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为什么易患化脓性鼻窦炎?
- 如何使用滴耳药物?
- 卡他性鼻炎就是普通感冒!
- 我的好友赵刚平荣登《科学中国人...
- 咽炎患者如何选用润喉片?
- 小儿鼻衄和鼻炎怎样护理
- 鼻炎的预防
- 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
- 急性鼻炎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如何...
- 急性鼻炎就是普通感冒!
- 什么是雾化吸入疗法?雾化吸入疗...
- 小儿秋季鼻出血的处理和预防
- 你知道五官的节日吗?
- 得了慢性咽炎怎么办?
- 扁桃体切除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 鼻涕倒流是疾病吗?
-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院歌
- 北大学子
- 舌扁桃体脓肿
- 耳声发射检查的临床应用
- 清明节祭文--悼念父亲
- 鼓膜是什么?鼓膜穿孔后还有听力...
- 耳痛的诊断与治疗(四)
- 耳痛的诊断与治疗(三)
- 耳痛的诊断与治疗(二)
- 耳痛的诊断与治疗(一)
- 为什么耳朵越掏越痒?
- 小儿中耳炎的诊治和预防
- 如何使用滴耳药物?
- 看病有道(序言)
- 看病有道儿(二)---看病时,...
- 滴耳后有时会出现眩晕是怎么回事...
- 看病有道儿(一)---看病时,...
- 中耳炎的治疗应注意什么?
- 做好一个医师!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几种类型?
- 急性和慢性中耳炎可发生哪些并发...
- 中耳炎有遗传性吗?
- 鼓膜外伤性穿孔要注意什么?
- 鼓膜穿孔有何危害?
- 耳朵流水和疼痛是中耳炎吗?
-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要用滴鼻...
-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 分泌性中耳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 分泌性中耳炎应该如何治疗?
-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什么是中耳炎?
- 中耳炎常见病因有哪些?
- 中耳炎知识问答
- 咽喉有异物感是什么病?
- 冬季反复发作鼻炎咽炎患者可服归...
- 慢性咽炎是魔鬼?----四位网...
- 慢性咽炎该如何正确治疗?
- 我爱苹果树--一位网友自述用中...
- 治疗鼻炎不要轻信广告
- 当代医圣裘法祖
- 介绍一种小儿鼻腔异物的救治方法
- 外耳道炎的治疗
- 分泌性中耳炎要早治
- 治疗鼻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三)
- 治疗鼻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二)
- 治疗鼻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一)
- 治疗咽喉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七)
- 治疗咽喉炎常用中成药介绍(六)
- 治疗咽喉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五)
- 治疗咽喉炎常用中成药介绍(四)
- 治疗咽喉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三)
- 治疗咽喉炎常用中成药介绍(一)
- 慢性咽炎为什么治不好?(三)
- 慢性咽炎为什么治不好?(二)
- 为什么咽喉卡了鱼刺大夫看不出来...
- 慢性咽炎为什么治不好?(一)
- 声带息肉用什么手术方法治疗好?
- 不要自己经常挖耳朵
- 回吸涕带血 鼻咽癌早期信号
- 甲钴胺能治什么病---临床应用...
-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
- 中药辛夷和麻黄的典故
- 学着尊重每个人每个生物
- 黄瓜西红柿不能同时吃
- 没想到,竟是一辈子
- 咽异感症的诊断和治疗
- 声带小结的诊断和治疗
- 鼻甲肥大的诊断和治疗
- 鼻涕倒流.请问有什么好的治疗方...
- 咽喉发红,有一白色粒状的米点,...
- 鼻子经常交替出血怎么办?
- 急性喉水肿的诊断和治疗
- 小儿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和治疗
- 孕期鼻炎如何治疗
- 用冷水洗脸能防治慢性鼻炎
- 新生儿鼻塞的处理
- 声带沟的诊断和治疗
- 常用的正确滴鼻方法
- 影响发声的药物
- 小儿扁桃体该不该切掉?
- 耳鼻喉科检查备忘录
- 儿童鼻窦炎的治疗和康复
- 儿童鼻窦炎早知道
- 如何发现幼儿鼻窦炎
- 儿童为什么易患化脓性鼻窦炎?
- 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
- 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 慢性咽炎的食疗良方
- 过敏性鼻炎采访记
- 小儿-?初冬时节防喉炎
-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
- 鱼刺、鸡骨卡入咽喉喝醋、用饭团...
