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骨折并寰椎前脱...
- 医疗社工: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里...
- 2008抗雪救灾
- 本人近日完成一例经口咽入路治疗...
- 我科近日成功开展侧路椎间孔镜下...
- 101岁骨折手术
- 2010骨盆(髋臼)损伤治疗新...
- 受助画家倾情创作庆祝八一建军节
- 枢椎齿状突陈旧性骨折并多节段颈...
- 枢椎椎体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的治...
- 我院骨科人工膝关节学习班
- 助瘫痪女孩重新站起
- 武汉总医院骨科简介与门诊安排
- 长居空调房 小心“空调腿”
- 地震“生命奇迹”来汉谢恩人
- 高中生莫名瘫软倒地 原是体内藏...
- 蔡贤华主任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
- 合并腓骨骨折的开放性胫骨远侧粉...
- 人工髋关节术前设计与手术小技巧
- 骨折伤口感染钢板外露如何处理?
- 坚强内固定后辅助外固定?
- 幼儿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 粗隆下骨折用DHS是否合适?
- 颈椎外伤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如何选...
- 高龄全身情况极差伴骶尾部褥疮如...
- 腰1(L1)爆裂骨折无感觉、运...
- 胫骨张力侧、软组织覆盖与钉板置...
- L5S1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
- 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
- 开放骨折是否可以行早期内固定
- 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骨折并寰椎前脱...
- 谈谈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如何...
- 对进修的个人理解
- 关于合并横突骨折的腰椎椎弓根钉...
- 爱心一病区救治四川伤员
- 蔡贤华参加抗雪救灾
- 为四川伤病员爱心服务---武汉...
- 蔡贤华参加抢救震后124小时四川伤员卞刚芬
- 作者:蔡贤华|发布时间:2008-06-23|浏览量:1134次
生死线上拯救生命的壮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抢救伤员纪实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生死关头,军区武汉总医院奉命组建医疗队,星夜赶赴什邡市、绵竹市等重灾区。10多天来,医疗队员们吃干粮,住帐篷,睡地铺,每日工作长达14、15小时以上,与空军某部官兵一起密切协同,联合搜救,挖废墟,过石流,攀绝壁,在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恶劣环境下,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生死线上谱写了一曲曲拯救生命的壮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蔡贤华
壮歌之一:“你们解放军早点来就好了!”
时间:5月14日
地点: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
伤员档案:蔡海英,女,32岁,木瓜坪村民
5月13日傍晚,武汉总医院医疗队经过近20个小时的长途奔袭,抵达什邡市洛水镇。因泥石流阻断交通,医疗队一组20名专家连夜徒步20公里赶赴红白镇。考虑山高路险,女同志留在山下待命。三级专家卢绮萍、汤韧和专家组的许桦林强烈要求上山,林武延主任劝她们留下,卢绮萍情急之下打了林武延一耳光。
两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支部队、第一支医疗队抵达红白镇。当时,这里伤员很多,因路断无法下山救治。浦金辉院长及时组织,分组抢救。这时,蔡海英的亲人找到医疗队请求救援。院长浦金辉当即带着刘铁桥、秦尚振、陈忠庆等队员向木瓜坪强行开进。
地震发生时,蔡海英和丈夫及4岁的儿子一起被埋在废墟下,丈夫因伤势过重而死亡,儿子被乡亲救出,自己用一块破布包住被砸烂的左脚,眼巴巴地等待救援。医疗队员赶到现场,立即将她抬上担架,发现她左脚裸以下完全变黑坏死,伤口溃烂,恶臭扑鼻。如不及时手术,溃烂将进一步蔓延,引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专家立即对伤口进行了消毒和包扎。浦院长和专家一起抬着伤员向山下转移。
下山的唯一一条公路已被多处山体滑坡阻断,要想下山,必须经过一座遭地震严重破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铁路桥上,一步三摇,队员们仿佛踏上了“卡桑德拉大桥”。杨家荣、甘国胜等其他队员同时护送一批重伤员下山。因担架不够,杨家荣等队员把一名断腿的伤员轮流背下山。
抬过危桥,拦车,急驰!晚10时许,队员们终于将伤员护送到什邡市人民医院。这里因伤员太多,医院不能及时手术。“病人不能再等!给我们一张病床,我们给病人做!”浦院长心急如焚。
院长带着秦尚振、陈忠庆等专家在简易的帐蓬里及时手术。因连夜开展多台手术,刘幼英副院长带着王华松等医疗二组专家前来增援。深夜11点多,林武延、杨家荣协调一台大卡车把过了断桥的重伤员全部拉下山进行抢救。整整一夜,我们做了近10台手术,这是医疗队开赴灾区的第一战。
队员们十分疲惫,两天两夜没合眼,没吃一顿热饭,没喝过一口热水。人民医院王院长十分感动,拿出了仅存的四盒方便面,8名医疗队员每人吃了几口。王院长看到这情景,激动地说:“你们太辛苦了,早点来就好了!”
