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炎
- 脑面血管瘤病
- 肠炎
-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 肺吸虫病
- 结核性脑膜炎
- 霍乱的基础知识
- 低钠血症
- 甲基丙二酸血症
- 毒鼠强中毒
- 感觉性共济失调
- 低颅压综合症
- 化脓性脑膜炎
- 隐球菌性脑膜炎
- 郑州大学一附院儿科重症及神经研...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
- 格林巴利(分型)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
- 头痛
- 热烈庆祝郑州大学一附院新门诊楼...
- 多发性硬化症
- 抽动症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脑干脑炎
- 脊肌萎缩症
- 发作性睡病
- 面神经炎
- 结核性脑膜炎
- 病毒性脑炎
- 重症肌无力
- 热烈庆祝郑州大学一附院小儿神经...
- 肺吸虫病
-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 出生时头左侧有一淋巴结,现在三...
- 脑面血管瘤病
- 头晕
- 急性再障
- 格林巴利综合征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
- 小儿智力低下
- 怎样面对多动症的孩子
- 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
- 儿童头痛诊断与治疗
- 21?三 体 综 合 征
- 婴儿肝炎综合征
- 肠炎
- 苯病酮尿症
- 鹅口疮
- 小儿退热药物概述
- 小儿感冒的用药和处理原则
- 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 发热的判断
- 脑瘫
- 作者:田培超|发布时间:2012-01-05|浏览量:1275次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郑州大学一附院小儿内科田培超
脑瘫概述
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原因
1.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2.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3.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脑瘫病因
产前因素
(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
脑瘫病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产时的原因
(1)脑缺氧分娩时间过长,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可抑制胎儿呼吸致胎儿缺氧,此外脐带绕颈、胎盘早期剥离、前置皆可致胎儿脑缺氧。
(2)脑出血产伤、急产、难产及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3)产后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所致核黄疸、脑膜炎、脑炎或全身重症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诊断为某病的后遗症。
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肌张力调节及姿势反射的维持有赖于皮质下行纤维抑制作用与周围Ⅰa类传入纤维易化作用的动态平衡,如皮质下行纤维束受损,下行抑制作用必然减弱,周围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可出现痉挛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感知能力如视、听能力受损可使患儿智力低下,基底节受损可导致手足徐动症,小脑受损可发生共济失调等。
脑性瘫痪的特殊病理改变有两类:①出血性损害,可见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儿,可能因为此期脑血流量相对较大,血管较脆弱,血管神经发育不完善,调节脑血流量的能力较差;②缺血性损害,如脑白质软化、皮质萎缩或萎缩性脑叶硬化等,多见于缺氧窒息的婴儿。
近年来国外多采用病因分类,主要分为以下3种:
1.早产儿基质(室管膜下)出血
是大脑半球Monro孔水平尾状核附近出血,恰位于室管膜下细胞生发基质中,常累及双侧且不对称。
室管膜下出血区由豆纹动脉、脉络膜动脉及Heubner回返动脉供血,静脉血经深静脉引流入Galen静脉。约25%的室管膜下基质出血分为小腔隙,其余破入侧脑室或邻近脑组织。一组连续914例的新生儿剖检显示,284例出现室管膜下出血,占总数的31%,均为低体重儿。室管膜下出血的病因和机制不清,可能与基质层薄壁静脉压力显著增高、缺乏足够的支持组织有关,血压或静脉压增高可能与早产儿肺部病变有关。
2.脑室旁白质软化
是发生于皮质支与深穿支动脉分水岭区的白质带状坏死,位于侧脑室侧部和后外侧部,可涉及枕部视辐射和放射冠感觉运动纤维。瑞典调查报告显示,55%的痉挛性双侧瘫痪早产儿系因室管膜下出血、白质软化或二者并存。患儿常有脑性双侧瘫痪和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常重于认知及言语功能障碍,见于1/3的室管膜下出血病例,也可发生于低血压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或足月婴儿。Chaplin等观察了20例出血后脑积水患者,40%明显运动障碍,60%以上的患儿智商低于85分。Victor等观察了12例轻型病例,患儿生后平均体重为1.8kg,平均孕龄32.3周,仅1例遗留痉挛性双侧瘫痪,9例智商处于偏低与正常之间或正常智商范围内,平均存活年龄8.5岁。
