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简介
- 睡眠与失眠症
- <试论王肯堂对...
- 推迟心理衰老漫谈
- 黄东源被授予2009年度九三学...
- 强迫症个案治疗研究
- 失眠的中医食疗方法(转)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睡前三宜三忌
- 失眠的原因和分类
- 睡眠正误观
- 牡丹传说
- 关于人生的七个心理寓言及点评
- 怎样根据面色安排食疗
- 服用中药的小常识
- 考前防“上火”
- 抑郁症是“想”出来的病吗?
- 中药误服也要中毒
- 话说心理健康
- 心理减压十二招
- 心理疾病的十大诱因
- 上夜班的肝胆疾病患者??该如何...
- 头痛病因及防治
- 患者的权利与义务知多少?
- 感冒的故事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漫谈(二)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漫谈(一)
- 漫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精神疾病...
- 抗抑郁食物 让你快乐
- 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及其进展
- 《中西医结合提高抑郁症治疗依从...
- 《梦中悲哭证治探讨》浙江中医杂...
- 《心身并治偏头痛经验举偶》上海...
- <试论王肯堂对精神疾病...
- 浅谈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 作者:黄东源|发布时间:2009-05-29|浏览量:2567次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们祖先就对精神病有过记载。《尚书?微子》中有“我其发出狂”一句,表明殷代已有“狂”这 种病名。“狂”在病态方面的表现是发痴、放荡,即通常所说的 “疯疯癫癫”。此外,在《诗》、《易》、《礼》、《左传》《荀子》、《韩非子》、《史记》等书籍中对精神疾病的病态表现,也有片断的描述,如《荀子》中的“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有鬼也, 必以其惑忽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有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这里所说的无中生有即是幻觉。远在春秋早期,精神疾病与精神心理活动的关系就已被人注意。如《左传?昭公元年》中就谈到疾病及“出入(起居)饮食哀乐之事”。《国语,周语》中有记载说:“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人不精。不精则气佚,所佚则不和(指身体不顺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不眩惑之明……”。分析了感知觉障碍(视听和),导致躯体的病变(震眩)及其感觉异常(味不精),进而出现气佚,导致身体失和;这些病变又可引起狂悖、眩惑等心身障碍。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从朴素的感知觉(当时肯定没这个名词)来揭示精神心理与身体之间病理上的因果互动关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非医学古籍中的片断散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就对精神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而中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的重视。宁波市中医院中医情志病专科黄东源
《黄帝内经》对精神活动的记载更为详明。如《内经》把人的精神活动归之于心神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心不只“藏神”,“心神”还能主持人的精神活动及统管人的五脏六腑。故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且还证明了“神”是物质基础上表现的功能活动,进一步做出了:“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也”的形终神髓的论断。《内经》又认识到这种形神合一的整体,如能与外界复杂的环境协调统一,则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素问》中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这样内外协调,阴阳平衡才会“终尽天年,度百岁乃去,”而放纵过劳,精神忧郁,则如《素问》所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矣。”还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央,精气乃绝。”只有阴阳平衡,躯体与精神的平衡统一,则“精神乃治”,否则“精气乃决”。《难经》还对阴阳失调产生的精神症状原因从阴阳失衡上加以阐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对精神疾病的症状作了形象的描述,如:“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以及“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毛不食数日,?垣上尾,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癫疾者,疾发如狂也。”“狂始发,少卧不饥,自主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也……”。“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
张仲景《伤寒论》热病发狂的记载较多,对热病或传染病所致的精神紊乱的描述更为细致。在治疗和预防上也有独到的见解。《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奔豚、脏躁和百合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这些临床描述,很像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
以后在《千金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儒门事亲》、《丹溪心法》、《医学入门》、《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数十种医学典籍中都可找到记载,可见中医对精神病的认识由来已久。
金元四大家中河间派的刘完素发挥《内经》“诸躁狂热,皆属于火”的理论,强调火热过亢而引起癫狂,主张治必泻火,倡导“火热过亢”论。张从正和朱丹溪则认为“痰”是引起癫狂的病因。明?李梃在《医学入门》中对月经期和产后突发的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血迷心包”论。李东垣将精神病患者的言语障碍分为郑声、谵语、狂言等三类。(丹溪心法)把癫和狂区别成两组精神病,并进行论证:“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怒多狂,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见,经年不愈,心经有损,是为真病。”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号损庵,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自号念西居士。他博学多才,善诗词,工书法,明史称之为“好读书,尤精于医”。深研歧黄,博览群书,广采众家之长,全书洋洋270万余字,赅括内、妇、儿、外各科大成,编纂成《证治准绳》,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为明代的医学巨著。王肯堂将《内经》、《灵枢》等经典奉为圭臬,着眼辨证施治,探本求源,对癫狂痫这三种重要的精神疾病有了划时代的认识。他首次从癫狂痫症状上进行了明确的鉴别诊断:“究其独言癫者祖《素问》也;言癫狂者,祖《灵枢》也。要之癫痫狂,大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风,此志愿高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狂者病发之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未尝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抽掣,目上视,或口作六畜之声。”(《 证治准绳?癫痫狂总论》)至此,癫病才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而被承认
长期处于朦胧状态,每当家庭中出现这种患者时,失去应有的重视和举措,导致错诊或延误治疗。其实,自己的亲人患了这种病,只是一种不幸,不是一种丑事,没有必要回避这个病名,而是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及时就医治疗。在科学倡明的今天,精神分裂症并不是永远定格在“绝症”之中。从精神病院里走出去回归到健康人队伍的男女老幼,在我们的生活圈里已不乏其人.
“精神分裂症”这个病名,是本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布鲁勒提出的。他提出的这一诊断名称和概念被世界各国精神病学家普遍接受。“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的一种 疾病,是精神科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所谓“不治之症”。 现在看来,是可以治愈的。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各种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脱离现实。该病在人群中患病率为9%。,其症状复杂多变。
笔者从医五十多年,曾治疗过一万五千多名精神病患者。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精神西医精神病学中记载了多种精神疾病,各类疾病的症状各有其特点。我们认为,把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用上述四个字来化繁为简,有助于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自称完全用中药可以治愈精神分裂症:有的则说“中医中药对精神分裂症毫无疗效”。余以为,中西结合,两者互补,其效果优于偏一的治疗手段。鄙人秉家教,自幼热爱歧黄之术,十四岁又拜师学医,青年时代赴上海接受正规系统的西医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体会到用西药治疗精神病虽然有疗效,但毒副作用大。中医的“清热泻火”、“涤痰开窍”、“安神定志”、“扶正祛邪”、“养血补心”等法,如果能辨证施治,随证加减,配伍适宜,则既能缓解或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又能对五脏六腑特别是对心、肝、肾起到保护和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精神病,绝大多数病人是可以回归正常人生。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