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简介
- 睡眠与失眠症
- <试论王肯堂对...
- 推迟心理衰老漫谈
- 黄东源被授予2009年度九三学...
- 强迫症个案治疗研究
- 失眠的中医食疗方法(转)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
- 睡前三宜三忌
- 失眠的原因和分类
- 睡眠正误观
- 牡丹传说
- 关于人生的七个心理寓言及点评
- 怎样根据面色安排食疗
- 服用中药的小常识
- 考前防“上火”
- 抑郁症是“想”出来的病吗?
- 中药误服也要中毒
- 话说心理健康
- 心理减压十二招
- 心理疾病的十大诱因
- 上夜班的肝胆疾病患者??该如何...
- 头痛病因及防治
- 患者的权利与义务知多少?
- 感冒的故事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漫谈(二)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漫谈(一)
- 浅谈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 抗抑郁食物 让你快乐
- 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及其进展
- 《中西医结合提高抑郁症治疗依从...
- 《梦中悲哭证治探讨》浙江中医杂...
- 《心身并治偏头痛经验举偶》上海...
- <试论王肯堂对精神疾病...
- 漫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精神疾病的描述
- 作者:黄东源|发布时间:2009-05-29|浏览量:1747次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尚书?微子》中有“我其发出狂”一句,表明殷代已有“狂”这 种病名。“狂”在病态方面的表现是发痴、放荡,即通常所说的 “疯疯癫癫”。此外,在《诗》、《易》、《礼》、《左传》《荀子》、《韩非子》、《史记》等书籍中对精神疾病的病态表现,也有片断的描述,如《荀子》中的“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有鬼也, 必以其惑忽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有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这里所说的无中生有即是幻觉。远在春秋早期,精神疾病与精神心理活动的关系就已被人注意。如《左传?昭公元年》中就谈到疾病及“出入(起居)饮食哀乐之事”。《国语,周语》中有记载说:“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人不精。不精则气佚,所佚则不和(指身体不顺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不眩惑之明……”。分析了感知觉障碍(视听和),导致躯体的病变(震眩)及其感觉异常(味不精),进而出现气佚,导致身体失和;这些病变又可引起狂悖、眩惑等心身障碍。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从朴素的感知觉(当时肯定没这个名词)来揭示精神心理与身体之间病理上的因果互动关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文学著作里,非医学古籍的片断散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就对精神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而中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的重视。宁波市中医院中医情志病专科黄东源
在中国古典文学书籍中,还能找到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描述,例如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心理变态和精神病的病态有过种种描述,可能是以往对精神病认识有局限性,或者是人们有意“真事隐”(曹雪芹剖析社会现象采用艺术手法,借助“甄士隐”的名字来叙述)。如藕官与蕊官搞同性恋(性心理变态);赵姨娘的“鬼神附体”(精神病学中称之为“人格转换”);妙玉的坐禅入魔(“走火入魔”、“气功出偏”);曹雪芹的妙笔生花地把林黛玉描述成类似现代“心因性忧郁症”患者;把贾宝玉塑造成“癔症”患者。尤其是对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任性胡为,好幻想和易暗示性,“行为乖张”、“如傻如狂”)刻画得入木三分。贾宝玉有过三次歇斯底里发作,其表现主要有夸张性,易暗示性。如他在一次发作中,开始只是目瞪口呆,一语不发,当别人看望他时,即刻“满床闹起来”。他一听一个“林”字,就高嚷“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看到陈设的一只金质西洋自行船,便指它发问:“那不是接他们的船来了?”赶紧将船掖在被子里,放心笑道“这可去不成了!”他这回得病是因为紫鹃的一句戏言??“妹妹回苏州去”??而引起的,即受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而诱发的,王太医来看病时说:“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不过一时壅蔽,较别似的轻些”。由此可见,王太医是从精神科方面对他诊治的。
《三国演义》的著名人物描绘了周瑜这个 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心胸狭窄的人,他三番五次谋害诸葛亮不成,自己反给气得呕血而亡的故事。而《儒林外史》则更是深刻地刻划了范进中举这一个涉及精神心理因素发病的精彩故事。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等到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范进在发病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
通过这些,我们从中可看到了当时古人在文学著作中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程度。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