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凤霞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科室:
感染科
- 大三阳能否治愈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鉴别...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解读
-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
- 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分类
- 重度黄疸原因分析
- 干扰素治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这样的治疗方案合适吗?
- 应用核苷类似物停药后的复发情况
- 什么原因可以导致胆汁淤积
- 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的化验指标
- 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的表现
- 2012年丙肝领域治疗进展
- 信任和坚持的力量
- 肝纤维化四项的临床意义
- 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常规的意义
- 小三阳怎样治疗
- 大三阳怎样治疗
- 与慢性病和谐共处
- 慢性肝病患者如何安然度夏
- 脂肪肝患者的运动原则
- 2012亚太肝病学会关于核苷类...
- 中西医结合共抗乙肝
- 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定量不会无限...
- 慢性乙肝能否彻底治愈
- 2011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丙肝防...
- 挂号指南
- 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作用比较
- 疑难性肝病诊断的思考
-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 欧洲肝病学会关于丙肝的预防
- 888原则治愈多数丙肝患者
- 中西医关于“肝脏 ”概念的差别
- 如何应对妊娠HBV感染
- 本可避免的悲剧
- 为什么我的病情越来越重了
- 乙肝阻击战:阻断母婴传播是“第...
- 乙肝病毒携带要结婚应注意什么
- 常用的防癌食品
- 小三阳会传染吗
- 慢性乙肝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 中度脂肪肝如何治疗?
- 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何时停...
- 自身免疫性肝病年度进展
-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首部《丙型肝炎...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 2010我国<<...
- 2010新版<<...
- 2010我国新版<...
- 2010我国新版《慢性乙型肝炎...
-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治疗不等于不管...
- 看病时要尽可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资...
- 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 再次提醒慢性肝病患者要定期检查...
- 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过程中出现自...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丙肝患者应用 ...
- 应用拉米夫定患者停药后再治疗问...
- 转化医学与肝病
- 高龄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取...
- 慢性乙肝就诊注意:固定医生长期...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
- 自发性腹膜炎的防治-2010年...
- 病毒性肝炎流行数据
- 乙肝抗病毒治疗不问疗程但问疗效
- 国产恩替卡韦正式上市
- 高龄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取...
- 乙肝病毒携带者首获健康证
- 一名男性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三年...
- 男性应用核苷类似物与生育时机的...
- 一名育龄男性应用博路定期间顺利...
- 一名育龄男性停用博路定后顺利生...
- 肝硬化病人自我管理ABC
- 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获得性自发性...
- 乙肝病毒感染的时间与预后
- 丙肝流行情况
- 什么是肝功能失代偿
- 美国2009AASLD<...
- 欧洲肝脏病学会新<...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问题上的...
- 从小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近期肝...
- 乙肝患者能喂母乳吗?
- 反复发作肝功能异常,但病毒阴性...
- 乙肝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标准是否...
- 乙肝的4P医学管理模式是什么?
- 肝病医院四大谎言“顶级专家”不...
- 中医辨治重症肝病并发肠源性内毒...
- 抗病毒起效的三个层次
- 现阶段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
- 乙肝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可怕
- 不能仅凭AFP升高诊断肝癌.
- 四个最好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治久...
- 慢性乙肝的治疗既要
- 肝硬化患者冬季谨防上消化道出血
- 慢性肝病药膳
- 慢性乙肝日常调养
-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乙肝
- 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 咨询注意事项
- 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 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处理意见
- 大小三阳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
- 什么是大小三阳
- 慢性肝病患者适宜的食品
- 首次发现乙肝应做哪些检查?
- 对乙肝治疗起决定作用的检测项目...
- 乙肝病毒携带者日常注意事项
- 慢性乙肝患者为什么要定期检查甲...
- 乙肝的传染性是由什么决定的?
- 转氨酶正常不等于肝功能正常
- 慢性肝病患者需要多长时间 作一...
- 慢性乙肝患者要定期检查B超和甲...
- 什么是肝纤维化?
- 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 应用干扰素注意监测血常规
- 慢性肝病患者宜食香菇
- 朋友代诊注意事项
- 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 并非所有的肝炎都有传染性
- 家庭中发现乙肝患者其他成员该怎...
- 单纯核心抗体阳性是否需要接种乙...
- 单纯核心抗体阳性不能诊断乙肝
- 慢性肝病患者应调畅情志
- “肝火旺” 不等于“肝炎”
- 肝病患者的保健水果-木瓜
- 误诊不等于误治
- 酒精带来的恶果
- 慢性乙肝需要个体化治疗
- 乙肝患者首次就医注意事项
-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 成人急性乙肝并不可怕
- 您会当住院患者吗?
