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占卿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科室:
肝病科
- 肠道病毒与感染
- 流感疫苗的保护效能和不良反应
- 诺沃克病毒与感染
- 易挂号系统安装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 医学的哲学思考
- 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 医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炎二科...
- 季节性肝炎及其防治策略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的评价
- 派罗欣70周,雅培245阳,抗...
- 孕妇大三阳如果传染给宝宝的话,...
- 我是俄罗斯一名女患者 经常肝疼...
- 原因不明急性黄疸肝炎存在吗?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治疗
- 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治疗
-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区别和联系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方式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早期诊断
- 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
-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我管理
-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病毒耐药的...
- 乙肝大三阳
- 请乙肝高效蛋白室温下存放了5个...
- 用丙肝病毒携带者用过的采血针采...
- 请乙肝高效蛋白室温下存放了5个...
- 肝硬化腹水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类型
- 肠腺病毒与感染
- 乙肝小三阳全母乳妈妈急问,关于...
- 乙肝大三阳的我该怎么办
- 持续病毒学应答是稳定和逆转慢性...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病...
- 你好,我老婆怀孕三个月
- 乙型肝炎病毒对直接抗病毒药物产...
- 你好,我老婆怀孕三个月
- 抗病毒药影响肾脏怎么办
-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自然过程
-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过程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或戊型肝炎...
- 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共同...
- 肝硬化腹水的主流机制及治疗策略
- 被小三阳感染后成245项阳性今...
- 血清HBV DNA的定量检测及...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的群体化治疗与个体...
- ALT65,DNA有点高,要抗...
- 阿德福韦酯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
- 替诺福韦酯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
- 替比夫定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应...
- 恩替卡韦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应...
- 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现状
- 核苷(酸)类药物在育龄期妇女中...
- 干扰素类药物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
- 我是乙肝小三阳患者,咨询宝宝打...
- 正确对待医学的“突破”性进展
- 基于抗病毒效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妊娠风...
- Q热的传播过程、临床特征和治疗...
- 理解和沟通是选择好医生的前提
- 正确理解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
- 肝硬化与肝脏失代偿的区别与联系
- 医学的发展趋势与患者的知识需求
- 网络方式不能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
- 慢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高度依赖实...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 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现状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本质
- 肝病患者流感疫苗的接种问题
- 流感疫苗的保护效能和不良反应
- 乙型肝炎疫苗的不良反应
- 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 乙型肝炎疫苗的发展历史
- 乙型肝炎的自然特征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转归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使用过程...
- 阅读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
- 正确认识抗病毒药物的选用原则和...
- 对感染的再认识
- 肝脏损伤的原因
- 导致肝脏损伤的感染性病因
- 专嗜性肝炎病毒与非专嗜性肝炎病...
- 对传染病的研究和实践应当遵循传...
- 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
-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eAg转换...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程
- 新发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
- 影响乙型肝炎自然过程的因素
- 丙肝抗体=HCV-RNA吗?H...
- 乙肝相关肝硬化反复出现腹水的原...
- 肾功能障碍者可用干扰素但慎用利...
- 没有乙肝为什么会有乙肝病毒?
- 丙干抗体=HCV-RNA吗?H...
- 丙型肝炎的诊断问题
- 乙肝如何母婴阻断?
- 乙肝携带者寿命会不会减短?
- 怎样才能不把乙肝传给下一代和爱...
- 我女儿的核心抗体为什么是阳性的...
- 是否可怀孕?
- 携带丙肝病毒的尿毒症患者如何治...
- 携带丙肝病毒的尿毒症患者如何治...
- 碱性磷酸酶过高怎么办?
- “自限性和持续性乙肝”的标准问...
- 急性与慢性乙肝没有截然的界限
- 经典流感与新发流感
- 经典流感与新发流感
- 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
- 医学是基于科学的艺术
- 医学是基于科学的艺术
-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两对半表现模式的双向演变
- 两对半表现模式的双向演变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不一定有不良...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不一定有不良...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走向:有时序...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走向:有时序...
-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
-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
- 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治疗的耐...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治疗的耐...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肝硬化腹水治疗的五个步骤
- 正确理解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
- 拉米夫定耐药的预测和干预
- 血浆或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
- 血浆或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
- 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
-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
- 认识两对半,释义两对半
- 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发现与合理治...
- 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发现与合理治...
- 正确理解循证医学背景下的药物有...
- 正确理解循证医学背景下的药物有...
- 慢性乙型肝炎的合理饮食
- 慢性乙型肝炎的合理饮食
-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的社会因...
-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的社会因...
