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CNSL-SG1 研究中...
- 肿瘤负荷大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在...
- 首项比较R-CHOP与标准CH...
- 局限期滤泡性淋巴瘤:放疗可治愈...
- 评估单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
- 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定...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 中期18FDG-PET/CT检...
- 初诊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
- 美国晚期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观察等...
- 血浆病毒DNA作为评估EB病毒...
- R-CHOP14 与 R-CH...
- 预防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中枢复...
- 首项比较R-CHOP与标准CH...
- 降低对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治...
- 接受R-CHOP 治疗的弥漫大...
- 比较大剂量氨甲蝶呤化疗加与不加...
- 滤泡淋巴瘤化疗后需要美罗华维持...
- 8年抗癌的老患者
- 61岁~80岁 老年弥漫大B淋...
- 部分常见肿瘤与相关的组织分子病...
- 胃癌辅助治疗:现状及未来
- 鼻咽部大出血1
- 肿瘤病人怎么吃?转载
- 化疗患者如何计算下次入院时间?
- 上腔静脉综合症
- 滤泡性淋巴瘤的WHO分级诊断标...
- 放化疗骨髓抑制的机制及治疗
- DLBCL的4种特殊临床亚型
-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 鼻咽癌
-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FLI...
-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 中国版淋巴瘤诊疗指南巡讲内容
- 国际淋巴瘤年会报道:探索T细胞...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
- 肿瘤学常识(七)
- 肿瘤学常识(六)
- 肿瘤学常识(五)
- 肿瘤学基本常识(四)
- 肿瘤学基本常识(三)
- 肿瘤学基本常识(二)
- 肿瘤基本常识(?)
- 放疗的常见副反应及处理
- 我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5万人 ...
-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 2011年NCCN老年肿瘤指南...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国际预后指标...
- 淋巴瘤患者治疗前为何要进行骨穿...
- 淋巴瘤患者治疗前明确诊断和分期...
- 淋巴瘤患者特殊的B症状
- 恶性淋巴瘤分类
- 肿瘤学常识(八)
- 作者:刘红利|发布时间:2012-02-23|浏览量:445次
71.化疗药对生育能力以及以后孩子的健康有否影响?
化疗药对生育能力有影响。生殖细胞分裂较快,因此易受抗癌药影响,特别是烷化剂类容易引起男性睾丸萎缩,精子减少,女性患者卵巢功能受损、子宫内膜增生低下及不育、不妊。相当多的抗癌药还可影响染色体,引起畸胎或流产。部分年轻患者在化疗停止后至少2年生殖功能才可能恢复,所以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了本身及孩子的健康,不宜过早生育。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刘红利
72.化疗后发热是正常现象吗?
很多化疗药不会引起发热,但某些化疗药物可引起发热。博莱霉素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引起患者寒战、高热,甚至休克危及生命。第1次注射时可先用小剂量作试验性注射,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如发热及时使用退热剂,避免严重后果。某些蛋白质制剂如门冬酰胺酶亦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热,使用时也须密切注意,并做皮试。阿霉素引起的发热常常是一过性的,体温升高不超过38℃,数小时后体温又恢复正常。另外,化疗药在研制中混有"杂质",掺入致热源后也会引起发热。因此化疗后高热不是正常现象,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73.用阿霉素后咯出红色的痰,是血吗?