- 治疗慢性乙肝耐药及其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作者:孙凤霞|发布时间:2013-03-29|浏览量:1546次
北京大学医学部 庄辉
耐药问题是核苷(酸)类药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治疗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行之有效的耐药预防和管理是提高抗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疗效、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成本的重要措施。近年相继更新的欧洲、美国、亚太和我国慢性乙肝诊治指南都对核苷(酸)类药物耐药预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认识和建议。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孙凤霞
近日,由《中国病毒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肝脏》和《临床肝胆病杂志》等14家杂志共同发起撰写的《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及其管理》正式发布,并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在全国12个城市开展历时半年的以“正视耐药、透视未来”为主题的慢性乙肝耐药共识巡讲。
耐药现状及其危害
耐药是影响核苷 (酸)类药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疗效的重要障碍。当用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治疗时,耐药的发生较为常见。耐药不仅可使已取得的治疗效果(如组织学改善等)丧失,还可导致肝脏病变急剧恶化,使疾病进展(如肝炎复燃、肝脏失代偿、肝衰竭等)。
已有多项研究显示,耐药患者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耐药患者。交叉耐药、多药耐药等将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限制再治疗的选择。
耐药病毒株的传播可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耐药引起的rtA181T/sW172*突变株可能有潜在致癌性,随访有突变株和无突变株的患者,26个月时其肝癌发生率分别为30%和1.8%。此外,耐药还会显著增加长期治疗的医疗成本。基于耐药的严重危害,预防耐药至关重要。
我国核苷(酸)类药物耐药问题严重,与不规范使用这些药物和医患对耐药认识不足有关。
有调查显示,我国医生对耐药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低于韩国和美国;在欧美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核苷(酸)类药物初治患者中,使用高效、低耐药核苷(酸)类药物的患者比例为80%~90%,而我国大陆高达81%的患者仍采用低效、高耐药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其中30%使用拉米夫定(LAM),35%使用国产阿德福韦酯(ADV)。
同时,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期间存在单药随意序贯、随意频繁换药或加药、耐药后不合理加药或换药等多种不规范情况,约半数患者自行停药。
耐药的发生机制及检测
耐药机制
HBV耐药株的产生可以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由于乙肝病毒高复制率、低保真性的特点,易出现突变,经过药物压力(包括作用靶点、药物动力学屏障、耐药基因屏障、抗病毒药物疗效和耐药通路)的筛选,再经由环境适应(肝内复制空间和适应性)过程,最终出现耐药病毒株。
目前在我国获准上市的4种核苷(酸)类药物中,以LAM的耐药发生率最高,恩替卡韦(ETV)最低。
耐药检测手段
临床耐药监测主要包括HBV复制水平监测和随访以及肝脏生化指标检测,应采用灵敏或相对固定的检测技术。
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标准、统一的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常用技术包括核酸序列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其各有优缺点,尚须标准化。
耐药管理要点
原发无应答管理
应确认患者依从性如何,其次须进行HBV RT基因区测序以鉴定可能存在的耐药突变,从而针对性地早期更换更有效的药物,或加用强效、无交叉耐药的药物。
部分应答管理
在确认患者依从性后,根据药物的抗病毒疗效和耐药基因屏障调整治疗方案。
须注意的是,目前对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如ETV)治疗48周时出现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处理方法仍有争议。可根据患者的基线和治疗48周时的HBV DNA水平及治疗期间HBV DNA动态变化综合考虑。如对于基线高病毒载量、HBV DNA持续下降者可继续使用原药物,随治疗时间延长,仍能获得病毒学应答,且耐药率很低。
挽救治疗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HBV DNA以早期发现病毒学突破。在确认患者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病毒学突破,应及时挽救治疗,选择加用无交叉耐药的抗病毒药物。
此外,亦可考虑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治疗,但是基于安全性考虑,替比夫定(LdT)不能与PEG IFN联合应用。
耐药管理重在预防
了解患者既往治疗史
首先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应用的核苷(酸)类药物的种类、剂量、疗效和耐药情况,对于制订后续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初始药物选择
初始选择强效、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核苷(酸)类药物是预防耐药最有效的策略。
亚太、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的慢性乙肝诊疗共识或指南均推荐,核苷(酸)类药物初治患者应选择强效、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物,即ETV和替诺福韦(TDF,尚未在我国上市)作为优选或一线单药治疗。我国指南也建议:“如条件允许,初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
初始选择高耐药基因屏障药物不仅能降低耐药的发生,减少耐药相关的并发症,同时毋需在治疗前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减少治疗监测的次数,并降低挽救治疗的需求和节省相关成本。
患者教育
研究表明,高达40%的病毒学突破可能与耐药无关,而与患者依从性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2%~27%患者对耐药的严重性和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仅46.3%的慢性乙肝患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重要性,多数患者对抗病毒治疗期望值过高,这是导致依从性不佳的重要原因,近半数患者自行停药也是LAM治疗中耐药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依从性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长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降低耐药发生。
避免单药随意序贯
应严格避免低耐药基因屏障或交叉耐药药物的单药随意序贯治疗,如LAM序贯LdT或ADV。单药随意序贯可诱发多药耐药突变和交叉耐药的风险。另有研究显示,LAM治疗后换用ETV,病毒学应答较差,且易发生耐药。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为降低耐药风险,应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如肝脏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高病毒载量、乙肝e抗原阳性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应当避免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此外,加强对医务人员抗病毒治疗耐药预防和管理的教育,避免不规范治疗情况,包括单药随意序贯治疗、短期内频繁换药或加药,以及耐药后不合理加药或换药等,有助于降低耐药发生。同时,学术界、政府部门及医药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有效降低核苷(酸)类药物使用不规范和耐药发生的必要条件。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