3.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是各种原因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导致脑部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虽然很多新生儿在围生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窒息,但仅少数出现脑部损害。许多脑瘫患儿也可平安度过围生期,说明某些产前、产后致病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婴儿刚出生后一段时间CNS耐受缺氧、缺血的能力是一生中最强的。只有当动脉氧分压降至正常值的10%~15%时才发生脑损伤,其他脏器功能低下也会加剧脑损伤的程度,如心肌损伤和心律不齐引起低血压。合理的解释是缺氧-缺血性脑病通常发生在子宫内,而在婴儿出生后表现出临床症状。
脑瘫的临床分型
由于脑瘫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并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因此.至今仍无统一的分类。2007年10月第七
脑瘫分型
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规划教材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7种类型。
痉挛型脑性瘫痪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混合型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脑瘫临床表现
表现
脑瘫的表现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1、痉挛型小孩以四肢僵硬为主要表现。
2、手足徐动型 四肢和头部出现不自主的无意识动作,做有目的的动作时,全身不自主动作增多,如面部出现"挤眉弄眼",说话及吞咽困难,常伴有流口水等。
3.共济失调型 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单纯性共济失调较少见。共济失调也可与手足徐动联系在一起。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学走路时间晚于正常儿童。当行走时为了获得较稳定的平衡,双脚左右距离较宽,步态蹒跚,方向性差。
什么症状预示是脑瘫
出现什么症状需要怀疑是脑瘫?
脑瘫症状有很多种,很多人都是由于不了解脑瘫症状,在发病初期,没有有效的进行检查和治疗,忽视了小孩的病情。
那么,脑瘫症状有哪些呢?小孩出现了什么症状需要进行检查呢?
1.三个月还不能抬头,六个月还不能翻身,八个月还不会坐。
2.哭时没有声音或哭声低沉、发直。
3.运动时手脚不协调,偏侧运动较多。
4.撒尿时把不开双腿。
5.眼神与父母没有交流,并且经常惊厥。
6.睡眠时间过长或不睡觉。
早期诊断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 (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 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 意义。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脑瘫诊断
1、询问有无上运动神经元发育不良或受损病史,如早产、难产、高热、脑缺血、脑缺氧、颅脑损伤、脑感染等。
2、检查有无痉挛性瘫痪、肌肉运动失调、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共济失调及智力障碍。
脑瘫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脑瘫的患儿,还须经以下辅助检查:①智力测试;②脑电图检查;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④影像学等检查确诊。
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绝大多数病前数天或1~2周有上感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疼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常在2~3天内达高峰。临床上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为主要特征。急性期可表现为脊髓休克。损害平面以下多有自主神经障碍。本病可在3~4周后进入恢复期,多数在发病后3~6个月基本恢复,少数病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多不伴有痉挛性瘫痪、不自主运动、智能障碍及癫痫发作。
2.视神经脊髓炎
该病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10岁以下发病少见,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亚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先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随后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并可在脊髓横贯性损伤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视力下降等视神经炎的表现,但病情多有缓解及复发,还可相继出现其他多灶性体征,如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3.重症肌无力
该病多于20~60岁间发病,儿童较少见。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包括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及复视,其他骨骼肌也可受累,如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四肢肌等,可影响日常活动,严重者被迫卧床。上述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朝轻暮重的特征。部分病例合并胸腺肥大或胸腺瘤。有的合并甲亢等其他自身免疫病。
