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血性脑梗死
- 什么是席汉氏综合症
- 糖皮质激素
- 硬脑膜动静脉瘘
-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中风
- 溶栓治疗的建议
- 中风常见的五个警告信号
-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 呼吸机的使用
- 脑血管造影操作易犯的错误
- 青年卒中的病因及机制
- Wernicke 脑病
- 脑耗盐综合症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
-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及治疗
- 症状性狭窄的分型
- 硬膜下积液
- 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
- 空蝶鞍
- 脑卒中后的营养支持治疗
- 降糖六要点
- DWI与ADC
- D2聚体
- 痴呆常见的原因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处理-摘
- 找孩子
-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 盗血综合症
-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癫痫的发病机制
- 易损斑块与血栓形成
- 什么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CADASIL 是什么病
- 出血性脑梗死
- 蛛网膜囊肿
- 什么是平衡三联
- 洼田饮水试验
- 不同降压药物的应用
- 什么是席汉氏综合症
- 什么是谵妄
- 甘露醇如何应用
- 糖尿病人可以吃那些水果
- 美尼尔氏病与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区...
- 美尼尔氏病
- 肝素的药理作用
- 什么是血管周围间隙
-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 手麻的原因
- 尿崩症
- 头孢菌素的分类
- 出血性脑卒中
- MMSE(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
- 支架置入后再狭窄
- 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
- 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 中枢性高热
- 微创内膜剥脱术
- TIA最新定义
-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 什么是 HRMRI
- 脑血管造影
- NIHSS评分
- 脑卒中的最新分型-CISS分型
- 血气分析
- 风湿与类风湿的区别
- 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
- 运动单位
- 怎样读肌电图
- 腓骨肌萎缩症
- 海绵窦的解剖
-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病情凶险
- 呼吸中枢在哪儿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耳石症
- 脂肪肝是怎么回事
- 脑白质疏松症
- bingswanger脑病
- 痛性眼肌麻痹
- 垂体的功能
- 昏迷常见的原因
- 植物神经
- 病例
- 人的第三只眼???松果体
- 脑出血在MRI的演变过程
- CT窗宽和窗位
- T1加权与T2加权是怎么回事
- 中风后的恢复
- 作者:韩述军|发布时间:2009-07-03|浏览量:910次
西方医学认为:“经中风恢复期(6个月)治疗,症状、体征不见恢复,即转入后遗症期,后遗症的特征是病情稳定,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医疗方法主要为功能锻炼和必要的护理。”为什么有中风后遗症诊断呢?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西方没有确切有效治疗药物,功能锻炼效果不显著,所以解释为这些症状消退缓慢,甚至终生不能消退。后遗症的诊断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束缚着病人治疗的信心和毅力。使病人中风残疾愈来愈重。 但是“后遗症”概念不会永远束缚着人们,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脑组织在结构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即代偿功能。主要表现在: 1、 脑对于其支配的器官有双侧支配的形态学基础,多数神经功能由双侧脑半球共同承担完成。例如脑额叶即是这样,一侧额叶损伤后,健侧额叶可担负起病侧功能。 2、 神经轴突发芽,神经轴突在一定条件下“发芽”,向受累区生长,长到原来已丧失功能的区域,新芽能建立起有功能的突触联系,使受累区功能恢复。 3、 神经细胞功能转移:不同区域的脑功能系统,都是由不同结构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有相当数量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某处脑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正常不承担某种功能的脑细胞承担起这种功能。如正常右手工作为主(右利手)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右半球不承担语言功能,左半球受损后通过有效积极治疗和锻炼,可使右半球完成语言功能。 4、 代偿功能开通或脱抑制,是指主要通路受损伤后在一定条件下,正常机体休眠状态下的一些通路,取代已被破坏的通路功能,使已丧失的脑功能重现。 既然脑组织有这么多代偿功能,为什么大部分中风患者仍留有残疾?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治疗尚不能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 如何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需先了解中风偏瘫恢复过程。瑞典专家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1、 弛缓期:发病后数日至2周,患肢肌肉呈驰缓状态,肌张力与腱反射均降低,无随意运动。 2、 联合反应期:发病2周后,肢体近端可有少数随意运动,可出现轻度痉挛,肌张力高或腱反射亢进或出现联合反应,即患肢尚无随意运动,由腱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称为联合反应。 3、 共同运动:由部分随意运动引起的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称共同运动。偏瘫上肢呈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痉挛达高峰,此时病人呈现“挎篮样”动作,下肢僵硬如柱,步行时呈特有的“画圈”步态。 4、 出现脱离运动活动,近端大关节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痉挛开始减轻。 5、 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诸关节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 6、 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 偏瘫后遗症患者患肢主要停留在第三阶段,呈现上肢呈屈肌运动模式,下肢呈伸肌运动模式、肌痉挛达高峰。过高肌痉挛是偏瘫患者不能向恢复过程前进的主要矛盾,如何使肌痉挛缓解是解决后遗症的关键。肌痉挛是如何产生的?它主要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伤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结果,肌痉挛就是低级中枢原始反射活动。所以病症在肢体,病根在脑,健全高级神经中枢正常功能,恢复对低级中枢的抑制,肌痉挛也就得以缓解。如何使损伤的脑功能恢复,对病程较长的后遗症患者,主要是动员脑的代偿机制。长期以来没有有效的西药,主要靠训练或锻炼,其效果是低的,则认为后遗症期患者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事实上是在这个时期医学对这些残疾无能为力。但是医学是不断进展的,过去很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逐渐得以解决。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