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骨折并寰椎前脱...
- 2008抗雪救灾
- 本人近日完成一例经口咽入路治疗...
- 我科近日成功开展侧路椎间孔镜下...
- 101岁骨折手术
- 2010骨盆(髋臼)损伤治疗新...
- 受助画家倾情创作庆祝八一建军节
- 枢椎齿状突陈旧性骨折并多节段颈...
- 枢椎椎体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的治...
- 我院骨科人工膝关节学习班
- 助瘫痪女孩重新站起
- 武汉总医院骨科简介与门诊安排
- 长居空调房 小心“空调腿”
- 地震“生命奇迹”来汉谢恩人
- 高中生莫名瘫软倒地 原是体内藏...
- 蔡贤华主任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
- 合并腓骨骨折的开放性胫骨远侧粉...
- 人工髋关节术前设计与手术小技巧
- 骨折伤口感染钢板外露如何处理?
- 坚强内固定后辅助外固定?
- 幼儿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 粗隆下骨折用DHS是否合适?
- 颈椎外伤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如何选...
- 高龄全身情况极差伴骶尾部褥疮如...
- 腰1(L1)爆裂骨折无感觉、运...
- 胫骨张力侧、软组织覆盖与钉板置...
- L5S1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
- 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
- 开放骨折是否可以行早期内固定
- 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骨折并寰椎前脱...
- 谈谈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如何...
- 对进修的个人理解
- 关于合并横突骨折的腰椎椎弓根钉...
- 爱心一病区救治四川伤员
- 蔡贤华参加抗雪救灾
- 为四川伤病员爱心服务---武汉...
- 蔡贤华参加抢救震后124小时四...
- 医疗社工: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里的新角色
- 作者:蔡贤华|发布时间:2013-06-20|浏览量:746次
2011年10月14日 14: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武汉10月14日讯(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李锐)不久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里发生这样一幕??
道路交通出车祸后,一名男性患者骨折入院,突如其来的事故让患者的情绪失控,不但拒绝治疗,还吼起了护士:“为什么不赶快给我治疗,难道要我残废吗?”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蔡贤华
这时,一位白大褂来了。她不去病房,却在患者身边坐下,用专业词汇向医生询问病情,转而向这位患者耐心解释,患者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这位白大褂又专门要了他的联系方式,以便追踪沟通安抚。临别,话语温暖:“别着急。我是医院社工,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
作为我省第一家开展医务护工的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医疗社工,正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医务社工能做些什么
“从医院的起源看,它除了治病,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精神的抚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科训科长祝松开宗直言。
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事,你觉得应该由谁来做?时间就是生命。危急关头医生难以对患者家属慢慢讲明情况,护士难以明晰详细病情,还要照顾更多患者。那么,谁来安抚家属?
还有,比如这样的时刻:一位卧床13年的风湿病人,常年卧床让她性格变得暴躁,终日吵闹,烦躁不安,医生打针,他也不理。直到社工赶来,与他聊天沟通,才知道他觉得亲人一直没来探望,不要他了;而在病房,他又没一个朋友。这时的治疗,不仅需要与家属沟通,还需要与医护沟通,改变治疗方法。那么,这种两方面的沟通,该由谁来承担?
再如,就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80%的病人来自外地。举家来到武汉,对这座城市的不适应,对人的不熟悉,甚至去哪买火车票,哪里能找到便宜住宿都不知道。这时,谁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
这些,正是如今武汉总医院医务社工在做的事。武汉总医院科训科长祝松说:“社工是现代医院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2011年3月,50多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前往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病区进行医务社工服务,这是自2009年该医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建立社工合作关系以来,第三批医务社工人员。两年多来,共有近百名受过专业社工技能培训的华师社会学子走进武汉总医院,服务医院患者近1200人次。
“医务社工,就像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医生、患者与社会关注之间的桥梁。”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蔡贤华教授说,“以促进人的健康为核心,不仅达到没有疾病,而且达到身心平衡、人与环境的协调,这就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目前,我们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集中在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缓解病患矛盾,包括在治疗过程中,给病人和家属心理援助,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情绪处理,努力解决病人与家庭和社会的交往障碍,帮助病人获取社会资源等。”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武汉总医院确定在该院病人受治量最大的骨科试点开展社工,随后又拓展到心胸外科,并将逐步拓展到全院。“全球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追求深入与专业化,应该强调要全面顾及患者精神。社工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医院本身内涵的恢复。”蔡主任表示。