壮歌之二:“解放军,我一生记着你”
时间:2008年5月17日凌晨
地点:什邡市红白镇中学
伤员档案:李克诚,红白镇中学厨师,35岁
生命奇迹:107小时
5月17日凌晨2时许,35岁的李克诚在医院里醒来,看着救出自己的解放军,两眼立即就被泪水打湿。
“5·12”地震发生后,什邡市红白镇中学厨师李克诚废墟中被埋了107小时,当时他的身边是一具死难者的遗体。5天多的时间里,生死只在一线间,但李克诚挺了过来。在107个小时里用强大的意志支撑着他求生的欲望。
“地震发生时,我在睡觉,4层的实验楼在突然下挫,每层楼板被缩到只有几十厘米。”李克诚说。
医疗队驻扎在红白镇,随空降兵某部组成多急救医疗小组,在废墟中进行搜救,解救被困者,掩埋遇难者,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医疗队员们每天都工作14个小时左右,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整天与危险为伴。17日凌晨,医疗队员和空降兵某部在红白中学办公楼废墟内发现了生命迹象,立即在该地段展开了营救工作。为了保证李克诚的生命,营救人员采用了五个不同方案。
“李克诚被压在楼梯中间,他的双腿被垮塌的水泥板压住,所幸的是头部、胸部没有受伤、双手都可以移动。在他旁边,有的同伴被当场压死,有的也已生命垂危。”参与救援的三级专家卢琦萍说。
在这五天的被埋时间里,他每天渴了把自己的尿液放在嘴边添一舔,饿了就吃兜里装的卫生纸,课本的纸张,靠着这些,他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通过小孔,他心里数着白天与黑夜。李克诚说:“我每天都能听到外面的救援和挖掘人员的声音,可我喊不出来,但是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下来,解放军一定会来救我出去的!”
“我们分别在李克诚被埋处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都进行了尝试,但由于余震不断、废墟内结构复杂,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在现场指挥的军区总医院院长浦金辉说。
官兵在17日凌晨曾在办公楼侧面挖开了一个通道。“已经和李克诚对上话了,还送进了水。但几分钟后的一次余震震塌了通道。”医疗队员介绍。
在营救过程中,实验楼残存的框架还在不断倾斜下挫,救援队员在通道口用木条做了标记。经常的情况是,进去一趟出来,这个木条已被死死卡住难以拉出。”主任医师陈忠庆说。
李克诚的生命时刻处于危险中,救援队员和参加救助的官兵的生命也时刻处于危险中。
营救人员最后采用的方案是从废墟上方打探洞。压在李克诚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探洞打到5米深处,营救人员已能再次与她直接对话。但一次强烈的余震把救援通道从40厘米缩小至20厘米,医疗队员们透过缝隙给他递进矿泉水。
由于李克诚的双腿被厚厚的水泥板压住,救援工作陷入了困境。“迟一秒就多一秒的生命危险。从现场情况看,她的双腿已被压得坏死,同时挖开腿部上方水泥板耗时会很长,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探洞塌陷。”现场营救队员说。
17日凌晨1点左右,李克诚被救出。
卢琦萍主任检查发现,李克诚的四肢冰凉、意识模糊、呼吸微弱、呈现严重的脱水状态,于是他和陈忠庆等队员立即对伤者进行急救,当时他血管萎缩,针头很难扎进,护士朱丽杰迅速给他建立了两条静脉通道,并予以补液、抗休克治疗等。李克诚生命体征平稳后,浦金辉院长带医疗队急忙把他送往后方医院。
18日,已经醒来的李克诚第一句话就说:“解放军,我一生记着你!”