- 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
- 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
- 新发传染病与再发传染病
- 传染病的自然属性
- 乙型肝炎病毒与感染
- 乙型肝炎病毒与感染
- 星状病毒与感染
- 诺如病毒与感染
- 轮状病毒与感染
- 轮状病毒与感染
- 肠道病毒与感染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肝性脑病的分级及早期诊断
- 肝性脑病的分级及早期诊断
-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期
- 乙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能
- 乙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能
- 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早期诊...
- 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早期诊...
- 正确理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有效...
- 正确理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有效...
- 慢性乙型肝炎HBeAg发生血清...
- 慢性乙型肝炎HBeAg发生血清...
- 亚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外周血免疫学...
- 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 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 血清转氨酶升高程度与肝病严重程...
- 血清转氨酶升高程度与肝病严重程...
- 被动物咬伤后患狂犬病的因素有哪...
- 被动物咬伤后患狂犬病的因素有哪...
- 乙型肝炎病人性甾体激素变化及其...
- 乙型肝炎病人性甾体激素变化及其...
- 血清ALT水平可作为判别急性与...
- 血清ALT水平可作为判别急性与...
- 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只是肝细胞受损...
-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
- 干扰素-α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 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
- 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目标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目标
- 硝唑尼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治...
-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治...
-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
- 慢性乙肝既是一个传染病,又是一...
- 肝硬化不等于持续失代偿性肝病
- 重型肝炎的预测及其意义
-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失代...
-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失代...
- 认识流感,防治流感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观察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观察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临床...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临床...
- 肝炎病情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 隐源性性肝炎与隐源性肝硬化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隐性乙型肝炎病...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隐性乙型肝炎病...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显现型乙型肝炎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显现型乙型肝炎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模式与乙型...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模式与乙型...
- 传染病的自然属性
- 作者:张占卿|发布时间:2009-03-31|浏览量:3242次
一、微生物与宏生物
有机体(organism)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是能进行独立代谢和繁殖,即有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准机体(quasi-organism)为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虽然不能进行独立代谢和繁殖,但借助有机体能够进行代谢和繁殖,即具有部分生命活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病科张占卿
微生物(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包括微机体(micro-organism)和准机体。微机体包括原核生物、古核生物和一些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古核生物包括古菌,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虫。其中与人类生活关系不大的蓝藻能生活在完全非有机环境中,含有兰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叶绿素等;与人类生活关系不大的古菌则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如产甲烷菌、盐细菌、热原质体、硫氧细菌等。准机体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与微生物相对,宏生物(ma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得到、不需借助显微镜就能观察到的生物。宏生物均属于多细胞真核生物。
二、共生与寄生
根据其代谢和繁殖是否依赖其他有机体,自然界的生物可分成两大类:自生生物(autotrophic life-form)和共生生物(symbiotic life-form)。自生生物能够不依赖其他有机体而独立完成其正常的代谢和繁殖,共生生物需要依赖其他有机体来完成其代谢和繁殖。
共生(symbiosis)为两个物种代谢和繁殖的双向或单向依赖。代谢和繁殖的依赖是共生的本质属性。
共生包括互依(mutual dependence)、互惠(mutual benefit)、共栖(commensalism)和寄生(parasitism)四种形式。互依为共生的双方专性获益,相互依存;互惠为共生的双方非专性获益,但相互依存;共栖为共生的一方获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寄生为共生的一方获益,而另一方则受害。原核生物中,大多数细菌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共生生活;蓝藻营自生生活。古核生物营自生生活。真核生物中,大多数真菌和原虫营自生生活,少数共生生活。准机体只能营共生生活。