4.周期性麻痹
该病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多于青少年期发病,中年以后发作渐趋减少,婴幼儿发病极少见。可因过劳、饱餐、寒冷、焦虑等因素诱发。一般多于饱餐后休息或剧烈运动后休息中发病,多从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双侧对称,以近端较重。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长者可达l周以上。呈不定期反复发作,多数发病时有血钾的改变(增高或降低),部分病例发作时心律紊乱,血压上升。发作间歇期肌力正常。依据发作过程、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及家族史不难与本病鉴别。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该病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疾病,大多有家族史。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特征。个别类型可有心肌受累。不同类型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和病肌分布。但总地来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见“翼状肩胛”、“游离肩”、“小腿肌肉假性肥大”、“Gowers”征等特征性表现。以其进行性症状加重、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家族史可与本病鉴别。
6.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该病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化脓性病灶等,或由于邻近组织的感染,如褥疮、痈或肾周脓肿等,病原菌通过血行或组织蔓延达到硬脊膜外脂肪组织中而形成脓肿。多在原发感染后数天或数周突然起病,有时原发病灶常被忽视。首先症状为背部或双下肢剧痛,数日内出现明显项强,头痛,发热,全身无力,病灶相应部位的脊柱剧烈压痛及叩击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很快发生双下肢瘫痪。实验室检查可见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加及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脊腔梗阻,外周血白细胞增加。CT检查和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
7.格林-巴利综合征
多在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病人有免疫接种史。多以四肢对称性无力为首发症状,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波及躯干,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出现呼吸麻痹,瘫痪为弛缓型。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远端的肌肉萎缩,可伴有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和手套状、袜套状感觉减退。病变部位较广泛,脑神经损害在成人以双侧面瘫为多见,在儿童以延髓麻痹较多见。也可有眼球运动、舌下及三叉神经的麻痹。可有汗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自主神经受损症状。症状进展迅速,约半数病例在一周内达到高峰。最长者可达8周,一般在症状稳定l~4周后开始恢复。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预后一般较好。
8.小舞蹈病
该病除少数因精神刺激而急骤起病外,大多起病缓慢。发病年龄大多在5~15岁之间。精神刺激和妊娠均可为诱因。临床上以不规则、不重复、变幻不定、突发骤止的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为特征。面部、上肢、躯干均可出现,但下肢动作较少。面部和躯干的不自主动作都是双侧性的。不自主动作均在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随意运动呈现共济失调,常伴有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有幻视,甚至谵妄和躁狂。该病与脑瘫的舞蹈徐动症型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该病常在病前、病中或病后出现各种风湿热表现。可资鉴别。
脑瘫治疗
无特效治疗方法,除癫痫发作时用药物控制以外,其余症状多为对
脑性瘫痪的拔罐疗法??人体穴位图
症处理。
1、宜采用综合性治疗,针灸、理疗(经络导平)、三分钟松筋疗法、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等
2、矫形手术目的是减少痉挛、改善肌力平衡、矫正畸形、稳定关节。手术方法可分4类:①后根神经切断术;②神经切断术:支配痉挛肌肉的神经分支切断术;③肌腱手术;④骨关节手术。
3、神经外科手术重在缓解痉挛。
4、脑性瘫痪的拔罐疗法:取肩井、曲池、肾俞、环跳、承山,两侧交替,隔日一次,每次拔3~5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天。
5、脑性瘫痪的辨病论治
点穴疗法与推拿治疗
中医传统手法治疗筋伤疾病有悠久的历史。我们运用点穴推拿手法治
脑瘫患儿的治疗??推拿按摩
