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诊断和治疗
- 如何识别儿童抽动症
- 什么是述情障碍
-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儿童多动症...
- 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 离婚后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 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措施有哪些
- 抑郁症与自杀
- 如何正确认识器质性精神障碍
- 木僵状态的分类及治疗
- 神经官能症
-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预后
- 婚姻的三种境界
-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
- 为何要进行性感集中训练
- 怎样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
- 现代人为何容易红杏出墙
- 焦虑症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 强迫症的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 六成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1年可痊...
- 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复发
- 放松五法
- 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因素有那些
- 如何治疗失眠
- 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四大流派简介
- 帮你认识抑郁症
- 如何缓解高考紧张情绪
- 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
- 怎样区别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
- 抑郁症的早期征兆有那些
- 如何在职场中成为佼佼者
- 用一辈子去领悟的22条生活真谛
- 8种心理认知造成焦虑抑郁
- 常用的18个有用的人情世故
- 医生建议的三十个健康忠告
- 心理专家介绍7种方法可化解办公...
- 有趣的心理治疗方法
- 如何与陌生人相处?
- 精神分裂症与维持治疗
- 什么是家庭治疗
- 婚姻遇到出轨,我应该怎么办?
- 如何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 十招助你解决高考紧张
-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 恐怖性焦虑障碍
- 人际交往的技巧
- 抑郁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2)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1)
- 心理专家教你如何识别早期精神分...
- 怎样识别抑郁症
- 如何认识心理障碍
- 11个笑话带你领悟人生
- 如何区分神经病和精神病
-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病态心理
- 心理学家三金句教您解心烦
- 急性应激障碍
- 作者:赵长印|发布时间:2009-05-18|浏览量:832次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赵长印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就是急疾病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1、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1952年制订,2000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IV-TR。
在DSM-IV-TR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 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1. 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项以上分离性症状:
(1)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
(2)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
(3)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4)人格解体; (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5)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2. 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2. 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2. 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
2. 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2. 7 此障碍至少持续2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2. 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或轴II障碍的恶化加重。
2、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
在ICD-10-E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
2. 1 定义
ASR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强奸);也可以是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但典型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是激越性活动过多(逃跑反应或神游)。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天内消失(常在几小时内)对于发作可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2 2. 2 诊断要点
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此外,症状还应:
(1)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
(2)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3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它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
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
3、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4. 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4.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 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
在与患者进行心理会谈时,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要因人而异,与患者会谈交流事件的经过,包括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
要告诉患者,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要对患者强调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
由剧烈的、寻乎异常的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联,症状的反映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联,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联。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
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就是急疾病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的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为特点;随后,患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有时,患者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这些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影响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疾病病因
急性应激障碍出现与否以及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应对方式、当时躯体健康状态等密切相关。
诊断标准
1、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1952年制订,2000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IV-TR。
在DSM-IV-TR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 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1. 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项以上分离性症状:
(1)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
(2)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
(3)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4)人格解体; (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5)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2. 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2. 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2. 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
2. 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2. 7 此障碍至少持续2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2. 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或轴II障碍的恶化加重。
2、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
在ICD-10-E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
2. 1 定义
ASR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强奸);也可以是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但典型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是激越性活动过多(逃跑反应或神游)。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天内消失(常在几小时内)对于发作可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2 2. 2 诊断要点
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此外,症状还应:
(1)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
(2)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3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它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
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
3、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4. 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4.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 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治疗方案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治疗干预的基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
在与患者进行心理会谈时,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要因人而异,与患者会谈交流事件的经过,包括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
要告诉患者,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要对患者强调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用药安全提示
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年龄可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
由剧烈的、寻乎异常的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联,症状的反映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联,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联。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注意事项
急性应激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如下:(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
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