壮歌之三:“还是武总的专家技术和作风硬”
时间:5月17日
地点:什邡市蓥华镇蓥华实业公司
灾民档案:卞刚芬,女,31岁,蓥华实业公司俱乐部职员
生命奇迹:124小时
5月17日上午8点,队员杨铭、熊楚梅、胡光俊正随空军某部搜救,得知蓥华实业公司还有幸存者,他们赶赴搜救现场。刘幼英副院长带着骨科主任医师蔡贤华赶赴现场组织抢救。
“武总的专家来了,快请他们过来!”现场指挥救援的武警某部领导拉着他们的手就往现场赶。
座落在蓥华镇的蓥华实业公司一栋5层大楼,地震后下面3层完全垮塌,上面两层整体右移了近20米并严重扭曲变型,随时可能垮塌。蓥华实业公司职员卞刚芬,地震时她正在二楼后部的一个房间里,被困在二楼与三楼之间的狭小空间里。由于该楼背靠一座小山,救援人员只能从正面废墟下挖掘一条仅容一人爬行的隧道,穿越剩下的两层残楼进行营救。
“卞刚芬情绪急躁,赶快叫医生!” 12点左右,前方救援队员也及时赶来支援。幸存者被困多时,身体已十分虚弱,如过分激动,很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必须尽快引导其稳定情绪!
队员杨铭抓过一顶安全帽,就钻进了隧道。隧道非常狭小,每爬一步,顶部都有碎屑落下,杨铭尽量压低身体向前爬去。
“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们正加速挖掘,一定会安全把你救出来。”透过隧道尽头废墟的一个小洞,杨铭终于与卞刚芬对上了话。卞刚芬恢复了冷静。
烈日当头,等候在废墟边的队员们饥渴难耐,但他们饿了不敢吃东西,尿急了不敢上厕所,生怕离开片刻就会错过抢救时间。
“幸存者身体严重脱水,必须想办法尽快补水!”下午2点,挖掘仍没有重大进展,卞刚芬出现虚脱症状。“用矿泉水瓶装上生理盐水,我想办法送进去。”队员杨铭再次冒着生命危险爬进了隧道,伸手穿过废墟的小洞,成功将救命之水送到了卞刚芬手中。
“出来了,出来了!”晚6时20分,被埋废墟124小时的卞刚芬终于被成功救出。队员熊楚梅及时为她输液。
五天里,卞刚芬的大小便全拉在身上。救护车上她的姐姐、妹妹呕吐不止。队员们毫无怨言,立即展开进一步的检查和抢救,直到平安把卞刚芬送到什邡市人民医院。
共同参加营救的武警部队领导说:“还是武总的专家技术和作风硬”。
壮歌之四:“感谢政府,感谢军队!”