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血运,松解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挛缩,纠正软组织挛缩引起的肢体畸形,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对促进脑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畸形的出现和加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点穴疗法是在病人身体特定部位上施行点、按、叩、掐、拍的一种方法,操作上可分为整体点穴和区域治疗,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五次,40次为一疗程。
点穴疗法的操作规范:
(一)整体点穴:包括头颈部点穴、躯干部点穴和四肢点穴,共治疗10分钟。
1、头颈部点穴:点按、叩击百会、印堂、四白、阳白、丝竹空、睛明、迎香、廉泉、承浆、天柱、脑府、风府、风池、率谷、垂根(武功穴,位于耳垂根部)、完骨、大椎等穴,沿督脉、太阳、阳明、三焦经走向点叩头颈部经脉,同时叩击头部运动区、感觉区,有醒脑、解痉、活血、止涎作用。
2、躯干部点穴:点压肩井、膈俞、腰眼、关元俞等穴位,沿督脉、膀胱经走向点叩经脉,点压华佗夹脊穴,点拨骶棘肌,有活血通络作用,对加强腰背肌肉力量、改善坐姿、调节平衡有积极意义。
3、四肢点穴:分别在四肢沿三阴经、三阳经循经点穴,重点点叩经过痉挛肌群的经络和穴位。同时结合掐法刺激指关节(武功穴)、指甲根(武功穴)、十二井等穴位,有活血通络、解痉熄风作用。
(二)区域点穴:包括局部点穴和矫形手法,共治疗10~20分钟。主要是针对肌肉痉挛引起的关节挛缩(畸形)的治疗。
1、局部点穴主要点叩、按压受累肌肉、关节部的穴位,注重肌肉起止点、肌腹、肌腹与肌腱移行处、肌间隔以及周围神经的走向和分布区域,刺激力度可稍重,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为度。
2、矫形手法是指在点穴治疗的同时,间断结合扳法、拨法、推法等手法。扳法是反向用力牵拉挛缩的关节,缓慢牵拉痉挛肌肉(肌群),注意动作要和缓,以令肌肉不致反射性痉挛为妥。拨法是在肌肉放松状态下和扳法牵紧时,用手指弹拨肌肉的起止点、肌腹以及肌腹与肌腱移行处的方法。推法则是顺肌肉、经络走向推捋的一种方法。矫形手法操作的要点示范(以右侧为例):
(1)肩关节内收挛缩畸形。被动外展肩关节,同时点揉、弹拨胸大肌、背阔肌,点击三角肌等。
(2)肩关节后伸挛缩畸形。被动前屈、外旋肩关节,同时点揉、弹拨背阔肌、大圆肌等。
(3)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被动伸直肘关节,弹拨肱二头肌、肱肌,点击肱三头肌。
(4)前臂旋前畸形。医生左手托拿患孩右肘部,拇指点扣曲池,右手拿住尺桡骨远端,拇指置于桡骨背侧,两手相对用力,令患孩右前臂被动旋后。同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扣,弹拨旋前圆肌,右手则适当弹拨旋前方肌。
(5)腕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被动伸腕,用扳法矫正。
(6)拇指内收、屈曲挛缩畸形。医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则抓住其拇指,令其拇指被动伸直、外展、背伸,并做患腕背伸和前臂旋后活动。
(7)手指屈曲挛缩畸形。医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则抓住其左掌部,令手指被动伸直、过伸。
(8)髋关节内收挛缩畸形。做蛙式试验动作,屈髋90º,令双膝被动分开,并弹拨股内收肌群。
(9)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仰卧位按压膝前,俯卧位则按压骶髂部,令髋关节后伸,并点拨髂腰肌下部。
(10)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仰卧位按压膝前,俯卧位则压按骶髂部及足踝部,令膝关节伸直。
(11)马蹄足畸形。用整足法:患者仰卧,医生立其右侧,先做踝关节被动背伸牵拉,弹拨、推捋小腿三头肌,然后令右足放平,医生右掌托前足部,左手掌根置足弓高处下压,右手同时向远端牵抬,可闻响声。
(12)踝关节内翻挛缩畸形。用扳法令踝关节被动背伸、外翻,弹拨胫后肌。
(三)放松手法:充分放松,轻手法刺激肌肉,包括推捋、捻搓、拍揉等法2分钟。
(四)特殊症状的治疗:流口水、言语不利者,点压、揉按承浆、廉泉、迎香穴各4次,拇食指相对,按摩喉结、舌骨及舌骨上方的小肌肉各15次。流口水者加点垂根穴,言语不利者加点哑门穴。
(五)平衡肌力:除针对痉挛肌肉直接治疗外,还要注意其相应拮抗肌群的刺激治疗。
(六)功能锻炼:针对患儿功能障碍情况,制定相关的锻炼方法,并让家长掌握、配合练习。主要是练习伸手上举、拿东西、用手持物、吃饭、穿衣、挤纽扣,以及下肢伸直位足跟落地站立、行走等功能。
(七)外固定的运用:对严重的肌肉痉挛导致的关节挛缩畸形者,如严重的马蹄足畸形、膝关节屈曲挛缩等可结合采用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协助矫正。
(八)关键技术环节
1、选穴:
(1)根据被累及的肢体,采用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的原则选取穴位;
(2)结合头部相应的运动区、感觉区点穴;
(3)根据四肢神经干走向选取穴位;
(4)根据肌肉走向选取穴位;
(5)关节周围、肌肉起止点附近、肌腹与肌腱移行处附近的穴位比较敏感,可作为重点穴位。
2、操作:
(1)对挛缩的肌肉(肌群),点穴刺激力度可稍重(即泻法),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为度。同时点击其拮抗肌群,力度轻重结合,以轻为主,以重为辅(即补法)。
(2)对痉挛型脑瘫做局部点穴时,间断结合扳法、拨法、推法等矫形手法。
脑瘫预防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2)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
(3)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
(4)避免与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
