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占卿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科室:
肝病科
- 肠道病毒与感染
- 流感疫苗的保护效能和不良反应
- 诺沃克病毒与感染
- 易挂号系统安装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 医学的哲学思考
- 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 医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炎二科...
- 季节性肝炎及其防治策略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医有定法 亦无定法:案例精选之...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的评价
- 派罗欣70周,雅培245阳,抗...
- 孕妇大三阳如果传染给宝宝的话,...
- 我是俄罗斯一名女患者 经常肝疼...
- 原因不明急性黄疸肝炎存在吗?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治疗
- 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治疗
-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区别和联系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方式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早期诊断
- 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
-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我管理
-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病毒耐药的...
- 乙肝大三阳
- 请乙肝高效蛋白室温下存放了5个...
- 用丙肝病毒携带者用过的采血针采...
- 请乙肝高效蛋白室温下存放了5个...
- 肝硬化腹水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类型
- 肠腺病毒与感染
- 乙肝小三阳全母乳妈妈急问,关于...
- 乙肝大三阳的我该怎么办
- 持续病毒学应答是稳定和逆转慢性...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病...
- 你好,我老婆怀孕三个月
- 乙型肝炎病毒对直接抗病毒药物产...
- 你好,我老婆怀孕三个月
- 抗病毒药影响肾脏怎么办
-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自然过程
-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过程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或戊型肝炎...
- 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共同...
- 肝硬化腹水的主流机制及治疗策略
- 被小三阳感染后成245项阳性今...
- 血清HBV DNA的定量检测及...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的群体化治疗与个体...
- ALT65,DNA有点高,要抗...
- 阿德福韦酯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
- 替诺福韦酯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
- 替比夫定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应...
- 恩替卡韦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理应...
- 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现状
- 核苷(酸)类药物在育龄期妇女中...
- 干扰素类药物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合...
- 我是乙肝小三阳患者,咨询宝宝打...
- 正确对待医学的“突破”性进展
- 基于抗病毒效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妊娠风...
- Q热的传播过程、临床特征和治疗...
- 理解和沟通是选择好医生的前提
- 正确理解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
- 肝硬化与肝脏失代偿的区别与联系
- 医学的发展趋势与患者的知识需求
- 网络方式不能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
- 慢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高度依赖实...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 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现状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本质
- 肝病患者流感疫苗的接种问题
- 流感疫苗的保护效能和不良反应
- 乙型肝炎疫苗的不良反应
- 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 乙型肝炎疫苗的发展历史
- 乙型肝炎的自然特征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转归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使用过程...
- 阅读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
- 正确认识抗病毒药物的选用原则和...
- 对感染的再认识
- 肝脏损伤的原因
- 导致肝脏损伤的感染性病因
- 专嗜性肝炎病毒与非专嗜性肝炎病...
- 对传染病的研究和实践应当遵循传...
- 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
-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eAg转换...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程
- 新发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
- 影响乙型肝炎自然过程的因素
- 丙肝抗体=HCV-RNA吗?H...
- 乙肝相关肝硬化反复出现腹水的原...
- 肾功能障碍者可用干扰素但慎用利...
- 没有乙肝为什么会有乙肝病毒?
- 丙干抗体=HCV-RNA吗?H...
- 丙型肝炎的诊断问题
- 乙肝如何母婴阻断?
- 乙肝携带者寿命会不会减短?
- 怎样才能不把乙肝传给下一代和爱...
- 我女儿的核心抗体为什么是阳性的...
- 是否可怀孕?
- 携带丙肝病毒的尿毒症患者如何治...
- 携带丙肝病毒的尿毒症患者如何治...
- 碱性磷酸酶过高怎么办?
- “自限性和持续性乙肝”的标准问...
- 急性与慢性乙肝没有截然的界限
- 经典流感与新发流感
- 经典流感与新发流感
- 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
- 医学是基于科学的艺术
- 医学是基于科学的艺术
-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两对半表现模式的双向演变
- 两对半表现模式的双向演变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不一定有不良...