特殊的“白大褂”,对谁负责
既然社工是“舶来品”,很多人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国外比较。7年前,唐女士在新加坡一家诊所做检查时,医生发现她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建议联系社区保健机构,并给了一个电话号码。她将信将疑打电话后,第二天下午便来了一位能说普通话的华人社工,拿来一堆申请表格,还给一张信息卡。凭这张卡,唐女士可在申请没批复前,去社区保健所免费诊查。后来每次去医院,这位社工都陪同,并翻译医生建议,跑来跑去服务。徐女士渐渐了解到,这位社工并非医院雇员,而隶属于民间社工机构,专为弱势患者服务。前后3个多月,社工尽心尽责。唐女士做手术,术前社工还专门为她预约麻醉师。唐女士生下孩子后,社工又为她办理各种证明材料……
现在唐女士已回到武汉,前不久,她来武汉总医院做检查,竟然也发现了社工的身影。有点不一样的是,“这些社工都穿着医生一样的白大褂,是医院聘请的,不像国外社工来自于第三方机构。而且国内人数也太少,分工不细,要像国外那样全程陪还根本做不到。”
不过,在唐女士看来,中国国情不同,社工制度刚刚起步,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有社工服务已经是很大进步了,相信将来医院里社工会越来越多。”
对这一点,常年从事社工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祝平燕也挺有感触:“让病人分清社工与医生,开始的确有点难,像我国台湾的医院社工,同样穿着白大褂,不过领子是粉色的,一目了然。这些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
由此还产生一个问题:社工由医院聘任,在医患之间能否做到不偏不倚?“你说的是工作伦理问题。虽然受雇于医院,但作为社工,工作的核心始终在于患者。当然,最终结果都是对患者好,也对医院有好处。对于我们的工作,是有专业督导与团队支持,核心价值观相当明确。”祝平燕教授认为:我们的差距主要还是在于分工不够细致,资源链接不够有效。
“现在内地的模式,更像我国台湾地区,社工主要还是由医院聘请。”祝平燕说,“好处也相对明确。比如让社工有归属感,与医院内部交流比较多,更容易掌握内部资源,做好协调工作。医院可以对社工像员工一般进行培养,让其到临床、药剂等部门实习,积累专业医务经验,提高服务水平。医院也可将社工作为发展的一部分,促进社工实务发展。西方在实践中存在的组织机构协调问题,在我国就不会出现。”
目前,除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外,我省尚无开展医务社工的医院。由于缺乏指导,武汉总医院的社工也是再摸索中发展,“这是一份值得用心去做的事业,但对那些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让他们接受帮助并不容易,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祝平燕教授说。
期待更多的“第三方”
医务社工的发展,特色之下亦不乏难题。
“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医院并没用固定的医务社工职位,怎样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呢?”在采访中,医院骨科主任蔡贤华给我们道出了他的担忧。在骨科,护工的作用得到患者、医生的一致认可和肯定,“他们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治疗效果,让医护人员与病人更好地沟通与交流。”蔡主任说。
而一致关注医院社工工作的科训科科长祝松则表示,“医务社工如何以独立于医院和病患的‘第三方’身份进行活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目前工作也处在摸索阶段。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社工在维护稳定、创造和谐方面的独特作用会日益显现,政府部门和医院一定会越来越重视。”
不过,也要防止对社工的过度“神化”。“大家要清楚的是,社工能做很多,但社工并不是万能的。”蔡贤华主任举例说,社工能够缓解医患矛盾,但当医患纠纷进入法律程序后,社工就必须退出,交由专业部门处理。他认为,现代社会构成越来越复杂,一些非医疗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事务和关系,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承担,而医务社工正由此应运而生。医疗领域特别需要社工,因为医患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天然不对称,患者常会怀疑医院行为是否恰当,即使是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供方主动解释,患者也会有不信任感。此时,医务社工以第三方立场出现,能协调供需方利益,及早化解矛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医疗领域的各种纠纷,绝大多数属民事纠纷,社工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也很适合。
道路交通出车祸后,一名男性患者骨折入院,突如其来的事故让患者的情绪失控,不但拒绝治疗,还吼起了护士:“为什么不赶快给我治疗,难道要我残废吗?”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蔡贤华
这时,一位白大褂来了。她不去病房,却在患者身边坐下,用专业词汇向医生询问病情,转而向这位患者耐心解释,患者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这位白大褂又专门要了他的联系方式,以便追踪沟通安抚。临别,话语温暖:“别着急。我是医院社工,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
作为我省第一家开展医务护工的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医疗社工,正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医务社工能做些什么
“从医院的起源看,它除了治病,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精神的抚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科训科长祝松开宗直言。
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事,你觉得应该由谁来做?时间就是生命。危急关头医生难以对患者家属慢慢讲明情况,护士难以明晰详细病情,还要照顾更多患者。那么,谁来安抚家属?
还有,比如这样的时刻:一位卧床13年的风湿病人,常年卧床让她性格变得暴躁,终日吵闹,烦躁不安,医生打针,他也不理。直到社工赶来,与他聊天沟通,才知道他觉得亲人一直没来探望,不要他了;而在病房,他又没一个朋友。这时的治疗,不仅需要与家属沟通,还需要与医护沟通,改变治疗方法。那么,这种两方面的沟通,该由谁来承担?