时间:5月19日至21日
地点:绵竹市金华镇响水沟磷矿和城墙岩磷矿
伤员档案:55岁的陈永平、50岁的赖运平(音)、37岁的黄伯明和34岁的肖永军
生命奇迹:196小时
5月19日14时20分,正在绵竹市金花镇金山村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医疗队得知,还有3名矿工被困在16公里外的响水沟磷矿和城墙岩磷矿。
医疗队员胡光俊和方庆及时报告,带着急救箱、夹板和干粮与空军某部的20名官兵紧急前去抢救。
余震不断,大部分路面塌方,不时有山体滑坡,垮塌的山体将河道堵塞,导致水位不断上涨,刚走过的道路很快就被山洪淹没。经过5个小时救援人员赶到龙宝坪,因为天黑,无法前行,就地宿营。
20日7时,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口,发现一名裹着一床被子、全身赤裸的矿工,当时这名矿工处于昏迷状态,只有微弱的心跳和呼吸,耳朵后的两处伤口已经溃烂,蛆虫在里面蠕动。他俩立即抢救,补充水份,建立一条静脉通道,进行消炎、清创,半个小时后,伤员赖运平睁开了双眼,留下2名战士守护,队员们继续前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行,越过海拔近1000米的山峰,终于找到这3名受伤的矿工。其中黄伯明和肖永军右腿骨折,陈永平左手骨折,医疗队员用随身携带的夹板对3人的骨折部位分别进行了外固定,并为3个伤者输液。处理完毕后,和救援官兵一起将伤者从山上转移到山下。
17时30分,医疗队员随直升飞机将4名重伤员护送到绵竹市的解放军255临时医院。刘幼英副院长带着汤韧、余泽、许桦林等专家赶到医院对伤员进行抢救会诊。经抢救,4名被困196小时的伤员脱离了生命危险。黄伯明的妻儿闻讯赶到医院,见到胡光俊和方庆,满眼泪流,双膝下跪,连连说:“感谢政府,感谢军队!”。
壮歌之五:“你们不来,我们就活不了!”
时间:5月18日
地点:什邡市欢乐谷
伤员档案:丈夫张杰 29岁、妻子杨雪 24岁
5月17日中午,医疗队员甘国胜和郗二平奉命随空军某部的50名官兵去欢乐谷解救受伤人员。
欢乐谷位于什邡市西北方向,与汶川交界,队员们步行的路都是地震之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的山石。因天黑下大雨,队员们只好在大木瓜坪村宿营。
次日早上,队员兵分两路,郗二平和10名战士步行8个小时到刺竹坪救16名伤员,有5名是80岁以上的老人,一名发高烧的产妇和才出16天的婴儿,一位被砸伤的老中医。郗二平为他们一一进行治疗,然后和救援官兵们将他们转至安全地带。
队员甘国胜随分队官兵继续前往欢乐谷,翻过海拔2100米的八卦顶,有一段路非常陡峭,大家用背包绳套住大树往上攀援,甘国胜一脚踩空,差点滑落。18日17时,到达欢乐谷风景区。发现张杰和杨雪夫妇瘫在帐篷里,杨雪的右小腿已经坏死腐烂发臭,出现败血症前兆;张杰的右膝关节开放性损伤,韧带断裂。甘国胜为他俩仔细清洗伤口,剪除了已坏死和腐烂的组织,进行包扎。
对不愿离开的6位老人和1位尼姑,队员们一边给他巡诊、补充食物和水,一边做劝说转移工作。
18时30分,甘国胜护送伤员和村民搭乘军用直升机到达眉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杨雪夫妇紧拉着甘国胜的手感动地说:“你们不来,我们就活不了!”
