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 成功PCI术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 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是否都应该...
- 心脏瓣膜病性心力衰竭(杨水祥,...
-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
- 《2011 ESC妊娠期心血管...
- 室性早搏的再认识
- 心血管病人心理障碍特点及其治疗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
-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 缓慢性心律失常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 2011心肺复苏新概念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紧急临床处理
-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 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新概念、新指南
- 低血压
- 室性早搏诱发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
- 心律失常应该如何预防?
- 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
-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新证据和新指...
-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
- 心肺复苏最新进展
- 脑卒中的康复原则
- 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治新进展
-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
- 冠心病人的日常生活管理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
- 心律失常应该如何预防?
- 心房纤颤药物治疗新进展
- 降压治疗须把握两个“度”??解...
- 合理应用低分子肝素
- 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
- 胰岛素注射部位巧选
- 腔隙性脑梗死的分类及分层诊断
- 心脏瓣膜病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
-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
- “发现到治疗”??如何面对缩短...
- 冠心病患者冬春季节注意事项
-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
-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
- 施惠达和压氏达可互换吗?
- 高血压三年,现160/120,...
- 高压120 低压105 请问下...
- 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ACC/AHA颁布成人先天性心...
-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 心房颤动患者手册
- 植入式动态心电图
- 什么人容易患冠心病?
- 心脏病的防治
- 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
- 高血压病的“五要五不要”
- 高脂血症的防治
- STEMI治疗的中国现状
- 作者:倪卫兵|发布时间:2012-06-29|浏览量:943次
最近30年来,国内外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诊治领域中进行了许多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制定和公布了《中国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我国急性STEMI的诊治,使STEMI患者的住院期死亡率明显降低,远期生存率显著提高 [1]。 显然,根据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和演变过程,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蚀或破裂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引起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栓性完 显然,根据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和演变过程,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蚀或破裂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引起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栓性完全阻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2】。由于STEMI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其临床救治过程必须体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即在患者发病后,应争分夺秒地完全、持久开通IRA,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心功能和改善临床预后。目前我国临床心脏病学领域中正在实施的STEMI处理策略基本上与国际相同,包括早期诊断和分诊(triage),心肌再灌注 [静脉溶栓、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手术], 以及其他辅助疗法(抗栓治疗、血栓抽吸、机械辅助装置等)【3,4】。 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卫兵
STEMI的救治包括持续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和使用急救药物,必要时给予除颤和心肺复苏。必须指出,不应因等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延迟急性STEMI治疗 【5】。对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不管是否接受直接PCI,建议院前使用抗栓治疗,包括强化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50-300mg,氯吡格雷300-600mg)和抗凝药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1】。对计划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者,不用抗血小板药物。
静脉溶栓方便、快捷。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不具备PCI条件且不能在90min内完成转运的医院,应立刻对急性STE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症状发生3小时内静脉溶栓,其疗效与直接PCI相似【1-3】。但是,目前国内许多STEMI患者还不能在症状发生后3小时内及时就诊,院前延迟占总时间延迟的主要部分。这些主要是由于公众对STEMI的认知不足,大力开展有关STEMI早期典型和非典型症状的科普宣教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增强意识,并在发生疑似急性缺血性胸痛症状后,尽早向急救中心呼救,避免因自行用药和长时间多次评估症状而导致就诊延误【6,7】。同时,国外的研究表明,对有适应证的急性STEMI患者,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8】。然而,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省市中尚未开展院前(救护车内)溶(抗)栓治疗,现有的救护车基本上仅是运送患者的工具,缺乏抢救严重并发症或监测凝血指标的设施。为此,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有待合理布局、规范管理,救护车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心电图结果做出分诊;通过电话或经远程无线传输12导联心电图,提前启动急性STEMI治疗措施。
