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上火刮痧,着凉拔罐”时髦...
- 过度劳累可能诱发癌变
- 防治小儿手足口病,中医有妙方
- 走进临床 ENTER THE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建奇功 沙特阿...
- 中医针灸令沙特高位截瘫青年重新...
- 小儿中暑预防与治疗
- 小儿特应性皮炎,中医调治有妙方
- 防治小儿口腔溃疡有妙方
- 传统中医有妙招,轻轻松松防近视
- 飞针绝技,享誉南非
- 长夏养生,重在祛“湿”
- 更年期不适试试音乐疗法
- 腹针疗法可治疑难病
- 千金难买春来泄。中医推荐吃、喝...
- 针灸治疗黄褐斑
- 头痛未必用天麻
- 春季慎防“肝火”
- 中医教您如何“防心火”
- 中医针灸走进亚运,深深折服韩国...
- 香港民众北上中医院大增 内地传...
- 如何调治老年人的睡眠障碍
- 艾灸疗法为老年人保暖护阳
- 享受火锅该如何保护肠胃
- 小儿盗汗的治疗与预防
- 专家教您如何辨别宝宝的体质?
- 小儿疳积有妙方
- 探究“岭南陈氏针法”
- 长夏养生保健
- 刮痧,夏季祛暑湿正当时
- 湿热盛行,如何养生?
- 如何调养好“易感冒”的孩子
- 伏天幼儿“冬病夏治”
- 温泉浴与中医养生
- 秋日饮食:脾虚、咳嗽慎吃梨
- 八成疾病可在手掌上发现
- 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对
- 胎毒的现代医学解释
- 春季应如何对宝宝进行饮食调养?
- 应对宝宝冬季上火
- 艾灸治疗小儿遗尿
- 夏季宝宝食欲不佳之中医妙招
- 中医特色疗法教你??体质因人而...
- 夏至刮痧,祛暑湿正当时
- 长夏养生重防“湿”
- 砭石疗法治失眠
- 社会流行的养生说法不一定对
- 药膳调理重获秋冬黄金睡眠
- 中医五音疗法
- 治关节病可用“雪茄”灸
- 凉茶应该热着喝
- 阳虚体质人群不适宜多吃香蕉
- 乍暖还寒 别让脚着凉
- 5种中药材让秀发“回春”
- “隔空打穴”治乳腺疾病
- 宝宝夜间哭闹,爸爸妈妈烦恼
- 作者:陈秀华|发布时间:2012-10-08|浏览量:1224次
为什么宝宝总是晚上哭个不停呢?
啼哭是婴儿一种本能性反应,因为在婴儿时期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哭”就是婴儿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的刺激相对敏感,容易引起突发哭闹。若宝宝生活不规律,当白天睡得过多时,夜间就容易哭闹不止;而过冷、过热、饥饿、潮湿、疼痛、瘙痒等不适,也会导致婴幼儿的哭闹;另外,经过便尿感训练的宝宝,会以哭闹的形式向大人表达要求。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陈秀华
当宝宝白天正常,入夜啼哭不安,便可称之为“小儿夜啼”。
对于夜啼,我国古代已有较深远的认识。《圣济总录》中认为婴儿气弱,脏腑有寒,每至昏夜,阴寒与正气相击,则神情不得安静,腹中切痛,故夜啼。《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则提出,小儿夜啼者,证候甚多,其所专者,不出三种:一者冷,二者热,三者邪祟;即所谓“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
如何应对小儿夜啼?
遇到宝宝夜啼不安,爸爸妈妈应该先确定导致小孩哭闹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的哭闹,比如小儿饥饿、口渴、过冷、过热、尿布湿了、周围环境嘈杂等原因导致的哭闹,当解除原因之后,宝宝的啼哭就会自然停止;若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夜间哭闹不止,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宝宝的生活规律,必要时可以请儿童保健医生给出指导。假如宝宝的哭闹找不到确切原因,此时家长就需要考虑存在病理性哭闹的可能了。比如,口腔溃疡往往在吃奶或进食时哭闹;鼻塞的婴儿吃奶时会因鼻塞影响呼吸而哭闹;外耳道炎症时在触碰、牵拉患侧耳朵可使哭闹加剧;发热、头痛、腹痛等可使宝宝反复或阵发地哭闹,或会用手抚摸疼痛不适之处,并可伴有呕吐、发热、面色苍白、排便异常等表现,此时一定要警惕脑膜炎、肠套叠、肠痉挛、急性阑尾炎、腹股沟疝等重大疾病发生的可能。当遇到类似情况,家长则应该尽快带宝宝就诊,以明确病因,及早治疗。
中医看小儿夜啼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
(1)脾胃虚寒。脾胃虚寒的小儿多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色淡,苔白,指纹淡红。治宜温中健脾。
(2)心热受惊。此型小儿多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治宜清热安神。
(3)惊骇恐惧。多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口唇舌色可无异常变化。治宜镇惊安神。
(4)乳食积滞。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色或淡或红,舌苔厚腻,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
小儿夜啼食疗方
生姜红糖水
组成:生姜10克,红糖15克。
做法:生姜切片,加适量红糖,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小儿夜啼,脾胃虚寒夜啼,大便溏泄,腹中冷痛者。
四君粳米粥
组成: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茯苓10克磨粉,粳米50克。
做法:党参、白术、甘草加水1000ml,文火煮约1小时,取汤去渣,加粳米煮至将熟,加入茯苓粉,煮沸稍放凉即可喂食。
功效:健脾益气和中。
主治:小儿脾气虚弱,夜啼,纳差,大便溏烂者。
赤小豆饮
组成:赤小豆、白糖适量。
做法:赤小豆加水煮烂后酌加糖,代茶饮。
功效:清心热安神。
主治:小儿心热,夜卧不宁,多梦易惊,口干多饮者。
龙眼饮
组成:龙眼肉10克。
做法:开水?服。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易惊易醒,手足心热者。
百合莲子汤
组成:百合、莲子各30克,可加冰糖适量。
做法:材料洗净,加适量水共煮熟。
功效:清心养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惊惕易醒,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多饮者。
桔皮小米粥
组成:桔皮5克,小米适量。
做法:材料洗净,加适量水煮粥。
功效:和胃安神。
主治:小儿伤食,夜寐不安,纳差,腹胀者。
推拿手法调理
手法之一:揉总筋
方法:总筋位于腕横纹掌面中点,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次。
功效:清心泻热,适合心热受惊而夜啼的小儿。
手法之二:清天河水
方法: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至肘,推100次。
功效: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正,不伤阴,故适合一切虚实之热证,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等夜啼小儿皆可用。《秘传推拿妙诀》中有云:“临晚啼哭,心经有热,清天河水为主。”
手法之三:摩腹
方法:用全手掌或四指掌面摩腹3-5分钟。
功效:健脾和中,理气消食。逆时针慢速摩腹为补法,适合脾胃虚寒而夜啼的小儿;顺时针及较快速摩腹为泻法,适合食积腹胀而夜啼的小儿。
手法之四:调脾经
方法:在拇指大鱼际侧从指尖至指根之间直推100次。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
功效:补脾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脾经: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调脾经:调和脾胃。脾胃虚寒或食积的患儿可选择应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