壮歌之六:“看到你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
时间:5月15日至5月18日
地点:绵竹市天池乡和清平乡
灾民档案: 2000多名受困群众
15日凌晨,指挥部命令:专家组长王启全、医务部副主任姚国庆带领24名医疗队员随部队赶赴8公里外的天池乡和17公里外的清平乡,协助解救2000余名被困群众。
途中,因泥石流堵塞,队员们不得不淌过齐腰深、冰冷的河水前行。女队员陈书琴和刘思思正处于经期,她们不顾身体极度不适。趟过河流,绕过堰塞湖。为攀上10多米高的悬崖,战士们把30多根背包绳结起来,一头固定在树上,一头捆在队员的腰上,一个一个的拉上去。50多岁的王启全、黄尚珍、邓胜平跟年轻同志一样坚持到底,爬上山崖。
他们兵分两路。14时30分,王启全带领的13名队员赶到天池乡。立即搭建简易帐篷,紧急展开救治。得知3公里外的石花村和大天池村里还有100多名灾民,医疗小组又派出傅立波、魏世隽等5名队员进村送医送药。当晚他们就地宿营。附近一个大水库,水位在不断上涨,如果决堤就非常危险。当晚,他们一夜没有合眼。
姚国庆带领的11名队员徒步急行军11个半小时,于15日下午17时30分到达清平乡。近千名受伤的灾民看到部队,他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50多名的老人刷地下跪迎接。队员们立即搭建起简易帐篷,展开抢救。深夜12点,队员郭俊和朱豫得知女伤员陈雪姣她骨盆骨折,尿道损伤,无法自行排尿,生命垂危。队员找来一根输液管做成简易的导尿管,用活力碘消毒后,就着微弱的手电筒光,徒手为她导出滞留的尿液,使他脱离危险。
16日上午10时,医疗队员对两名在此疗养受伤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名院士。其中一位受伤严重,右额部和右眼角被砸伤,左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左下肢内踝处受伤,呈现出休克的早期症状;另一位腰部扭伤,腰椎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姚国庆组织张晓明、邬明、曾群丽等10名医疗队员们对两位院士进行救治,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和进行抗休克、抗感染以及清创处理。因夹板不够,队员们找来竹子做成简易的夹板,进行了外固定。近4天来,医疗队先后对两个乡受困的2000多名群众进行巡诊救治,直到18日上午10时,救援飞机将所有的重伤员全部转走后,医疗队员才撤回。
壮歌之七:“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让你们活下去!”
时间:2008年5月17日
地点:什邡市红白镇龙宝坪
伤员档案:灾民群体
5月17日13:30分,龙宝坪有数十名受灾群众被困。队员杨家荣和易峰涛奉命随空军某部紧急赶赴龙宝坪营救。他们身上负重40公斤的药品,穿越一条40公里的峡谷,沿途山体滑坡,很多出来的灾民建议不要再冒险前行,前面很危险。但他们仍然一往直前。
路过木瓜坪,遇到3名志愿者抢运一名重伤员,全身多处擦伤,胫骨骨折,感染严重,需要医治。他们马上对伤员进行清创、注射等处理,把病情稳定后,接着跑步赶上大部队。19:50分,到达抢救地龙宝坪后发现,现场被困群众48人。大部分伤口严重感染,高烧。杨家荣和易峰涛立即把床板当作手术台,用矿灯照明,现场进行手术,直到23点把所有重伤员都进行清创、消毒、包扎固定并注射了抗菌素。病情得到了控制后,马上往山下转移,这时,突然电闪雷鸣下暴雨。这时,一名右脚开放性骨折的女患者疼痛难忍、发热。队员们立即对她进行清创手术。由于下雨,对面山体滑坡,山后面将形成堰塞湖,一旦决口,龙宝坪可能瞬间被淹没。伤员们非常恐惧。队员们立即对灾民进行心理抚慰,“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让你们活下去,请你们放心!”
