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恐怖性焦虑障碍?
- 校园惨案引发的思考
- 8.海难阴影如何拂去?
- 2.精神病人是怎么想的?
- 16.如何做好精神病人的家庭护...
- 15.家中有人患有精神病怎么办...
- 14.怎样劝精神病人进食?
- 13.怎样办理精神病人的出院手...
- 12.住院精神病人什么时候可以...
- 11.家属接送“请假出院”精神...
- 10.探视精神病人送点啥好?
- 9.如何有效地向医生介绍病情?
- 8.怎样办理精神病人住院手续?
- 7.怎样在门诊看医生?
- 6.精神病人拒医怎么办?
- 1.什么是精神健康?
- 精神病人可以结婚、生育和离婚吗...
- 17.社区邻里有精神病患者怎么...
- 做梦有害吗?
- 嫉妒受害者究竟是谁?
- 什么是恐惧症?
- 2.精神疾病与精神病的概念一样...
- 5.那些人容易患精神病?
- 4.如何早期发现精神病人?
- 6.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精...
- 同性恋是精神疾病吗?
- 3.处长跳楼引发的思考
- 神经病、精神病与神经症有什么不...
- 时代呼唤无障碍离婚
- 子女外出谋生,老人如何充实
- 失业者的心理自我调节
- 7.周长青为何赌丢了命
- 5.李世民为何死于心脏病
- 4.“贞操锁”案的心理剖析
-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效果如何?
- 美容整形成瘾的心理问题剖析
- 学会说不 减轻压力
- 退休??警惕抑郁症
- 患病不是谁的错
- 揭开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神秘面纱
- 心理平衡的技巧
- 维护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权是当务...
- 1.艾滋病疑病症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
- 作者:师建国|发布时间:2012-08-18|浏览量:3663次
2011年初的阴性艾滋病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患者自称的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神秘病毒,患者自述可通过唾液与血液传播,其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这一说法在个别人群中引起恐慌。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师建国
什么是艾滋病疑病症?
艾滋病疑病症属继发性疑病症,是在有或没有明显诱因或躯体疾病的基础上伴发的疑病状态。所谓继发性是指发生高危行为后,并未感染HIV,伴有或不伴有某些相关症状而深信自己患有艾滋病,由于对性病艾滋病的知识缺乏及宣传媒介误导,在一些书上看到艾滋病的某些症状相类似,就怀疑自己患了艾滋病。对检验的阴性结果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所以一般的解释很难从根本上说服他们,甚至会使其产生或多或少的不信任感。这些病人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间,不断的更换所就诊的医生。造成自己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痛苦,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艾滋病疑病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有符合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类似经历,如不洁性交史,或共用剃须刀、美容、接受输血等其它不安全行为。
2.符合神经症的诊断。
3.以疑病症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会符合下列描述中的一种:
第一,对艾滋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
第二,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或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
第三,有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的临床诊断依据,但不是妄想。
第四,有反复就医且反复要求作 HIV 抗体检测的经历,且多次检测均为阴性,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自己的疑虑。
4.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5.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6.排除躯体化障碍、其他神经症性障碍等。
艾滋病疑病症的治疗
对确诊为艾滋病疑病症的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促使其恢复健康,消除疑病观念。
首先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开始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的态度,尽量回避讨论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是不可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获得病人的信任,他才会对治疗者言听计从,配合治疗。
其次,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它能最终打破神经质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顺其自然要求疑病症患者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疑病症患者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痛苦也就减轻了。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作一些暗示疗法。可获得戏剧性的效果。有疑病倾向的人,尽量不要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上网查阅,这是疑病症心理预防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患者作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也可获得一定的改善,消除烦恼。
再次,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消除身心不适症状,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加速康复时间。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抗精神病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哌迷清(2~8mg/日)对单一症状的疑病症可能有良效。
阴性艾滋病并不是艾滋病,因为患者血液里没有艾滋病毒,这是铁定的事实,当今的艾滋病病毒检验方法非常准确,值得信赖,因此,患者大可不必担心。科学面前,这是最有力的证据。过分关注担忧自身健康就等于疑病症, 即:健康+焦虑=疑病症。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