直接PCI较静脉内溶栓提供更佳的IRA血流分级(TIMI 3级血流),使STEMI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综合临床终点事件明显减低,已成为急性STEMI的标准和优先采用的疗法【9,10】。可喜的是,以直接PCI为主的急性STEMI治疗“绿色通道”近年来已在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得到建立。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的普及使签署手术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减低。缩短患者从到达急诊室至心肌再灌注的时间延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挽救心功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许多医院建立急诊科与心血管专科的密切协作,配备24小时待命的急诊PCI团队,力争在急性STEMI患者到达医院10min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90min内IRA开通 [11,12]。同时,为了争取时间,还可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第一时间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尤其是PCI前静脉内应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阻滞剂替罗非班),同时准备冠脉介入治疗。这种早期药物侵入性策略(pharmacoinvasive strategy)使IRA开通率增高,远期预后更好[13,143]。直接PCI时,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硬终点事件(死亡、再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15]。
对于没有条件行急诊PCI的医院,应将适于转运的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小时后就诊的患者、低危但溶栓后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尽快转运至可行急诊PCI的医院,这种转院介入治疗的效果也优于在当地药物溶栓,必要时行PCI或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16]。国内许多城市(例如上海)的大多数医院已配备心血管造影设备,但缺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资质的人员。此时上级医院可以派相关人员(特别是冠脉介入操作的专家)协助当地医院进行STEMI救治。这种转运医生的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也有利于对基层医生的培养,可在国内进行推广[17]。我们提倡将来在社会上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的相关信息报道,告诉人们哪些医院可以做介入,以便在病人发生症状的第一时间,去这些医院治疗 [18]。
将来的研究应聚焦建立全国STEMI注册登记和地区网络化管理(胸痛中心),进一步优化急救模式。 通过医院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院前和院内紧密衔接的绿色通道。显然,进一步提高直接PCI时(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14,19]。实际上,某些STEMI患者直接PCI时,尽管IRA开通,但心肌微循环水平灌注仍然不足,表现为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减小、心肌呈色程度(MBG)或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减低,这些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较差。 心肌微循环灌注也是独立于其他临床情况的预后决定因素。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药物(例如,血小板IIb/IIIa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或机械方法(例如,导管血栓抽吸)可减低直接PCI时冠脉慢复流(slow re-flow)或无复流(no re-flow)现像,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和临床预后[14,19,20]。某些新型的抗血栓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例如,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除了较以往的抗栓药物有更快速和更强的抗栓作用外,其严重出血并发症也明显减低,同时还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21-23]。但是,这些药物对STEMI直接PCI时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直接PCI后即刻冠脉内注射低剂量链激酶,能显著缩小心肌梗死大小,保护冠脉和微循环血流指数和左心室功能[24]。因此,有必要进行对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斑和尿激酶(一种国内常用的溶栓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研究。同样,选择性PCI前给予高负荷量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减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25]。可以想象,直接PCI前给予他汀类药物,同时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或溶栓药物,将使疗效更加明显改善。在我国,经桡动脉途径PCI已相当普及,这一方法确实明显减低出血的绝对发生率 [26],由此可以使我们在直接PCI时应用抗栓作用更强的药物,包括血小板 IIb/IIIa受体阻滞剂。急性STEMI的细胞治疗尚有争论,其疗效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基础射血分数增高、样本量较小、细胞治疗时间、采集细胞方法、细胞数量和类型、梗死区细胞归巢程度、随访期心功能测定的时间,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27]。
STEMI的救治包括持续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和使用急救药物,必要时给予除颤和心肺复苏。必须指出,不应因等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延迟急性STEMI治疗 【5】。对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不管是否接受直接PCI,建议院前使用抗栓治疗,包括强化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50-300mg,氯吡格雷300-600mg)和抗凝药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1】。对计划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者,不用抗血小板药物。
