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尚建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科室:
内分泌科
- 内科疑难杂症——五更泄泻治验一...
- 肾病患者的饮食须知
- 刘尚建副主任医师做客中央人民广...
- 慢性肾炎伴腰痛一例??治愈
- 慢性肾炎并下阴瘙痒反复发作案
- 关节的养生与保健
- 刘尚建副主任医师做客中央人民广...
- 刘尚建副主任医师做客中央人民广...
- 多汗口干失眠案
- 周三上午增加电话预约特需门诊
- 气血调养女人一生的功课
- 如何让自己的情绪更好控制
- 刘尚建副主任医师做客中央人民广...
- 内科疑难杂症--失眠,脚凉,潮...
- IgA肾病,尿蛋白服中药后半月...
- 肾病患者的饮食须知
- 潜血几个+代表什么?
- 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方法
- 肾病患者中药应该怎么熬?
- 冬季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养生--刘...
- 痹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刘尚...
- 汗证和秋燥的预防和治疗--刘尚...
- 关节痛案一则
- 腰痛伴脱发案
- 治疗手指关节,脚趾对称性疼痛案
- 秋燥和汗证疾病预防--刘尚建作...
- 多汗病人服用中药半月减肥5kg...
- 老年养生何为好--秋季篇--刘...
- 科学新生活采访刘尚建副主任医师...
- 中药降糖见奇功----
- 类风湿关节炎治验一则
- 夏季茶饮治乏力--病例一则
- 治验一则------治疗类风湿...
- 小暑大暑该如何养生?刘尚建副主...
- 刘尚建大夫开通微博了,快点加入...
- 为方便广大患者,增加周三夜间门...
- 冬病夏治和夏季的疾病预防--刘...
- 科学新生活采访刘尚建副主任医师...
- 刘尚建副主任医师接受健康时报的...
- 刘尚建医师当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慢性肾小球肾炎三年,服中药半月...
-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 慢性肾炎伴腰痛一例??治愈
- 内科疑难杂症--双胁疼痛,尿频...
- 亚临床甲亢----纯中药四个月...
- 糖尿病病人该如何健康的旅游?刘...
- 近期《健康时报》将刊出关于刘尚...
- 肾穿刺的相关问题。刘尚建副主任...
-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刘尚...
- 近期播出,刘尚建副主任医师做客...
- 近期有关于肾穿和终末期肾衰的节...
- 糖尿病饮食的采访---刘尚建副...
- 老年养生,何为好?春季篇 刘尚...
- 老年养生,何为好?春季篇 明...
- 标本兼治的典范-----慢性肾...
- 中医志在何方?
- 冬日宜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刘尚...
- 老年养生,何为好?冬季篇---...
- 中西医治疗老年干燥症、干燥综合...
- 内科疑难杂症--女性泌尿生殖系...
-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验一则
- 内科疑难杂症----双手关节疼...
- 内科疑难杂症??五更泄泻治验一...
- 慢性肾炎治验一则!
- 甲亢治验一则!甲状腺功能亢进服...
- 产后身痛治验一例
- 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症疗效显著
- 地坛义诊
- “中年女性保健与养生”讲座--...
- 慢性肾衰的中医外治方法(1)
- 消渴病的中医食疗与药膳处方
- 中药代茶饮治疗肾脏病的小验方
- 关于现代中医临床组方用药思想的...
- 论临床中药运用的多元性 发表于...
- 糖肾消徵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不全代...
- 肾炎防衰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
- 风湿免疫病 驱寒祛痛来缓解 ...
- 中医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
- 内科疑难杂症-----足跟痛治验一则
- 作者:刘尚建|发布时间:2012-01-18|浏览量:542次
刘* 女 40岁 门诊号39222
一诊2011年11月21日
查:足跟痛半年,腰痛三月,舌暗苔黄,脉弦细。北京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刘尚建
治:温经通阳,养血排瘀,和解少阳,散寒止痛。
方:吴茱萸3g桂枝10g当归15g川芎18g
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3g
枳实10g柴胡12g黄芩15g干姜10g
藁本2g细辛3g羌活15g 7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二诊2011年11月28日
查:足跟痛、腰痛减轻,但小腹下坠感,舌暗苔黄,脉弦细。
方:上方+乌药6g草决明15g小茴香10g 7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三诊2011年12月5日
查:足跟痛、腰痛消失,无小腹下坠感,但月经量少,有痛经,舌暗红苔黄,脉细数而涩。
方:上方?干姜+郁金15g 7剂日一剂水煎口服
另加一调经方:
治:行气止痛,活血消?。
方:生蒲黄15g五灵脂15g乌药6g小茴香10g
红花15g桃仁15g川芎15g赤芍15g
生地15g当归15g三棱10g莪术10g
何首乌15g川牛膝30g鸡血藤30g桂枝10g 5剂日一剂水煎口服,用于本次月经期。
其后随访,其症状未再发作。
【按语】足跟痛、腰痛并非都因肾虚,临床当审证求因。该病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风寒凝滞,寒热不和,气血痹阻,血脉虚涩,脉络引急,不通则痛。清-刘一仁《医学心传录-痹证寒湿与风乘》“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成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清-林琴《类证治裁-痹证》亦明确指出“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治法宜宣通,主张以简驭繁,推崇叶天士“非通不能入脉,非涩无以填精。”同时,用药引经止痛亦有层次性。
患者一诊以痛为主诉,根据诊脉乃寒象为主 ,结合舌象治以温通止痛为主。方中前9味仿《金匮》温经汤之意;柴胡、黄芩2味有小柴胡汤外透内清,和解少阳之意;最后3味为引经止痛之良药,散全身的表与里、阳经与阴经之寒而蠲痹止痛,正合病机。二诊疼痛缓解,可以继守前方,又有小腹下坠感,据舌脉,取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之意,草决明归肝经,性微寒,以制约乌药、小茴香之温燥,且能舒利行气。三诊据主诉和舌脉,患者热象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故去掉干姜,因其守中的燥热之性易致上火,换为郁金,其性寒,为解郁之最,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