再如,就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80%的病人来自外地。举家来到武汉,对这座城市的不适应,对人的不熟悉,甚至去哪买火车票,哪里能找到便宜住宿都不知道。这时,谁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
这些,正是如今武汉总医院医务社工在做的事。武汉总医院科训科长祝松说:“社工是现代医院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2011年3月,50多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前往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病区进行医务社工服务,这是自2009年该医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建立社工合作关系以来,第三批医务社工人员。两年多来,共有近百名受过专业社工技能培训的华师社会学子走进武汉总医院,服务医院患者近1200人次。
“医务社工,就像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医生、患者与社会关注之间的桥梁。”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蔡贤华教授说,“以促进人的健康为核心,不仅达到没有疾病,而且达到身心平衡、人与环境的协调,这就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目前,我们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集中在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缓解病患矛盾,包括在治疗过程中,给病人和家属心理援助,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情绪处理,努力解决病人与家庭和社会的交往障碍,帮助病人获取社会资源等。”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武汉总医院确定在该院病人受治量最大的骨科试点开展社工,随后又拓展到心胸外科,并将逐步拓展到全院。“全球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追求深入与专业化,应该强调要全面顾及患者精神。社工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医院本身内涵的恢复。”蔡主任表示。
特殊的“白大褂”,对谁负责
既然社工是“舶来品”,很多人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国外比较。7年前,唐女士在新加坡一家诊所做检查时,医生发现她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建议联系社区保健机构,并给了一个电话号码。她将信将疑打电话后,第二天下午便来了一位能说普通话的华人社工,拿来一堆申请表格,还给一张信息卡。凭这张卡,唐女士可在申请没批复前,去社区保健所免费诊查。后来每次去医院,这位社工都陪同,并翻译医生建议,跑来跑去服务。徐女士渐渐了解到,这位社工并非医院雇员,而隶属于民间社工机构,专为弱势患者服务。前后3个多月,社工尽心尽责。唐女士做手术,术前社工还专门为她预约麻醉师。唐女士生下孩子后,社工又为她办理各种证明材料……
现在唐女士已回到武汉,前不久,她来武汉总医院做检查,竟然也发现了社工的身影。有点不一样的是,“这些社工都穿着医生一样的白大褂,是医院聘请的,不像国外社工来自于第三方机构。而且国内人数也太少,分工不细,要像国外那样全程陪还根本做不到。”
不过,在唐女士看来,中国国情不同,社工制度刚刚起步,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有社工服务已经是很大进步了,相信将来医院里社工会越来越多。”
对这一点,常年从事社工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祝平燕也挺有感触:“让病人分清社工与医生,开始的确有点难,像我国台湾的医院社工,同样穿着白大褂,不过领子是粉色的,一目了然。这些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
由此还产生一个问题:社工由医院聘任,在医患之间能否做到不偏不倚?“你说的是工作伦理问题。虽然受雇于医院,但作为社工,工作的核心始终在于患者。当然,最终结果都是对患者好,也对医院有好处。对于我们的工作,是有专业督导与团队支持,核心价值观相当明确。”祝平燕教授认为:我们的差距主要还是在于分工不够细致,资源链接不够有效。
“现在内地的模式,更像我国台湾地区,社工主要还是由医院聘请。”祝平燕说,“好处也相对明确。比如让社工有归属感,与医院内部交流比较多,更容易掌握内部资源,做好协调工作。医院可以对社工像员工一般进行培养,让其到临床、药剂等部门实习,积累专业医务经验,提高服务水平。医院也可将社工作为发展的一部分,促进社工实务发展。西方在实践中存在的组织机构协调问题,在我国就不会出现。”
目前,除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外,我省尚无开展医务社工的医院。由于缺乏指导,武汉总医院的社工也是再摸索中发展,“这是一份值得用心去做的事业,但对那些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让他们接受帮助并不容易,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祝平燕教授说。
期待更多的“第三方”
医务社工的发展,特色之下亦不乏难题。
“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医院并没用固定的医务社工职位,怎样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呢?”在采访中,医院骨科主任蔡贤华给我们道出了他的担忧。在骨科,护工的作用得到患者、医生的一致认可和肯定,“他们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治疗效果,让医护人员与病人更好地沟通与交流。”蔡主任说。
而一致关注医院社工工作的科训科科长祝松则表示,“医务社工如何以独立于医院和病患的‘第三方’身份进行活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目前工作也处在摸索阶段。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社工在维护稳定、创造和谐方面的独特作用会日益显现,政府部门和医院一定会越来越重视。”
不过,也要防止对社工的过度“神化”。“大家要清楚的是,社工能做很多,但社工并不是万能的。”蔡贤华主任举例说,社工能够缓解医患矛盾,但当医患纠纷进入法律程序后,社工就必须退出,交由专业部门处理。他认为,现代社会构成越来越复杂,一些非医疗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事务和关系,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承担,而医务社工正由此应运而生。医疗领域特别需要社工,因为医患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天然不对称,患者常会怀疑医院行为是否恰当,即使是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供方主动解释,患者也会有不信任感。此时,医务社工以第三方立场出现,能协调供需方利益,及早化解矛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医疗领域的各种纠纷,绝大多数属民事纠纷,社工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也很适合。
(责任编辑:永?)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