时。加强防护措施和治疗原发疾病。 (二)采取合理的劳动姿势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搬抬重物时,髋膝要弯曲与下蹲,腰背伸直,重担尽量紧压身体后,方能用力起立和迈步。背重物时,胸稍前弯,髋膝稍屈,迈步稳,步子不宜大。睡眠时,头颈部保持自然中立位,双髋双膝稍屈为好,并避免机体受风着凉受潮。 (三)开展业余体育活动,如工间操、课间操等,能消除工作、学习时因单一姿势所带来的软组织疲劳。平日坐位或低头伏案工作不宜过久,中间可做些伸颈、扩胸、伸腰、屈伸肢体等协调动作。参加剧烈运动,应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及运动时保护。 (四)改善劳保条件,工作、学习环境尽可能考虑到温度、湿度、通风、采光等因素。设备的设计与安装,应考虑操作人员能在符合生理的姿势下工作。腰部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可配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①有较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②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者。③多数混合性椎管狭窄症。手术要求解除对硬脊膜及神经根的压迫。操作包括椎板切除、肥厚黄韧带切除、上关节突部份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粘连松解等。彻底减压的标准是恢复硬脊膜搏动、神经根滑动范围在1cm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