不是血。阿霉素是临床上抗瘤谱较广的药物,如用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阿霉素呈红色,注射后从血浆中迅速消失,广泛分布于肝、脾、肾、心和肺中,其原型或代谢产物部分从肺内排出,使病人咯出的痰呈红色,但不是血,不必顾虑。
74.为什么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
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常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有时不得不减低药物的剂量,或者选择较缓和的化疗方案,进而影响疗效,使缓解率及治愈率下降。Hryniuk在80年代提出了剂量强度概念,即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法如何,疗程中单位时间内所给药物的剂量,用mg/m2/周来表示,mg代表化疗药物的剂量,m2表示根据病人身高及体重算出的体表面积,周表示单位时间的概念。相对剂量强度(RDI)则指实际给药剂量强度与一人为的标准剂量强度之比。如为联合化疗则可计算出几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及平均相对剂量强度,由于剂量强度是整个疗程中平均每周所接受的剂量,所以在化疗中,如减低剂量或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均会减低剂量强度。动物实验中可见,减低治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常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及治愈率。在临床肿瘤化疗中,也有许多资料证明化疗剂量强度与治疗效果明显相关。如果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强度和按计划进行甚至缩短间隔时间,将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这已在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的治疗中得到证实。还有一点可说明为何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即从化疗药物的抗药性考虑,如剂量强度不够不仅不能杀灭癌细胞,相反会造成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摄取减少或对损伤细胞的修补能力增加等而产生抗药性,而化疗方案的延迟则会导致肿瘤细胞的重新增殖,使化疗增加难度,造成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许多临床资料亦表明,一些通过化疗可获得治愈的疾病,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剂量不足,而不是由于耐药。所以在治疗中,对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强度的化疗以保证疗效。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于(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体骨髓移植(ABMT)及自体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CT)的应用,使提高化疗的剂量强度成为可能,并已日益引起重视。
75.化疗为什么会导致恶心、呕吐,怎么办?
恶心、呕吐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一般较骨髓抑制出现早。由于用药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疗程长短及病人敏感性的不同,出现的恶心呕吐的程度不一。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的呕吐为急性呕吐,在24小时以后至5~7天出现的呕吐为延迟性呕吐,还有的病人因第一治疗周期出现较重的呕吐,在下一次化疗给药以前就出现恶心呕吐为预期性呕吐,这属于条件反射,这主要是病人的心理作用。化疗所致呕吐的机制为:①药物直接抑制增殖旺盛的胃粘膜上皮;②血液中的药物通过神经体液刺激大脑内的呕吐中枢。烷化剂、重金属铂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抗代谢类药物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其中以顺铂的致吐作用最强。
频繁的恶心、呕吐可使病人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调、衰弱。极个别的剧烈呕吐还可引起胃喷门部粘膜撕裂出血,使病人出现呕血,进而导致出血性休克,此外长时间剧烈呕吐降低了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并对化疗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中断治疗。
化疗前让病人了解可能出现呕吐的时间及程度十分必要,这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化疗时要多食易消化、少油腻的清淡食物,必要少食多餐,避免吃过甜的食物,病人呕吐时需侧卧,以防误吸,呕吐后协助病人漱口。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止吐药物有以下几种,可根据用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止吐药物。这包括胃复安、氟哌啶醇、地塞米松、 5-HT3受体抑制剂:康泉、枢复宁、呕必停、恩丹西酮。5-HT3受体抑制剂作用强而持久,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疗效更佳。为了预防和减轻呕吐作用的发生,一般采取化疗前10~30分钟先用止吐药物,必要时可于用化疗药后4小时和/或8小时重复应用,以上止吐药物对延迟性呕吐效果差,故在应用一些强力致吐药(如 DDP)时,可考虑用化疗药后的 2~3天继续给予止吐药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证无恶心呕吐反应,这与每个人的体质及对化疗药的敏感性有关,频繁呕吐时需补液和补充电解质或胃肠外营养。
76.哪些药物可能引起间质性肺炎,常见哪些症状,如何防治?
肺是一个空腔器官,它由很多含空气的囊泡组成,囊泡周为肺间质,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化疗所致间质性肺炎就是指化疗药物在短期内肺间质出现炎症性反应。其原因主要是药物所致过敏反应,肺间质内血管渗透性增加,局部渗液增多造成肺间质水肿,据报道有19种化疗药物可引起该损害,这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米尔法兰、瘤可宁、亚硝脲类的Me-CCNU、抗生素类中的博莱霉素(BLM)、丝裂霉素(MMC)。抗代谢药物如氨甲喋呤(MTX)、阿糖胞苷,其他还有VCR、VDS等,这其中以 BLM、亚硝脲类、MMC、MTX更易致肺损害。BLM肺毒性与剂量累积有关,易发生于累积量大于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