2、胎儿出生时,即分娩过程中。因分娩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预防早产、难产。医护人员应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的各项处理。
3、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4、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
(2)近亲结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
(4)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它遗传病史。如果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应尽早终止妊娠。
脑瘫的心理护理
(1)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定专人进行护理,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护理人员可采用交谈、问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问卷,对患儿及其亲属进行心理测试,以了解患儿及其亲属的心理、行为问题所在,根据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多与患儿交流沟通,鼓励患儿多与他人交往,不要理会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误解及歧视,消除恐惧心理,锻炼社交能力,教育患儿通过锻炼照样可以自食其力,长大后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4)指导家长帮助患儿克服依赖心理,不要什么事都替患儿去做,能自己做的尽量让患儿自己去做,培养其独立意识,使其生活能够自理,减轻家长负担。
(5)与患儿交流要耐心、细心、语调轻柔、语速放慢、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及耐心、充分地倾听,尽量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
(6)多安慰和鼓励患儿,少批评,患儿有了某些进步,护士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7)协助家长正确地教育和引导患儿,尽量克服心理障碍,使患儿的身心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8)指导家长多与患儿交流、沟通,告诉家长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光靠训练人员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帮助在脑瘫患儿的康复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认知功能差的患儿一定要指导家长配合训练人员在业余时间对患儿进行教育和训练,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瘫的特色疗法
特色疗法简介
脑瘫的特色治疗多为微创组合式矫形手术,是由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纤维外科领域经验丰富的权威课题组共同攻关而提出的先进技术。它是一种采用运筹学原理,一次性完成的多肢体、多部位的矫治手术,多分为以下几种:
1、开创法:一次性完成多肢体、多部位的手术,使患肢的多个畸形部位得到矫正。术后肢体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灵活性大大增强。
2、康复疗法:术后整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术后一周即可见明显效果。节省了以往多次手术的治疗过程,大大减轻了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3、非手术环卫疗法:非手术部位也可得到矫正。肢体畸形消失后,其他部位的痉挛肌肉如眼肌、舌肌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所以斜视和语言障碍也随之会得到改善或消失。
4、交错纠正法:纠正相反神经支配造成的紊乱,建立正确支配途径,改善神经支配功能,使神经、肌肉、关节活动协调。
翻身锻炼
小儿脑瘫尤其是重症患儿因为没有较好的头部控制功能,加上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想翻身时躯干没有旋转,故需对脑瘫患儿进行翻身训练。
(1)针对小儿脑瘫不能翻身的障碍原因,首先要进行头部控制能力训练和对称性姿势保持训练,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如前所述,对称性姿势保持是要使头保持中立位,双上肢自由姿势具体可以参见正确的抱姿、卧姿。这两种训练是翻身的基础。
(2)翻身训练有很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几种:
①逗引翻身法:先让患儿侧卧,叫他自己翻成仰卧,然后再叫他向侧面翻身。以后用发声玩具逗引,使其追逐再仰卧。同样的方法再向对侧逗引,在完成时给予夸奖,如图4.59。
②上肢帮助翻身法:让患儿俯卧,先使患儿脸转向要翻身的方向,使其后头侧手臂向头上抬举,屈曲下肢,同时拉推骨盆,使其向仰卧方向翻动,或用玩具引逗患儿从俯卧位向仰卧位来翻。注意尽量让患儿自己来做,必要时给予扶持。注意两侧要平均翻动。
③下肢帮助翻身法:让患儿仰卧,屈曲单侧的髋和膝带动骨盆,充分倾斜股骨来使身体扭转翻动,并慢慢减少协助使患儿自己完成动作。患儿仰卧位,持两膝,屈曲一侧的腿扭转向侧方,回转骨盆成为半侧位。反过来再回复到仰卧位后,再屈曲对侧腿,带动骨盆向对侧翻转如图4.60、图
④手足动作分离翻身法:让患儿仰卧,然后慢慢地拉起,使头随之抬起,但切不可突然拉拽。也可以用声音或玩具引逗,使其向左前方或右前方慢慢倾斜,以达到身体整体的转动。其次,再训练手脚分离动作,即仰卧位固定肩部来扭转腰下部,或固定下肢来扭转肩部,一直训练到患儿能控制躯干为止。