次日10时,救援飞机将他们转移到后方医院。
壮歌之八:“19勇士断头崖上留誓言”
时间:5月16日8:20——21日14:30
地点: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金河一级电站
灾民档案:14名被困职工、重伤员崔昌会,38岁,女,电站职工
生命奇迹:216小时
5月21日上午10时20分,一架海事救援直升机接上医疗队员秦尚振,再次向金河一级电站飞去。
12时30分,救援成功,被困长达9天9夜的崔昌会脱离危险。华西医院病房里,崔昌会眼里噙着一滴浑浊的泪水,蠕动着干裂的嘴唇说:“我的命是你们救的!”为营救崔昌会等14名被困群众,医疗队三天两夜餐风露宿,历经生死考验。
5月16日上午8时,浦金辉院长命令:由政治部刘铁桥主任带队,队员秦尚振和林武延随空降兵某部侦察小分队队长何刚等19人,火速前往红白镇金河电站营救受困群众。金河电站位于海拔2280米的断头崖上,离红白镇有80公里。山高路远,加上地震造成山体滑坡,至今没有一支部队上去过。
9时许,行进至青风洞。突然发生余震,几块大石头轰隆隆滚下来,正好砸在队员们中间。队员们强行通过躲进青风洞。
14时30分,小分队到达断头崖山脚的青牛沱。这里是人员下山的必经之路。带队领导决定:留下林武延主任和两名战士就地宿营,开辟后方基地,以便接应从山上转移下来的受伤群众。
吃点干粮,分队继续前行。要爬上断头崖必须经过一面陡峭的石壁。为防止上面的石头滚落砸人,队员呈“之”字型盘旋而上。衣服被汗水浸湿。为补充体力,队员们把剩下的咸菜都吃完,但口渴要多喝水,拉的尿都是黄的。战士李方方胳膊被石头划破,鲜血直流。队员秦尚振给他包扎。一不小心脚底踩空,两名战士急忙抓住他的胳膊,否则会落下山谷。
晚7时,队员们翻过山接近金河一级电站。大面积滑坡,无法前行,队员们鸣枪、呼喊,向被困群众发出信号。天已黑,所处位置是峭壁,无法宿营。考虑安全,队员们爬上断头崖宿营。山上寒冷。队员们点篝火取暖。山上随身携带的卫星电话无信号,与指挥部失去联系。山顶余震强烈,两边滑坡不断,队员们处境危险。为鼓舞士气,确保完成任务,政治部主任刘铁桥和分队长何刚召开干部会议和军人会议,成立了临时党小组。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每一个人都表了决心,留了誓言,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队员们一夜不敢合眼,围着篝火、裹着雨衣躺在石板上。
17日6时,队员们分成四个小组向目标搜寻,约定10时准时返回原地。其中一个小组找到了电站洞口的具体方位,看到了新鲜脚印,确认电站引水洞中有被困群众,但已山体滑坡,徒步无法靠近。小分队决定立即返回,向指挥部报告情况,请求直升机救援。
返回的路更加艰险。历经18个小时的爬行,干粮已尽,水壶见底,队员们疲惫至极,双腿不住地颤抖。前面是近80、90度的绝壁,下面是大山谷。队员们攀着山间青滕,踩着滑坡,一步一步向前挪。
下午5时,队员们下到青牛沱,与留守的队员林武延会合。得知,有6名受困群众听到侦察分队的呼喊,寻着声音的方向从里面爬了出来。林武延等队员为他们包扎伤口,补充干粮和水。听出来的职工说,他们看到了有脚印在滑坡的地方消失。林武延以为战友们不能回来,伤心落泪。
当晚无法返回,就在青牛沱宿营。队员们从废墟里找来几块丝棉瓦和破布搭起一个窝棚。22时,突降大雨,大风掀翻了窝棚,队员们在雨中熬过了一夜。
18日一早,队员们原路返回。16时,失去联系长达三天两夜的医疗队员们终于回到指挥部。院长浦金辉与队员刘铁桥、秦尚振、林武延、何延忠抱头痛哭。来不及洗漱,医疗队立即向指挥部报告了金河电站群众受困情况。
指挥部立即派出特警部队前往断头崖,在金河电站附近开辟直升机临时起降场。20日,直升机顺利将12名幸存者救出。21日中午12时,一架配备有担架的海事救援直升机再次起飞,专业救援人员把崔昌会抬上担架拉进飞机。队员秦尚振迅速为她检查了身体,发现她右侧肱骨骨折,5-9根肋骨骨折,全身多处擦伤。队员秦尚振为崔昌会作了外固定,及时送往华西医院进行救治。被困216小时的崔昌会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百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了解到216小时生命奇迹的前后经过,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副校长赵金光少将十分激动,通过短信向队员秦尚振等队员表示敬意,短信这样写道:丹心一片许神州,岂止沙场敢断头?国有险情民有难,也洒热血染千丘。
截止5月27日,武汉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共派出300多批次医疗小组,深入到400多个医疗点,救治重伤员2806人,巡诊难以统计。(李玉宝 刘宇 凌武强 周彦涛)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