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严匡华主任医师
-
医院: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血液科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尼兹诺夫综合...
- 胎儿因孕妇吸二手烟成无脑儿
- PP粉(高锰酸钾)
- 腹腔内出血 别忘记腹卒中
- 卟啉病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新突变基因“现...
- 长期用激素 小心白内障
- 骨髓纤维化(MF)的分期
- 110天婴儿感染西里伯瑞列绦虫
- 诊断轮状病毒感染实为肠破裂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 卟啉病
-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 不可轻视海洋创伤弧菌感染
- 用肝素须警惕血小板减少症
- 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肺癌
- 吸血鬼之症——卟啉症
- 亲密接触当心患接吻病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新突变基因“现...
- 卟啉病的诊断和治疗
- 消化道出血还有“第六种”原因
- 蕈样真菌病(MF)简介
- 苯中毒
- 别把茎突综合征当咽炎
- 忽视粪检 钩虫病患者被误诊
- 治单纯性过敏性紫癜选甘利欣
- 地中海贫血的诊治
- 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
- 作者:严匡华|发布时间:2014-11-04|浏览量:586次
小儿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幼年性多发性息肉病和多发性息肉样蛋白质丢失肠病,以前三者为多见。
一、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恶性变倾向高达80%以上,息肉分布极广,结肠为好发部位,重者直肠和盲肠粘膜完全被息肉布满,无法计数。
1、诊断
(1)、症状出现缓慢,早期有排便次数增多、带粘液、或混有新鲜或陈旧性血,以后症状逐渐加重。
(2)、直肠内息肉增大后可在便后脱出肛门,形成直肠脱垂,粘膜上可见大量不同大小息肉。
(3)、病程久后常有腹部间歇性不适、腹痛、乏力、消瘦、贫血、食欲减退等。
(4)、直肠指诊及肠镜检查可以诊断。
(5)、钡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对比摄片,可清楚显示充盈缺损或环形阴影的息肉。
2、治疗
(1)、白屈菜浸泡液保留灌肠可用于长蒂腺瘤样息肉,治愈率23%。
(2)、手术治疗,公认尽早切除病变结肠可以防止恶变。根据病变范围可选择部分结肠切除、半结肠切除或结肠次全切除术。累及全结肠至盲肠时,可切除全结肠、直肠,作永久性回肠造口术,但一般不易被家长接受。也可行Soave手术,保留括约肌功能,术后控制排便满意。
二、Peutz-Jeghers综合征
本病半数有家族史,亦为显性遗传。息肉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空、回肠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息肉可恶变,但远比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少。
1、诊断
(1)、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在口唇、颊粘膜以及口和眼的周围、手脚的掌面、肛周等见到淡褐色到黑色的小斑点,呈线状、椭圆形或不规则,互不融合。
(2)、部分病例早期有腹痛、粘液血性腹泻,合并肠套叠、肠梗阻。长期便血可致贫血、乏力。
(3)、钡餐和肠系检查可见胃肠内息肉影,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有助于结肠内息肉的发现。
2、治疗
(1)、小肠内密集息肉而局限时,可作节段性肠切除吻合术。
(2)、散在性息肉可作单纯摘除或连同部分粘膜一起切除。
三、Gardner综合征
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1、诊断
(1)、临床症状与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基本相同。
(2)、常合并有骨肿瘤,多为良性,可发生于任何骨骼,以颁、颌、额、枕等处常见,如在管状骨常为对称性。
(3)、多合并软组织肿瘤,如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平滑肌瘤等。
(4)、钡餐、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头颅、长骨X线摄片都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治疗原则
一经确诊,应行病变结肠切除,防止癌变。软组织肿瘤切除后易复发。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