- [心理竞技]看病,利益背后的心...
- 鼻病患者如何选用滴鼻药
- 看病要“出根”(会心一笑)
- 小儿感冒是否要服抗生素?
- 如何正确应用咽喉良药“六神丸”
- 患了鼻炎,如何正确选用中成药治...
- 程书均院士: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预...
- 如何配戴助听器
- 咽炎小用药
- 滥用润喉片易致慢性咽喉炎
- 为什么像感冒但吃药不见效?过敏...
- 过敏性鼻炎能根治吗?
- 鼻炎患者日常生活应注意什么?
- 头孢曲松钠 七种常见不合理用...
- 慢性咽炎小知识
- 鼻塞的常见病因
- 低温等离子治疗鼻炎
- 急性咽炎不要乱用抗生素
-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 读"癌症始于人祸"
- 润肺止衄汤治疗干燥性鼻炎性鼻出...
- 读”大医精诚”有感
- 作者:苗相波|发布时间:2009-03-26|浏览量:3472次
孙思邈《大医精诚》篇原文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之心,是吾之志也。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耳鼻喉科苗相波
原文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要象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做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若与此相反,就于人民无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的,甚至别人都很厌恶看的,医生必须从内心同情、体贴病人,感到难受,不能产生一点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心愿啊
自幼家传师承学医、从医至今有三十六载,每晚自我省过,以孙真人的教诲为准绳教育自己。每每有一处对不起患者则彻夜难眠,痛恨自己,如若有患者责怪自己,更是让我痛苦不已。患者让我在医疗实践中一步步成长,给了我临床经验;患者是我的父母兄弟,我们没有理由不忠诚他们,更没有理由欺骗他们;患者是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同胞,是最需要帮助的亲人;患者最需要的是温暖,每一句安慰的话每一丝微笑都会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对于那些以赢利钱财为目的欺骗患者的恶劣行径深恶痛绝。医生本来是历代受人尊敬的职业,然而现在却到了遭到了亿万人唾弃的地步,是什么原因,还应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今天对照前人的教诲做到了“精诚”吗?在临床工作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这是必然的,患者的批评和指正我都会虚心接受和改正,有些可能是误解,但是无论如何是我们没有做到让患者满意。
中华医德崇高文明,传承悠久,古有"杏林"美誉.医以德为先,技以精为首,技不精无以救人,医无德则害人,与盗贼无别.无德者唯利是图,以骗人钱财为目的,无病者诊为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总之想方设法榨取病人的金钱,当今社会不乏其人.为了继承中华医学,传承优秀医德,我愿意为了患者早日康复奉献自己的一切.
附:中华医德
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即"催生"了中医的原始医德。从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乃至现代施今墨的一丝不苟和郭春园的无私奉献,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并经历代医家"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而不衰,以至成为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生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在这里,大家都反复强调了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与此同时,还特别提出要对所有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现了"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普世思想。
仁善立业
医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在中国历史上,伦理学的产生常常以孔孟儒家学派的产生为标志。孔子曰:"?爱众而亲仁"。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儒家伦理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涉及到他人、社会的一种"仁爱亲亲"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中医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伦理学影响,不仅在内涵构成上融溶了丰富的仁学精神,而且在形式表徵中也常常将"仁"字作为特征性用"辞"。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其次,将医生良好的德性称为"仁心",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爱群生。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孙思邈也在《大医精诚》中从职业角度对医者以"仁心"立术立业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华夷愚智",都要一视同仁。第三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做为评判医生资格及其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由上可见,"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
师道传承
师承授受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中医药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方式。中医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其才能前后承继不衰和不断发扬光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很多名医收徒授业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认为"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并言传身教,使学生最终成为"即有善艺,又有仁心"的"真良医"。如元代著名医家李杲,对弃儒学医前来拜师求学的罗天益问道:"汝来学觅钱行医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毫不犹豫地回答:"亦传道耳"。李杲遂欣然收其为弟子。此后10年,罗天益既学到了李杲良好的医德,又得到了其医术真传。
贵义贱利
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体现的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唐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儿女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另外,许多医家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如扁鹊活虢国太子而不受金帛绘彩之赠;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等等,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精术显德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因此,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也就是说必须从"至精至微"处深刻认识为医之关天重任,从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术。清人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士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他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一语警天,当为医者谨记借鉴。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