- 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不一定有不良...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走向:有时序...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走向:有时序...
-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
-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
- 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治疗的耐...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治疗的耐...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肝硬化腹水治疗的五个步骤
- 正确理解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
- 拉米夫定耐药的预测和干预
- 血浆或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
- 血浆或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
- 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
-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
- 认识两对半,释义两对半
- 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发现与合理治...
- 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发现与合理治...
- 正确理解循证医学背景下的药物有...
- 正确理解循证医学背景下的药物有...
- 慢性乙型肝炎的合理饮食
- 慢性乙型肝炎的合理饮食
-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的社会因...
-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的社会因...
- 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
- 正确理解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
- 新发传染病与再发传染病
- 传染病的自然属性
- 传染病的自然属性
- 乙型肝炎病毒与感染
- 乙型肝炎病毒与感染
- 诺如病毒与感染
- 轮状病毒与感染
- 轮状病毒与感染
- 肠道病毒与感染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 肝性脑病的分级及早期诊断
- 肝性脑病的分级及早期诊断
-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期
- 乙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能
- 乙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能
- 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早期诊...
- 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早期诊...
- 正确理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有效...
- 正确理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有效...
- 慢性乙型肝炎HBeAg发生血清...
- 慢性乙型肝炎HBeAg发生血清...
- 亚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外周血免疫学...
- 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 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 血清转氨酶升高程度与肝病严重程...
- 血清转氨酶升高程度与肝病严重程...
- 被动物咬伤后患狂犬病的因素有哪...
- 被动物咬伤后患狂犬病的因素有哪...
- 乙型肝炎病人性甾体激素变化及其...
- 乙型肝炎病人性甾体激素变化及其...
- 血清ALT水平可作为判别急性与...
- 血清ALT水平可作为判别急性与...
- 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只是肝细胞受损...
-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
- 干扰素-α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 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
- 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目标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目标
- 硝唑尼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治...
-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治...
-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
- 慢性乙肝既是一个传染病,又是一...
- 肝硬化不等于持续失代偿性肝病
- 重型肝炎的预测及其意义
-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失代...
-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失代...
- 认识流感,防治流感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观察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观察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临床...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临床...
- 肝炎病情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 隐源性性肝炎与隐源性肝硬化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隐性乙型肝炎病...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隐性乙型肝炎病...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显现型乙型肝炎
- 隐匿型乙型肝炎与显现型乙型肝炎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模式与乙型...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模式与乙型...
