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凤霞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科室:
感染科
- 大三阳能否治愈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鉴别...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解读
-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
- 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分类
- 重度黄疸原因分析
- 干扰素治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这样的治疗方案合适吗?
- 治疗慢性乙肝耐药及其管理专家共...
- 应用核苷类似物停药后的复发情况
- 什么原因可以导致胆汁淤积
- 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的化验指标
- 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的表现
- 2012年丙肝领域治疗进展
- 信任和坚持的力量
- 肝纤维化四项的临床意义
- 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常规的意义
- 小三阳怎样治疗
- 大三阳怎样治疗
- 与慢性病和谐共处
- 慢性肝病患者如何安然度夏
- 脂肪肝患者的运动原则
- 2012亚太肝病学会关于核苷类...
- 中西医结合共抗乙肝
- 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定量不会无限...
- 慢性乙肝能否彻底治愈
- 2011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丙肝防...
- 挂号指南
- 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作用比较
- 疑难性肝病诊断的思考
-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 欧洲肝病学会关于丙肝的预防
- 888原则治愈多数丙肝患者
- 中西医关于“肝脏 ”概念的差别
- 如何应对妊娠HBV感染
- 本可避免的悲剧
- 为什么我的病情越来越重了
- 乙肝阻击战:阻断母婴传播是“第...
- 乙肝病毒携带要结婚应注意什么
- 常用的防癌食品
- 小三阳会传染吗
- 慢性乙肝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 中度脂肪肝如何治疗?
- 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何时停...
- 自身免疫性肝病年度进展
-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首部《丙型肝炎...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我国<<...
- 2010新版<<...
- 2010我国新版<...
- 2010我国新版《慢性乙型肝炎...
-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治疗不等于不管...
- 看病时要尽可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资...
- 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 再次提醒慢性肝病患者要定期检查...
- 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过程中出现自...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丙肝患者应用 ...
- 应用拉米夫定患者停药后再治疗问...
- 转化医学与肝病
- 高龄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取...
- 慢性乙肝就诊注意:固定医生长期...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
- 自发性腹膜炎的防治-2010年...
- 病毒性肝炎流行数据
- 乙肝抗病毒治疗不问疗程但问疗效
- 国产恩替卡韦正式上市
- 高龄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取...
- 乙肝病毒携带者首获健康证
- 一名男性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三年...
- 男性应用核苷类似物与生育时机的...
- 一名育龄男性应用博路定期间顺利...
- 一名育龄男性停用博路定后顺利生...
- 肝硬化病人自我管理ABC
- 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获得性自发性...
- 乙肝病毒感染的时间与预后
- 丙肝流行情况
- 什么是肝功能失代偿
- 美国2009AASLD<...
- 欧洲肝脏病学会新<...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问题上的...
- 从小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近期肝...
- 乙肝患者能喂母乳吗?
- 反复发作肝功能异常,但病毒阴性...
- 乙肝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标准是否...
- 乙肝的4P医学管理模式是什么?
- 肝病医院四大谎言“顶级专家”不...
- 中医辨治重症肝病并发肠源性内毒...
- 抗病毒起效的三个层次
- 现阶段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
- 乙肝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可怕
- 不能仅凭AFP升高诊断肝癌.
- 四个最好
-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治久...
- 慢性乙肝的治疗既要
- 肝硬化患者冬季谨防上消化道出血
- 慢性肝病药膳
- 慢性乙肝日常调养
-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乙肝
- 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 咨询注意事项
- 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 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处理意见
- 大小三阳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
- 什么是大小三阳
- 慢性肝病患者适宜的食品
- 首次发现乙肝应做哪些检查?
- 对乙肝治疗起决定作用的检测项目...
- 乙肝病毒携带者日常注意事项
- 慢性乙肝患者为什么要定期检查甲...
- 乙肝的传染性是由什么决定的?
