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血性脑梗死
- 什么是席汉氏综合症
- 糖皮质激素
- 硬脑膜动静脉瘘
-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中风
- 溶栓治疗的建议
- 中风常见的五个警告信号
-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 呼吸机的使用
- 脑血管造影操作易犯的错误
- 青年卒中的病因及机制
- Wernicke 脑病
- 脑耗盐综合症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
-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及治疗
- 症状性狭窄的分型
- 硬膜下积液
- 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
- 空蝶鞍
- 脑卒中后的营养支持治疗
- 降糖六要点
- DWI与ADC
- D2聚体
- 痴呆常见的原因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处理-摘
- 找孩子
-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 盗血综合症
-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癫痫的发病机制
- 易损斑块与血栓形成
- 什么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CADASIL 是什么病
- 出血性脑梗死
- 蛛网膜囊肿
- 什么是平衡三联
- 洼田饮水试验
- 不同降压药物的应用
- 什么是席汉氏综合症
- 什么是谵妄
- 甘露醇如何应用
- 糖尿病人可以吃那些水果
- 美尼尔氏病与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区...
- 美尼尔氏病
- 肝素的药理作用
- 什么是血管周围间隙
-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 手麻的原因
- 尿崩症
- 头孢菌素的分类
- 出血性脑卒中
- MMSE(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
- 支架置入后再狭窄
- 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
- 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 中枢性高热
- 微创内膜剥脱术
- TIA最新定义
-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 什么是 HRMRI
- 脑血管造影
- NIHSS评分
- 脑卒中的最新分型-CISS分型
- 血气分析
- 风湿与类风湿的区别
- 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
- 运动单位
- 怎样读肌电图
- 腓骨肌萎缩症
- 海绵窦的解剖
-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病情凶险
- 呼吸中枢在哪儿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耳石症
- 脂肪肝是怎么回事
- 中风后的恢复
- 脑白质疏松症
- bingswanger脑病
- 痛性眼肌麻痹
- 垂体的功能
- 昏迷常见的原因
- 植物神经
- 病例
- 脑出血在MRI的演变过程
- CT窗宽和窗位
- T1加权与T2加权是怎么回事
- 人的第三只眼???松果体
- 作者:韩述军|发布时间:2009-05-22|浏览量:559次
松果体
松果体(pineal body)为长5~8mm,宽为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小体,重120~200mg,位于第三脑室顶,故又称为脑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表面被以由软脑膜延续而来的结缔组织被膜,被膜随血管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为许多不规则小叶,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pinealocyte)、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等组成。松果体细胞是松果体内的主要细胞。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含有少量脂滴。在镀银染色标本中,松果体细胞形状不规则,有长短不一的突起,突起末端膨大,常止于血管周围。电镜下,细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小圆形分泌颗粒,颗粒内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质内还有较丰富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脂滴。细胞膜常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在松果体细胞近突触部可见有突触带(synaptic ribbon),突触带由中等电子密度高的小棒状结构及其周围的小泡组成,其功能不清。神经胶质细胞较少,位于松果体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胞体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小,染色深。细胞有突起,末端附着在松果体细胞或伸到血管周围间隙。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微丝等。 在松果体细胞之间还可见到一些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颗粒,称为脑沙(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脑沙一般出现在青春期后,其量随年龄而增加。脑沙的功能意义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脑沙的数量可能反映其过去分泌激素的活动情况。松果体的神经主要来自预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神经末梢主要止于血管周围间隙,少量止于松果体细胞之间,有的与细胞形成突触。松果体的功能尚不十分了解。一般认为,人的松果体能合成、分泌多种生物胶和肽类物质,主要是调节神经的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功能,而这种调节具有很强的生物节律性,并与光线的强度有关。松果体细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羟色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昼分泌5-羟色胺,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释放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对生殖起抑制作用。另外,近年来发现,松果体细胞还分泌8-精催产素、5-甲氧色醇、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和抗促性腺因子等,其意义尚待探讨。 潍坊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韩述军
松果体
松果体是一颜色淡红的椭圆形小体。位于人体丘脑的上后方。以柄附于第三脑室顶的后方。儿童时较发达,一般7岁后逐渐萎缩。成年后不断有钙盐沉着。松果体的功能与机体代谢有一定的关系,有抑制性成熟、延长童年状态的作用。如遭破坏,可出现性早熟或生殖器官过早发育的现象。这是一般书本中对松果体的介绍,但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它是人体中一个退化的多余器官。事实上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松果体还具有其他的多种功能。
首先,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睛。说人体有第三只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议。其实,生物学家早就发现,早已绝灭的古代动物头骨上有一个洞。起初生物学家对此迷惑不解,后来证实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蛙鱼龟蛇,甚至人类的祖选,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只不过随着生物的进化,这第三只眼睛逐渐从颅骨外移到了脑内,成了“隐秘的”第三只眼。尽管松果体移入了黑洞洞的颅腔内。“深居简出”、“与世隔绝”,不能直接观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由于它曾经执行过人类第三只眼晴的功能,凭着它原来的一手“绝活”,仍然能感受光的信号并作出反应。例如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睡眠减少。反之,遇到细雨连绵的阴霾天气则会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思睡眠。这一现象正是松果体在“作崇”。
