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上火刮痧,着凉拔罐”时髦...
- 过度劳累可能诱发癌变
- 防治小儿手足口病,中医有妙方
- 走进临床 ENTER THE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建奇功 沙特阿...
- 中医针灸令沙特高位截瘫青年重新...
- 小儿中暑预防与治疗
- 宝宝夜间哭闹,爸爸妈妈烦恼
- 小儿特应性皮炎,中医调治有妙方
- 防治小儿口腔溃疡有妙方
- 传统中医有妙招,轻轻松松防近视
- 飞针绝技,享誉南非
- 长夏养生,重在祛“湿”
- 更年期不适试试音乐疗法
- 腹针疗法可治疑难病
- 千金难买春来泄。中医推荐吃、喝...
- 针灸治疗黄褐斑
- 头痛未必用天麻
- 春季慎防“肝火”
- 中医教您如何“防心火”
- 中医针灸走进亚运,深深折服韩国...
- 香港民众北上中医院大增 内地传...
- 如何调治老年人的睡眠障碍
- 艾灸疗法为老年人保暖护阳
- 享受火锅该如何保护肠胃
- 小儿盗汗的治疗与预防
- 专家教您如何辨别宝宝的体质?
- 小儿疳积有妙方
- 探究“岭南陈氏针法”
- 长夏养生保健
- 刮痧,夏季祛暑湿正当时
- 湿热盛行,如何养生?
- 如何调养好“易感冒”的孩子
- 伏天幼儿“冬病夏治”
- 温泉浴与中医养生
- 秋日饮食:脾虚、咳嗽慎吃梨
- 八成疾病可在手掌上发现
- 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对
- 胎毒的现代医学解释
- 春季应如何对宝宝进行饮食调养?
- 应对宝宝冬季上火
- 艾灸治疗小儿遗尿
- 夏季宝宝食欲不佳之中医妙招
- 中医特色疗法教你??体质因人而...
- 夏至刮痧,祛暑湿正当时
- 长夏养生重防“湿”
- 砭石疗法治失眠
- 社会流行的养生说法不一定对
- 药膳调理重获秋冬黄金睡眠
- 治关节病可用“雪茄”灸
- 凉茶应该热着喝
- 阳虚体质人群不适宜多吃香蕉
- 乍暖还寒 别让脚着凉
- 5种中药材让秀发“回春”
- “隔空打穴”治乳腺疾病
- 中医五音疗法
- 作者:陈秀华|发布时间:2008-10-31|浏览量:5189次
一、国内进展速览
我国于8O年代初期始开展音乐治疗,1995年后,音乐疗法得到不断发展和推广,湖南省马王堆疗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戴河疗养院、江苏钟山疗养院以及北京、哈尔滨、开封等地,都将音乐疗法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对对于新生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不准确,加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还不足,音乐治疗的浪潮很快就消退了。但这次浪潮使现代音乐治疗走进了中国,使更多的音乐、医学、心理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个极具潜力的学科,为我国音乐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和积累了人才。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以及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音乐治疗又逐渐被社会认识,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陈秀华
1997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高天创办第一家独立的音乐治疗所,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近十年诸多医家将现代音乐治疗法与电疗及中国传统医学结合,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如音乐电疗法、音乐电针灸、音乐电针麻醉以及音乐电磁疗法。但由于当地中医群众基础薄弱等原因,未在临床应用形成规模。
目前,对于基于中医传统理论指导的中医五音疗法的临床广泛应用和探索,仍是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阶段,在综合性中医院应用五音疗法治疗疾病、五音疗法和中医传统疗法相结合应用于临床仍是空白!
二、开展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经把音乐引入医学领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匾真言论》就把五声音阶中宫(DO),商(RE)、角(MI ),徵(SOL)、羽(LA)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多方面内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相应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肝主目, ⋯⋯在音为角, ⋯⋯心主舌,⋯⋯在音为徵, ⋯⋯脾主口, ⋯⋯在音为宫, ⋯⋯肺主鼻,⋯⋯在音为商, ⋯⋯肾主耳, ⋯⋯在音为羽。”将音乐同人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认识到声调的不同,对人体五脏生理或病理活动以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应的不同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而且还构建了声学与医学相关理论的框架。从而奠定了祖国中医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将中医关于音乐治疗的学说系统化和具体化了。
《灵枢?忧患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说明喉咙、口腔是发声的主要器官。而喉咙、口腔又通过经络与五脏紧密联系,人体只有五脏气血充盈,运行通畅,才能正常发出声音。可见,五脏与声音有密切关系。五脏精气充足、气机调畅是发出各种声音的先决条件,即“五脏外发五音”。由于五脏的形态结构不同,所藏精气有别,参与发声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别与五脏有选择性的相应关系,即“五音内应五脏”。
《素问?脉要精徵论》曰:“言而徵,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灵枢。邪气藏腑病形》曰:“语声暗暗然不彻者,心隔间病。”可见,五脏有病,声音的高低、长短、徐促也不同,体现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中医整体观。又进一步说明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亦可调五脏。
《礼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曰:“乐至而无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天下皆宁。”《史记》太史公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和正心也。”五音疗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辨证选乐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
三、我国古代五音疗法临床应用的文献例证
我国历史上以音乐治病的典范事例之一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优之疾”得到治疗。欧阳修为此作“送杨置序”向他的朋友杨置推荐用音乐“平心”“养疾”。他在文章中说:“予尝有幽优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形式,现代各国在音乐治疗的形式中,采取让患者参与的主动式音乐治疗,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已经被我们的祖先采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不但治疗他的幽忧之疾,并且使他的手指拘挛得到治疗,他在《琴枕》中说:“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法,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弹琴为可”。这可以说是现代音乐治疗中普遍应用的以弹琴、拉琴治疗指痉病的古代事例了。
被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深知音乐的治疗作用,他在《儒门事亲》中记述了音乐治病的具体事例,他在治疗心痛病时,不忘应用音乐“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这是音乐治疗的病例之一。另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呼叫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药难以治。乃使二娼, 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美食,此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而瘥”。
明代医家徐迪,在他的医案中记有:“一女伤于怒,内卧不得转。迪诊之,因索花作妇人状,且歌且笑,患者闻之不觉回顾,大笑而愈”。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慢惊三因》中记有:“汪元津幼子患喜睡,二目不能开”。令其家中平日相与嬉戏者,在床前,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
清代张潮作《虞初新志》中有“某患齿疾,予受以吹箫而愈,所治者非一人矣”。在中医史籍上,这样的具体病例似乎不多,但从一些医籍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医家对音乐的治疗作用是早已肯定的。
四、中医五音疗法临床适应症
大量的现代文献研究证实,音乐治疗在国内外不仅仅应用于生心疾病,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老年病(如老年痴呆症)、儿童病(如儿童痴呆症、生理和智力的残疾和发展障碍、学习障碍等等)戒毒、各种痛症(妇科分娩疼痛、外科围手术期疼痛、肿瘤疼痛)、神经衰弱、高血压、体育及艺术表演人员的临场紧张状态、亚健康状态、胎教和正常人的心理调养治疗(如由于突然生活事件引起的精神危机、长期的精神抑郁、临场紧张、婚姻危机处理、以及精神减压力等等)。中医五音疗法临床适应症,可参照以上执行。
中医五音的特点
●宫调式乐曲
特点: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
●商调式乐曲
特点: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商调式乐曲,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
●角调式乐曲
特点: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角调式乐曲:《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春风得意》、《江南好》
●徵调式乐曲
特点: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徵调音乐,如《步步高》、《狂欢》、《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
●羽调式音乐
特点: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羽调式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