⑤浴巾帮助翻身法:在平台铺上大浴巾,让患儿挺直仰卧,然后提动浴巾的一端,向侧方向滚动,使其成为俯卧位。也可以使患儿扭转上半身,伸手去抓玩具,一点点逐渐扭转腰部,达到完全翻身。再用玩具逗引向另一侧,连续做翻身动作。
儿童脑瘫治疗误区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小儿患脑瘫有先兆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
脑瘫患儿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如果超过五岁,治疗效果就不太好了。有几种通俗易学且又有可靠效果的方法可以用来观察并判断孩子有无小儿脑瘫的征兆:
1、睡眠时间过长或不睡觉。
2、哭时没有声音或哭声低沉、发直。
3、吞咽不好。
4、运动时手脚不协调,偏侧运动较多。
5、撒尿时把不开双腿。
6、三个月还不能抬头,六个月还不能翻身,八个月还不会坐。
7、眼神与父母没有交流,并且经常惊厥。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现象一定要注意了,尽快到正规医院或专科去检查,确诊后就要及时治疗。
小儿脑瘫肌张力测定方法
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后肌肉不协调收缩所引起,因此,一般不宜作肌力测定。而采用肌张力的测定。通过肌张力测定可以了解肌肉不协调收缩的失控程度。
测定方法如下:
(1) 抱
通过抱起婴儿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儿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低下的患儿,抱起时会感到困难,有下沉的感觉,患儿易从测试者手中滑下。而痉挛的婴儿,抱起时会有强直感和抵抗感。
(2)姿势观察
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并不断地对抗重力进行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而肌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肌张力亢进的痉挛患儿,若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肌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强烈,姿势异常越严重。
(3) 触摸
测试者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患儿上肢及下肢的肌肉(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下肢的腓肠肌、股四头肌),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患儿肌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若肌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若肌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4)被动运动
测试者对肢体作被动屈伸运动,若肌张力低下,则会感到沉重,无抵抗力,肢体无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张力高,测试者则会感到明显的抵抗,而且这种抵抗力往往在运动开始时大于运动结束时。肌张力正常的肢体在作被动运动时,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协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测试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张力的肢体那样沉重,也不像高肌胀力肢体那样有很大的抵抗力。
婴儿智力发育判定标准
评定标准
婴儿智力发育判断表作为筛查标准,
婴儿智力发育判断表
可以及时发现神经发育的超长或迟缓儿童。对孩子将来的智力开发有极大的帮助。
动作提前一个月出现有可能是超长儿童;
动作落后三个月以内为迟缓儿童;
动作落后三个月以上为异常儿童;
下表中列出了一些孩子的危险表现和小动作及该表现对应出现的时间,横向是婴儿的出生时间,纵向为孩子的一些危险表现,
脑瘫患儿(3张)
建议您通过孩子的月份数进行对照查找。
红色为危险表现
黄色是值得注意的表现
蓝色为正常表现
需要注意的其他情况??专家提示: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危险表现或值得注意的表现, 则表明您的孩子有患儿童脑瘫的可能,请按照“简单的姿势反射检查”页面提供的反射检查进行简单的诊断,或去附近正规的大医院进行检查
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分级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很精确的描述程度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障碍程度分为4级。
一级:活动不灵活,
孩子的危险表现及该表现对应出现的时间
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指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属重型运动障碍。
还可以按活动度及登楼梯的情况将运动障碍分成4级:
一级:无运动障碍,能自如活动及登梯。
二级:轻度运动障碍,活动受一定限制,登梯时有些困难。
三级:中度运动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或需用助行器。
四级:重度运动障碍,使用助行器也不能独立行走。
还可以按活动度将运动障碍分为三级:
一、 轻度:能独立行走,但登梯时可能需要助器。
二、 中度:活动受限,需要助器。
三、重度:不能活动,需要轮椅并且需要他人推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