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点评??婚外情的发生
- 女儿早恋,离家出走去打工了
- 孩子情绪异常,得了什么病?
- 早恋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的心...
- 精神分裂症反复发作,不能积极就...
- 保持心理健康的捷径
- 睡眠不好头疼呕吐怎么办?
- 花季雨季的萌动??“一封‘情书...
- 早恋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的心...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 早恋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的心...
- 早恋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的心...
- 什么叫神经症?
- 什么是精神分析?
- 应该正确看待心理障碍和心理障碍...
- 什么是心理障碍?
- 管理不良情绪,促进心身健康
- 花季雨季的萌动??“一封‘情书...
- 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共同呵护...
- 股市有风险,炒股须注意心理保健
- 开给父母的心理处方:如何教育孩...
- 心理点评??婚外情的发生
- 我经常会短期性失眠怎么办啊
- 儿童多动症
- 关于电话咨询的说明
- 丧失,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
-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善有善...
- 致我所有的来访者
- 为什么我不轻易下诊断
- 有一种感觉叫抑郁
- 灾难之后,我们怎么认识并度过心理危机
- 作者:李雅文|发布时间:2009-10-29|浏览量:1664次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波及云南、贵州、山西、湖北、山东、上海多个省市,有近万人死亡,数万人杳无音信,无数房屋垮塌。这次事件是继安徽阜阳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山东境内火车撞车事件之后,我国发生的又一件突发的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除了影响公共安全之外,我们必须看到它给人们心理带来的严重创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SARS、海啸、洪水、矿难等突发公共事件屡有发生,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渐渐发现现场救援的队伍中增加了心理学工作者或精神科医生。这说明大家渐渐地意识到了心理因素在此类事件中不可忽略的影响。 那么这类事件有什么特点,当事人的心理在这类事件中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又如何在这类事件中保持心理健康呢?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咨询科李雅文
像这样突如其来、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如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战争等,心理学上统称为应激事件,也称为创伤事件,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灾难。每个人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时,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当刺激过强或个体不能有效应对时,就会发展出心理异常反应甚至心理障碍,我们把这种原因导致的心理障碍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
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
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
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下,有些人会采取自杀的行为以解除难以接受的痛苦。可能还会伴有躯体不适,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消化道不适、头晕、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
对于受灾人群而言,在灾难发生以后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快地调整到正常几乎是不可能的。人非草木,面对着尸横遍野,面对着已经倒塌了而曾经温馨的家,面对着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生死离别,我们最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什么?不是节哀顺变,不是无动于衷,而应该是上述急性应激反应中所描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只能说明我们的情感反应是正常的,而不能说明我们脆弱、不坚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在这种灾难面前无动于衷。
那么是不是这种反应是正常的,我们就可以不管不问任由其发展?
当然不是。由于这种状态不仅在短时间内会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资料报道,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亲身经历或目睹过创伤事件,在这个人群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有7%-12%。其中女性的患病率为10.4%,男性的患病率为5.0%。
创伤后应激障碍比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要晚,而障碍的持续时间比急性应激反应要长得多,往往要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数年。表现为难以控制地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各种场景以及当时的情绪;回避或不愿意提及创伤性事件,不愿意提及更不愿意看到事件发生的场所,甚至不愿意去跟事发场所类似的地方,情感麻木,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健康是不利的,悲伤、内疚等负性的情感长时间没有一个合适的发泄渠道,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
既然如此,处于危机中的人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接受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人,我现在处在一个危机状态中,所有我体验到的感受都是正常的,我恐慌、悲痛、我控制不住的想哭、我难以掩饰我的害怕,虽然这些感觉很不好,很不正常,但是在目前我所处的阶段,它们都是正常的,这说明我有血有肉,我是一个正常人,我有丰富的情感,我需要给自己时间来度过这段危机。
其次,要主动寻求或愿意接受来自亲人、朋友的帮助。及时地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宣泄的过程,通过言语的表达,负性的情绪得以宣泄,人们才回渐渐地恢复理性。
第三,要主动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灾难发生以后,国家的相关部门会组织心理救援队伍亲临现场,对受灾人群进行危机干预。接受这些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受害者宣泄不良情绪,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大大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包括受伤人员、伤者家属、经历灾难并未受伤的人员、实施救援的人员,即使是危机干预人员本身,只要在危机状态下出现了明显的负性情绪或伴随的躯体不适,都是需要心理救助的对象。
第四,地震导致了亲人的丧失、财产上的损失,受害者可能要面对只有一条腿的生活,面对没有亲人的生活,面对重建家园的艰辛,这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无助感、无望感,感到没有未来,难以找到生活的意义,没有力量计划未来,这些感觉是很真实的,也是必需花很长时间来修复的心灵深处的创伤,可是一定要记住真正的爱人和亲人不会死去,他们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亲人不在了,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如果感到自己迟迟走不出丧失亲人的阴影,要及时地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第五,对于没有经历地震的人员来说,除非必要,尽量不要或少去网上搜索和浏览相关的图片视频。我记得5.12地震以后,网上贴了一些与现场相关一张图片,我很清晰地记得有一张图片,图片中排列着用塑料布包裹的地震中受害的死者尸体,隐约可见死者身上暗红色的血迹。通过浏览图片接受这种刺激是没有必要的,会增加一些无谓的心理污染,因此而可能带来的伤害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在此也强烈呼吁媒体应该有选择性的上传有关图片和视频,以避免对无关人员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
第六,要明白地震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预测的,可是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以及在地震如何逃生的知识,会降低在地震时出现恐慌情绪的程度,增强心理稳定性,增加在地震中生存下来的机会。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