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天兴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儿科
- 从“心”看“哮喘”
- 作者:郭天兴|发布时间:2012-05-22|浏览量:516次
已进入了春夏之交的季节了,由于气候的变化,儿童支气管哮喘又将面临着高发病时期。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推广的由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GINA”方案在防治哮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有不少的患病儿童其最终预后并不乐观。当家长向我们抱怨:“哮喘药物对我的孩子无效”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瞒你说大多会感到气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内科郭天兴
面对这样的情况,医者如何做为呢?首先,应该让我们同家长一起认识哮喘。由于哮喘是一种遗传性过敏性疾病,因此应该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就目前医疗水平无法根治的疾病。向病人传授这样的知识是想让他们树立长期预防的意识。但是,也应该让病人看到希望,儿童的哮喘并不是终身发作的疾病。凡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医生都知道:若从喘息方面来定义哮喘,在儿童时期其发病率大约在15%-20%左右。但这些儿童最终持续终生的哮喘发病率却不到2-3%左右。那为什么在儿童时期会有那么高的发病率呢?这正是儿童哮喘的发病特点:多因素诱发。根据目前的研究揭示:儿童哮喘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可以由过敏、感染、体育锻炼和冷空气引起,也可由导致自主神经唤醒的心理因素引起。就年龄发病情况:感染及过敏因素在婴幼儿时期多见,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随着免疫耐受,到6-7岁时,其喘息发病率可以减少一半以上。而心理因素在青少年时期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常起到激发和维持哮喘的作用。这不难理解中高考阶段的发病增多现象了。这部分的孩子在青春后期,由于自身激素的调节及心理调适的成熟而得到痊愈。
谈到儿童时期的哮喘,我们不可不谈其两个高发期。儿童哮喘的两个高发期出现在儿童3-4岁及10-13岁时。这两个高发期除了具有以上的生物学意义外,也颇具心理学方面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时期正处在儿童形成“自我意识”的两个对抗期。经历过正常发育的孩子,可以很自然地形成自信、自我控制及自我效能的性格特征。而不能得以正常发展的孩子,则易形成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情绪反应和依赖、退缩和敌意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将导致儿童形成高度唤醒的心理和生理应对策略。确实,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父母?青少年在自主性等有关问题上的冲突常令青少年不再努力控制自己的疾病。哮喘也可以被某些儿童用作发泄不良情绪的手段,借以获得大人的注意,以逃避一些他们不愿意面临的应激。
这些应激常常来源于家庭、学校或同伴的压力。这些压力具有对个人安全和自尊的直接威胁,极易引起患者的愤怒或焦虑。它们包括:无法面对的学业困难和人际或归属困境;父母子女间在自主性等有关问题上的冲突;高焦虑父母过分关心的僵硬而重复的沟通模式;混乱的家庭教养环境,即父母对儿童的日常行为或哮喘发作时如何服药行为,没有制定出明确的规范;亲子间存在三角关系,即父母一方常常暗地里让孩子与自己站在一边,其中最一般的模式是哮喘病孩的母亲是典型的过分保护性母亲,哮喘病孩常是整个家庭注意的焦点,孩子成了母亲“配偶替身”,而父亲常被边缘化。哮喘发作是病孩对母亲的不断接近和不断要求所产生的逃避行为,哮喘症状不但有示弱和接近的意义,也有抗议的表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不然看出。对哮喘的治疗,不能仅以患儿为治疗对象,而采取单一的药物治疗方法。而应该以家庭为基础,进行包括心理支持、自我应对技能训练及中断维持病症的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因此当儿童哮喘严重和发作频繁时,应安排他们接受心理咨询。
其实,就现在的医学观点:任何疾病都具有生理及心理发病机制。还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得好:“了解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什么病重要”。这句话无非警醒我们:面对防治效果不佳的儿童哮喘病人时,除了考量自己的“药术”外,我们还需要从“心”予以关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郭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