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3月23日情绪健康教...
- 2012年3月24日情绪健康教...
- 情感障碍,从门诊-到住院-到康...
- 请注意:2012年1月17日情...
- 2011年11月29日情绪健康...
- 管好你的情绪不要“微笑抑郁”-...
- 马医生,我有给您发过一封【遗失...
- 一颗没有快乐的心,能治愈吗?
- 和家庭照料者相处的问题
- 双向情感障碍,2010年7月躁...
- 对于情绪的更新理解-新年里的守...
- 酒精引发躁狂发作
- 倾听:职场里的双相情感障碍--...
- 18岁的她是否是双相情感障碍?
- 这是是躁狂症吗?
-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该怎么办?
- 抑郁症怎么治疗?
- 抑郁症经治疗后出现精神躁狂怎么...
- 二十岁与人交往有障碍如何治疗?
- 双相情感障碍想要一个小孩需要注...
- 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 Bipolar I Disor...
- 来自曾经挣扎的心灵
- 受试者招募
- 关注双相情感障碍
- 与情绪友好相处
-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原则
- 有关抑郁和哀伤,读“有一种感觉”
- 作者:马燕桃|发布时间:2010-08-25|浏览量:537次
最近读了施琪嘉老师的新作,叫做“有一种感觉”。其中有关抑郁和哀伤的论述很精彩。在平时的医疗工作和心理治疗培训中,我们也经常围绕着“抑郁/或者叫忧郁”与“抑郁症”打转转。患者往往前来咨询抑郁到底是不是病,又或者抑郁症是不是“神经病”或者“精神病”。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中的普遍性困惑,当然不仅仅局限在来访者,还包括医生本身。我们面对的是抑郁症状的集合载体吗?他是否还是我熟悉的朋友?或者抑郁算不算人生的常态?文化所带来的“耻感”对于抑郁又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社会角色中的个体价值观的破产,或别人眼里的“loser”?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双相障碍马燕桃
有关抑郁和哀伤,在这本书里有这样的论述:“抑郁和哀伤的共性在于均有生活事件的发生为前提”。“哀伤有哪些作用,如何工作的?在自然状态下它具备这样的功能:现实检验表明了爱的客体不再存在,需要将以往所有的力比多从中拔出,而这时会出现严重的混乱。观察表明,多数人在此时很难离开原来的力比多位置,以至于替代性客体转移出现困难,严重的对现实的偏离及对客体的执著可导致妄想性精神病。当然,正常时,现实总会战胜妄想,但因为这种情感重负不能立即放下,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丧失客体投注的能量仍在精神上起着作用,每个在力比多中与客体相关的回忆,期待均在不断地重复,转译和释放。为何与现实达成的妥协形式如此强大和痛苦?仅从节省理论给出满意的解释是不容易的”,“事实上自我在这样哀伤形式下发泄后又重归自由和解脱”。
“在哀伤中,自我通过对外界兴趣的阻遏和丧失,自己处理了情感,在抑郁中对不明对象丧失的内在处理过程和上述接近,也出现动力的阻遏,不过我们却在抑郁病人那儿得出这样的印象,即病人强烈的情感不知道被吸收到哪里去了。抑郁症病人和哀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他们的自我感觉完全被剥夺,自我完全缺乏。在哀伤者那里,世界是贫乏无味的,空虚的,而在抑郁症病人那儿,这种情形变成了针对自己的感觉。病人将自己描述得一无是处,渺小而无能,甚至可鄙。”
我们可以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甚至是普通读者的角度去领悟情绪的常态和偏态。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
今天的社会转型如此迅速,想在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上不失衡应该说决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的,我们保有的,虽不是永恒,却是个体成长的必经阶段。过快的转变,过快的放弃,你永远不会知道“双向的你”的另一面的决定。感受自己,应当是我们不要忘记的功课。
以此文和处在情绪漩涡中的朋友们探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