因为松果体细胞内含有丰富的5一羟色胺,它在特殊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褪黑激素,这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研究发现,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制约。当强光照射时,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而人体内褪黑激素多时会心情压抑,反之,人体内的褪黑激素少时则“人逢喜事精神爽”。由此看来,人的情绪受光的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松果体是人体的“生物钟”的调控中心。由于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调节,因此,昼夜周期中光照与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会引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相应地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实验证实,褪黑激素在血浆中的浓度白昼降低,夜晚升高。松果体通过褪黑激素的这种昼夜分泌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放“时间信号”,转而引发若干与时间或年龄有关的“生物钟”现象。如人类的睡眠与觉醒、月经周期中的排卵以及青春期的到来。新近发现,人体的智力“生物钟”以33为周期进行运转,情绪“生物钟”为28天,体力“生物钟”为23天。这三大生物钟的调拨也是由松果体来执行的。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褪黑激素能够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如睡眠与觉醒、情绪、智力等。很显然,松果体在神经信号与激素信号之间扮演着“中介人”的角色。因此,松果体在人体内执行着一个神经??激转换器的功能。这也是松果体的第三个功能。
然而,我们相信,松果体的功能远不致此,我们对松果体的认识还很肤浅。由于它深埋在颅腔内,使我们对它的研究增添了客观上的困难。但不管怎样,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庐山真面目”终究会显现在人们面前。
松果体(pineal body)为长5~8mm,宽为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小体,重120~200mg,位于第三脑室顶,故又称为脑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表面被以由软脑膜延续而来的结缔组织被膜,被膜随血管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为许多不规则小叶,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pinealocyte)、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等组成。松果体细胞是松果体内的主要细胞。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含有少量脂滴。在镀银染色标本中,松果体细胞形状不规则,有长短不一的突起,突起末端膨大,常止于血管周围。电镜下,细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小圆形分泌颗粒,颗粒内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质内还有较丰富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脂滴。细胞膜常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在松果体细胞近突触部可见有突触带(synaptic ribbon),突触带由中等电子密度高的小棒状结构及其周围的小泡组成,其功能不清。神经胶质细胞较少,位于松果体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胞体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小,染色深。细胞有突起,末端附着在松果体细胞或伸到血管周围间隙。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微丝等。 在松果体细胞之间还可见到一些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颗粒,称为脑沙(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脑沙一般出现在青春期后,其量随年龄而增加。脑沙的功能意义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脑沙的数量可能反映其过去分泌激素的活动情况。松果体的神经主要来自预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神经末梢主要止于血管周围间隙,少量止于松果体细胞之间,有的与细胞形成突触。松果体的功能尚不十分了解。一般认为,人的松果体能合成、分泌多种生物胶和肽类物质,主要是调节神经的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功能,而这种调节具有很强的生物节律性,并与光线的强度有关。松果体细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羟色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昼分泌5-羟色胺,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释放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对生殖起抑制作用。另外,近年来发现,松果体细胞还分泌8-精催产素、5-甲氧色醇、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和抗促性腺因子等,其意义尚待探讨。 潍坊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韩述军
松果体
松果体是一颜色淡红的椭圆形小体。位于人体丘脑的上后方。以柄附于第三脑室顶的后方。儿童时较发达,一般7岁后逐渐萎缩。成年后不断有钙盐沉着。松果体的功能与机体代谢有一定的关系,有抑制性成熟、延长童年状态的作用。如遭破坏,可出现性早熟或生殖器官过早发育的现象。这是一般书本中对松果体的介绍,但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它是人体中一个退化的多余器官。事实上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松果体还具有其他的多种功能。
首先,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睛。说人体有第三只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议。其实,生物学家早就发现,早已绝灭的古代动物头骨上有一个洞。起初生物学家对此迷惑不解,后来证实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蛙鱼龟蛇,甚至人类的祖选,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只不过随着生物的进化,这第三只眼睛逐渐从颅骨外移到了脑内,成了“隐秘的”第三只眼。尽管松果体移入了黑洞洞的颅腔内。“深居简出”、“与世隔绝”,不能直接观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由于它曾经执行过人类第三只眼晴的功能,凭着它原来的一手“绝活”,仍然能感受光的信号并作出反应。例如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睡眠减少。反之,遇到细雨连绵的阴霾天气则会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思睡眠。这一现象正是松果体在“作崇”。
因为松果体细胞内含有丰富的5一羟色胺,它在特殊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褪黑激素,这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研究发现,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制约。当强光照射时,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而人体内褪黑激素多时会心情压抑,反之,人体内的褪黑激素少时则“人逢喜事精神爽”。由此看来,人的情绪受光的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松果体是人体的“生物钟”的调控中心。由于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调节,因此,昼夜周期中光照与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会引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相应地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实验证实,褪黑激素在血浆中的浓度白昼降低,夜晚升高。松果体通过褪黑激素的这种昼夜分泌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放“时间信号”,转而引发若干与时间或年龄有关的“生物钟”现象。如人类的睡眠与觉醒、月经周期中的排卵以及青春期的到来。新近发现,人体的智力“生物钟”以33为周期进行运转,情绪“生物钟”为28天,体力“生物钟”为23天。这三大生物钟的调拨也是由松果体来执行的。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褪黑激素能够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如睡眠与觉醒、情绪、智力等。很显然,松果体在神经信号与激素信号之间扮演着“中介人”的角色。因此,松果体在人体内执行着一个神经??激转换器的功能。这也是松果体的第三个功能。
然而,我们相信,松果体的功能远不致此,我们对松果体的认识还很肤浅。由于它深埋在颅腔内,使我们对它的研究增添了客观上的困难。但不管怎样,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庐山真面目”终究会显现在人们面前。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