静脉溶栓方便、快捷。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不具备PCI条件且不能在90min内完成转运的医院,应立刻对急性STE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症状发生3小时内静脉溶栓,其疗效与直接PCI相似【1-3】。但是,目前国内许多STEMI患者还不能在症状发生后3小时内及时就诊,院前延迟占总时间延迟的主要部分。这些主要是由于公众对STEMI的认知不足,大力开展有关STEMI早期典型和非典型症状的科普宣教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增强意识,并在发生疑似急性缺血性胸痛症状后,尽早向急救中心呼救,避免因自行用药和长时间多次评估症状而导致就诊延误【6,7】。同时,国外的研究表明,对有适应证的急性STEMI患者,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8】。然而,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省市中尚未开展院前(救护车内)溶(抗)栓治疗,现有的救护车基本上仅是运送患者的工具,缺乏抢救严重并发症或监测凝血指标的设施。为此,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有待合理布局、规范管理,救护车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心电图结果做出分诊;通过电话或经远程无线传输12导联心电图,提前启动急性STEMI治疗措施。
直接PCI较静脉内溶栓提供更佳的IRA血流分级(TIMI 3级血流),使STEMI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综合临床终点事件明显减低,已成为急性STEMI的标准和优先采用的疗法【9,10】。可喜的是,以直接PCI为主的急性STEMI治疗“绿色通道”近年来已在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得到建立。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的普及使签署手术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减低。缩短患者从到达急诊室至心肌再灌注的时间延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挽救心功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许多医院建立急诊科与心血管专科的密切协作,配备24小时待命的急诊PCI团队,力争在急性STEMI患者到达医院10min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90min内IRA开通 [11,12]。同时,为了争取时间,还可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第一时间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尤其是PCI前静脉内应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阻滞剂替罗非班),同时准备冠脉介入治疗。这种早期药物侵入性策略(pharmacoinvasive strategy)使IRA开通率增高,远期预后更好[13,143]。直接PCI时,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硬终点事件(死亡、再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15]。
对于没有条件行急诊PCI的医院,应将适于转运的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小时后就诊的患者、低危但溶栓后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尽快转运至可行急诊PCI的医院,这种转院介入治疗的效果也优于在当地药物溶栓,必要时行PCI或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16]。国内许多城市(例如上海)的大多数医院已配备心血管造影设备,但缺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资质的人员。此时上级医院可以派相关人员(特别是冠脉介入操作的专家)协助当地医院进行STEMI救治。这种转运医生的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也有利于对基层医生的培养,可在国内进行推广[17]。我们提倡将来在社会上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的相关信息报道,告诉人们哪些医院可以做介入,以便在病人发生症状的第一时间,去这些医院治疗 [18]。
将来的研究应聚焦建立全国STEMI注册登记和地区网络化管理(胸痛中心),进一步优化急救模式。 通过医院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院前和院内紧密衔接的绿色通道。显然,进一步提高直接PCI时(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14,19]。实际上,某些STEMI患者直接PCI时,尽管IRA开通,但心肌微循环水平灌注仍然不足,表现为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减小、心肌呈色程度(MBG)或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减低,这些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较差。 心肌微循环灌注也是独立于其他临床情况的预后决定因素。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药物(例如,血小板IIb/IIIa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或机械方法(例如,导管血栓抽吸)可减低直接PCI时冠脉慢复流(slow re-flow)或无复流(no re-flow)现像,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和临床预后[14,19,20]。某些新型的抗血栓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例如,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除了较以往的抗栓药物有更快速和更强的抗栓作用外,其严重出血并发症也明显减低,同时还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21-23]。但是,这些药物对STEMI直接PCI时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直接PCI后即刻冠脉内注射低剂量链激酶,能显著缩小心肌梗死大小,保护冠脉和微循环血流指数和左心室功能[24]。因此,有必要进行对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斑和尿激酶(一种国内常用的溶栓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研究。同样,选择性PCI前给予高负荷量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减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25]。可以想象,直接PCI前给予他汀类药物,同时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或溶栓药物,将使疗效更加明显改善。在我国,经桡动脉途径PCI已相当普及,这一方法确实明显减低出血的绝对发生率 [26],由此可以使我们在直接PCI时应用抗栓作用更强的药物,包括血小板 IIb/IIIa受体阻滞剂。急性STEMI的细胞治疗尚有争论,其疗效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基础射血分数增高、样本量较小、细胞治疗时间、采集细胞方法、细胞数量和类型、梗死区细胞归巢程度、随访期心功能测定的时间,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作者:沈卫峰 )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