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造影术
-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
- 心肌劳损临床意义
- 健康一二一
- 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中国医改阶段性...
- 中国失独家庭
- 维生素B12可防早老性痴呆
- 怎么能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
- 人死前一秒钟究竟会看到什么
- 老人突发中风要注意小心吃药
- 导致女性手脚冰凉的几种原因
- 抗癌食物
- 心脏康复
- 心血管病人的“降糖之路”
- 服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应检测血小板...
-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诊断指标要更严
- 在世界神外状元榜刻上“中国”二...
- 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
-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高血压日主题宣传
- 2012年中国精神卫生宣传主题...
- 我国老年精神卫生工作有关情况
- 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
- 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 中美两国卫生部领导联名发表创建...
- 大多数盲人经简单手术可重见光明
-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跨界医学
-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睡眠不足...
- 社会办医新政策
- 卫生部2012年10月10日新...
- 心血管病全程防控体系急需建立
- 防控心血管病应强化基层作用
- 9月全国疫情报告显示:狂犬病肺...
- 中国医学专家探索治疗心血管疾病...
- 全球女性吸烟者达2亿 专家指“...
- 医生吸烟率比较高 控烟会场寥寥...
- 警惕霍乱发病抬头
- 我国女性三成尿失禁 出于羞涩不...
- 血检可发现早期肺癌
- 帕金森病
- 崇尚道德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核心
- 痴呆
- 全球结防17年救命2000万
- 甲状腺癌成北京增长最快恶性肿瘤
- 我国染艾者调查二
- 我国染艾者调查一
- 成年女性慢病防治形势不乐观
- 碘缺乏病防治三大认识误区待消除
- 中国女医师协会调查显示女医师健...
- 心脑血管临床用药状况
- 国外心力衰竭最新研究
- 国外血脂最新研究
- 冠心病国外最新研究(一)
- 心律失常问答
- 面对患者,我应该思考什么
- 有利于心脏健康的7个数字
- 猝死
- 冠脉支架术后相关问题
- 典型心绞痛临床特征
- 冠心病冠脉血运重建方式选择
- 高血压防治
- 烟酒与房颤
- 抽烟与寿命
- 养胃10大禁忌
- 嘴里“五味”暗示的疾病
- 老年高血压特征
- 人体各器官24小时工作表
- 外科手术心脏危险程度评估
-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 房颤典型症状
- 经挠动脉造影特点
- 动态心电图
- 心脏彩超功能
- 冠脉介入手术过程示意图
- 冠心病防治
- 冠心病二级预防
- 心电图介绍
- 心脏搭桥术
- 冠脉造影的常见问题
-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
- 如何治疗心肌梗塞
- 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是否需要放支...
- 冠心病的饮食调理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什么特点?
- 糖尿病患者如何早期知道患有冠心...
- 糖尿病患者如何防治冠心病?
- 冠心病的定义
- 胸痛的鉴别诊断
- 高血压病的注意事项
- 肺栓塞
- 冠心病的病因
-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 冠心病病人的运动
- 冠心病的预防、生活指导、支架介...
- 冠心病需做哪些检查?
- 心脏支架手术的注意事项
- 房颤
- 冠脉造影和冠脉支架术
- 冠心病宣教
- 冠心病患者日常保健
- 冠心病是老年病吗?
- 冠心病发病和季节的关系
- 心脏神经官能症
- 肺心病的诊治
- 冠状动脉痉挛概述
- 冠心病人是如何得到确定诊断的
- 冠状动脉放支架后要注意什么?
-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 冠心病临床症状
- 心脏病种类
- 房颤
- 作者:王永军|发布时间:2011-09-27|浏览量:375次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ACC/AHA/ESC房颤处理指南2006》指出房颤治疗策略应体现个体化,对确诊房颤进行评估,以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措施。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进展简要综述。河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永军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min,中度活动后90-115/min。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min,6min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min或24h平均心室率<100/min。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首选。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终生抗凝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律
药物复律适用于那些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触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转复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选用复律药物时需考虑房颤持续的时间,对于新发房颤选用Ic类药物效果较好;因为I类药物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Ic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故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适合转复的药物主要有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胺碘酮则为IIa类选择。选用普罗帕酮时需注意是否房扑,对于房扑患者首先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否则普罗帕酮可能导致过快心室反应而使临床加重。对于7天以上房颤国内目前能选择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形)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该药尤以对于房扑的高转复率为临床青睐。
房颤转复后的窦律维持需要综合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目前可选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施太可。胺碘酮因其较少心脏副作用而适合那些器质性心脏病人。普罗帕酮则对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有价值。施太可归类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很强的β受体阻滞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对心功能和对气道阻力影响而产生的不良临床反应。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施太可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尤其当启用和加量时需要注意。
总之,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房颤处理的第一步,不但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而且留给临床更多时间分辨、鉴别和思考能否立刻转复窦律(?)、是否需要抗凝(?)、有无特殊因素需要去除(?)等等。
房颤是重要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脑卒中患病率15%?20%之间,故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尤为重要。目前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如导管射频消融根治房颤、左心耳封堵术。药物传统的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新型药物如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研究证实其具有口服方便、出血风险小、不用监测等优点。临床应根据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评估(CHADS2评分)评估高危、中危和低危而药物选择。
最新研究显示经食管超声房颤发作24小时即可出现心房内血栓,故超过24小时房颤都应抗凝治疗。另外有研究显示宽松的心室率控制和严格心室率控制无明显不良差异,但次研究结果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证实。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