- 转氨酶正常不等于肝功能正常
- 慢性肝病患者需要多长时间 作一...
- 慢性乙肝患者要定期检查B超和甲...
- 什么是肝纤维化?
- 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 应用干扰素注意监测血常规
- 慢性肝病患者宜食香菇
- 朋友代诊注意事项
- 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 并非所有的肝炎都有传染性
- 家庭中发现乙肝患者其他成员该怎...
- 单纯核心抗体阳性是否需要接种乙...
- 单纯核心抗体阳性不能诊断乙肝
- 慢性肝病患者应调畅情志
- “肝火旺” 不等于“肝炎”
- 肝病患者的保健水果-木瓜
- 误诊不等于误治
- 酒精带来的恶果
- 慢性乙肝需要个体化治疗
- 乙肝患者首次就医注意事项
-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 成人急性乙肝并不可怕
- 您会当住院患者吗?
- 2010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抗病毒适应症、干扰素(5)
- 作者:孙凤霞|发布时间:2011-03-29|浏览量:2091次
八、病理学诊断
肝组织活检的目的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判断预后和监测治疗应答。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明显的汇管区及其周围炎症,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细胞聚集常引起汇管区扩大,并可破坏界板引起界面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又称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亦可见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包括融合性坏死和桥形坏死等,随病变加重而日趋显著。肝脏炎症坏死可导致肝内胶原过度沉积,形成纤维间隔。如病变进一步加重,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假小叶形成最终进展为肝硬化。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孙凤霞
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内容包括有病原学、炎症坏死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的程度。肝组织炎症坏死的分级(G1~4)、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1~4)[45]。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26, 29-31]
一般适应证包括:(1) HBeAg 阳性者,HBV DNA ≥105 拷贝/m l(相当于2000 IU/mL);HBeAg阴性者,HBV DNA ≥104 拷贝/m l(相当于2000 IU/mL);(2) ALT ≥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3) ALT <2 ×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
对持续HBV 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对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III)。
(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59](II)。
(3)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III)。
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
十一、干扰素治疗
我国已批准普通干扰素(2a,2b和1b)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a和2b)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荟萃分析表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清除率、肝硬化发生率、HCC发生率均优于未经干扰素治疗者 [49]。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 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 (平均24%) [30, 31](Ⅰ)。 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29, 33, 34](Ⅱ)。
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2a(PegIFN-a2a)治疗(87%为亚洲人) 48周,停药随访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36, 37];停药随访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达43% [50]。国外研究显示,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2b(PegIFN-a2b)也可取得类似的HBVDNA抑制、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消失率[51-53] 。
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60%为亚洲人) 用PegIFN-a2a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时HBV DNA <2104拷贝/mL(相当于2000 IU/mL)的患者为43%[38],停药后随访48周时为42%;HBsAg消失率在停药随访24周时为3%,停药随访至3年时增加至8%[54]。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1) 治疗前ALT水平较高;(2) HBV DNA< 2108 拷贝/ml;[< 4107 IU/mL] (3) 女性; (4) 病程短;(5) 非母婴传播;(6) 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 (8) 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9)HBV基因A型;(10)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50-52, 54](II)。 其中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55, 56] 。
有研究表明,在PEG IFN-a2a 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对治疗应答有较好预测作用[57-59]。
(二)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治疗前应检查:(1) 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2) 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甲状腺功能;(3) 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4) 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5)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6) 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检测以排除妊娠。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1) 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1~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2) 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3) 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4) 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已患糖尿病者,应先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糖尿病,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糖水平;(5) 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三)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51]
1.流感样症候群 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75×109/L和(或)血小板 < 5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5×109/L和(或)血小板 < 30×109/L,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治疗 (Ⅲ)。
3.精神异常 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必要时会同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4.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诊治,严重者应停药。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包括肾脏损害 (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 (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四)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 (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1.0 109/L和(或)血小板计数 <50 109/L,总胆红素51 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