寄生是一个相对微小的物种在依赖一个相对宏大的物种来完成其代谢和繁殖的过程中,对相对宏大的物种造成伤害。依赖的一方称为寄生体(parasite),被依赖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寄生体对宿主的伤害表现在对宿主营养、能量和/或遗传信息的掠夺,进而导致宿主的生理功能或/和组织结构受损。例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以其口囊咬附于十二指肠黏膜,吸食血液,结果导致宿主发生贫血;疥螨以其螯肢开凿进入皮内和皮下,啮食角质和淋巴液,结果造成宿主皮肤瘙痒;再如,病毒不能进行独立代谢和繁殖,只有进入其特定的宿主细胞,通过掠夺宿主细胞的营养、能量和遗传信息才能完成其代谢和繁殖,结果引起宿主细胞的代谢、功能或结构受损。作为共生的一种方式,寄生强调寄生体对宿主的依赖,并突出寄生体对宿主的伤害。
寄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寄生不仅发生于微生物与宏生物之间,也发生于小的微生物与大的微生物、小的宏生物与大的宏生物之间。例如,病毒对细菌的寄生、病毒对真菌的寄生、细菌对真菌的寄生、细菌对人体的寄生、原虫对人体的寄生、蠕虫对人体的寄生。
根据寄生体对宿主寄生的稳定性,寄生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专性寄生的寄生体对宿主总是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对人体的寄生;兼性寄生的“寄生体”对宿主通常营非寄生性共生生活,当“寄生体”获得“寄生性状”后对宿主营寄生生活,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对人体的寄生。
三、定植与感染
定植(colonization)为一个相对微小的物种定居于一个相对宏大的物种的体表或体内,并能够在相对宏大的物种的体表或体内进行代谢和繁殖。定居并保持代谢和繁殖是定植的本质属性。定居的一方称为定植体(colonizer),被定居的一方称为宿主。
定植包括正常定植(normal colonization)和异常定植(detrimental colonization)两种形式。如果定植体对宿主不造成伤害,即与宿主呈互依、互惠或共栖生活,则称为正常定植。例如,在人体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和下消化道存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并且数量和种类呈一定比例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如果定植体对宿主造成伤害,即与宿主呈寄生生活,则称为异常定植。例如,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离开原籍生境易位到外籍生境(如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易位到皮下组织、血液或下呼吸道)定植;动物正常微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离开自栖宿主易主到他栖宿主(如人体)定植,易主的微生物可能会对他栖宿主造成伤害;自生生物如酵母菌,定植到免疫受损的人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感染(infection)是他栖生物、自生生物或自栖生物对宿主的异常定植,其结果是造成宿主的生理功能或/和组织结构受损。异常定植的定植体称为病原体(pathogen)。例如,霍乱弧菌在人体肠道粘膜表面的定植主要引起肠液分泌过度而很少造成肠粘膜损伤;志贺菌在人体肠道粘膜表面的定植不仅引起肠液分泌增加而且造成肠粘膜损伤。宿主受损的机制可能源自病原体,也可能源自宿主本身。例如,人类肠道病毒的造成人体的损伤主要源自病毒的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甲型肝炎病毒造成人体的损伤主要源自人体针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作为定植的一种方式,感染强调病原体对宿主的定植,并突出病原体对宿主的侵扰;但不强调病原体对宿主的依赖。
感染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现象。感染不仅发生于微生物与宏生物之间,也发生于小的微生物与大的微生物、小的宏生物与大的宏生物之间。例如,病毒对细菌的感染、病毒对真菌的感染、细菌对真菌的感染、细菌对人体的感染、原虫对人体的感染、蠕虫对人体的感染。
根据病原体的来源,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和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对于一种既定宿主,外源性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他栖生物或自生生物,例如,猪链球菌荚膜Ⅱ型对人体的感染,新型隐球菌对人体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的病原体来自自栖生物,例如,在门脉高压症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腹水感染。
根据感染发生的条件,感染分为常态感染(normal infection)和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常态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防御功能正常的宿主,病原体主要是外源性,如伤寒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会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防御功能受损的宿主,病原体可以是内源性也可以是外源性,如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情况下肠球菌对人体的感染,在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情况下曲菌对人体的感染。
四、感染病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的原意是不适(lack of ease),是偏离健康或正常的状态。多数感染不导致疾病,如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大多数候鸟的感染;少数感染可引起疾病,如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感染。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病原体感染宿主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外源性感染病的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或借助载体,可以在同种宿主之间转移并导致其他同种宿主发生同样的感染病,称为传染(contagion);换言之,传染的本义是导致同物种的次级感染。传染病(contagious disease)是能够造成同物种次级感染一组感染病。
理论上,根据外源性感染病在同种宿主之间是否存在传染性,感染病可分为传染性感染病和非传染病感染病。事实上,外源性感染病的传染性很难界定,传染性大小与病原体的性状、宿主的状态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复杂多变的关系。
根据人类传染病实践的历史,至少有三种情况被界定为传染病。第一种,病原体主要引起人类感染,通过直接接触或借助载体,导致次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脑膜炎球菌病;第二种,病原体主要引起某种动物感染,人类接触动物或其环境后获得感染,并可导致次级感染,如猴痘、鼠疫;第三种,病原体主要引起某种动物感染,人类接触动物或其环境后获得感染,但很少导致次级感染,如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因此,历史上界定的传染病并非仅限于能导致人类次级感染的外源性感染病。
传染的引申含义已经扩展到跨物种传播(communication);也就是说,传染的表义涵盖导致同物种和跨物种的次级感染。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能够造成同物种和跨物种次级感染一组感染病。
外源性病原体的种类繁多和源头复杂,很难对其自然属性做出一一作出鉴定;因此,通常将外源性感染病视为传染病。TA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