- 星状病毒与感染
- 作者:张占卿|发布时间:2009-03-31|浏览量:862次
星状病毒于1975年由Appleton和Higgins采用电镜在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中首次发现,因其颗粒在电镜下呈星形外观而谓之。星状病毒科包括哺乳类星状病毒(Mamastroviruses)和鸟星状病毒(Avastroviruses)两个属,分别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根据其感染宿主的物种,各病毒属又分为不同的病毒种;每种病毒可进一步亚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人类星状病毒归属于哺乳类星状病毒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病科张占卿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星状病毒呈球形,核衣壳为规则20面体,无胞膜。自然感染获得的病毒颗粒直径为28nm,约10%的病毒颗粒有特征性的5~6个角;细胞培养获得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1nm,包括10nm 的刺突。细胞培养获得的病毒颗粒亦具有感染性。星状病毒衣壳蛋白的结构尚不十分清楚,可因其宿主物种和血清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动物星状病毒衣壳有2~5个衣壳蛋白;人类星状病毒血清型1和2有3 个衣壳蛋白,血清型3 型有2个衣壳蛋白,而血清型5型的Marin County株仅由一个衣壳蛋白。
应用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人类星状病毒可分为7个血清型(HastV21~HastV27),最近又报道了血清型8 (HastV28)。Noel等将星状病毒分为7个基因型,并且证明基因型与血清型的划分一致。星状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HastV21的IgG抗体阳性率达90%。
(二)基因组特征
基因组长约6.8kb。从5′端到3′端顺序包括一个约85个核苷酸的5′非编码区、三个开放读码框架(ORF1a,ORF1b,ORF2)、一个约80 个核苷酸的3′非编码区和一个大约30 个核苷酸的多聚腺苷酸尾。ORF1a和ORF1b编码非结构蛋白:ORF1a 编码一个丝氨酸蛋白酶,ORF1b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ORF2 编码衣壳蛋白的前体结构蛋白。
星状病毒所感染的细胞内可检测出两种病毒特异性的RNA:6.8 kb 的全基因组RNA和2.8 kb 的亚基因组RNA;亚基因组RNA 包含全部ORF2序列,可能作为mRNA表达衣壳蛋白。ORF2的编码产物至少包括4 个区域:区域1在各血清型之间高度保守,区域2相对多变,区域3 多有碱基缺失和插入,区域4相对保守。病毒的中和抗原决定簇位于区域2。
(三)病毒的复制
星状病毒衣壳蛋白的合成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早期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证实,星状病毒的连续复制需要有胰蛋白酶的存在,而一个复制周期则不需要胰蛋白酶的存在。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牛血清而不加入胰蛋白酶,仅有唯一的VP90合成,VP90可被特异性抗血清沉淀,提示可能是衣壳蛋白前体。胰蛋白酶可将VP90裂解为VP31、VP29和VP20等三个蛋白。此后的一些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结果。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血清型的星状病毒,其衣壳蛋白合成过程中的加工、修饰和切割部位可能存在一定差别。
(四)抵抗力
星状病毒对周围环境的抵抗力不完全清楚。已知星状病毒在室温下相对稳定,在环境表面能够存活数日,在粪便中数周;耐酸(PH3),对含氯消毒剂耐受;对热敏感,60℃ 5分钟仍保持活性,但10分钟可被灭活。
二、致病性
(一)致病机制
人类形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腹泻与粪便排毒的相关性以及病毒颗粒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的存在提示星状病毒可在人类肠粘膜上皮细胞中复制。动物星状病毒的发病机制已经被广泛研究。牛星状病毒的研究指出,该病毒可感染小肠M细胞和Peyer"s 斑上的吸收型肠上皮细胞;羊星状病毒的研究发现,轻度腹泻发生在该病毒感染成熟肠上皮细胞微绒毛顶部的2/3和上皮下巨噬细胞。关于星状病毒感染的部位,牛星状病毒和羊星状病毒的研究说明星状病毒可能通过肠上皮细胞的顶部入胞,而人类星状病毒的细胞培养显示星状病毒通过肠上皮细胞的底部入胞。
(二)流行病学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已经证实粪口传播是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接触传播为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的辅助传播方式,水体污染和食品污染偶可造成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爆发。
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属世界性传染病,人类星状病毒血清型1(HastV21)是流行最广泛的血清型。星状病毒和肠腺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腹泻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在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雨季;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多流行于干燥和寒冷季节,流行多发生在11月~5月,流行高峰多在3月~4月。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的年龄分布尚不清楚,但有研究指出,星状病毒性胃肠炎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也可见于托老院的老年人。
(三)所致疾病
星状病毒肠腺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潜伏期约为1~4天,腹泻持续时间2~6天。其临床特点为轻度水样腹泻,相当于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轻型,可伴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和腹痛。虽然星状病毒性胃肠炎很少导致脱水或住院,但有营养不良、免疫缺陷、联合感染和基础肠道疾病的患儿病情较重。
三、免疫性
星状病毒的感染后免疫不完全清楚。星状病毒性胃肠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也可见于老年人,提示星状病毒感染可获得跨越成年期的保护性免疫,进入老年期而逐渐消逝。有研究指出,人类星状病毒感染获得的免疫在7个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四、实验室检查
(一)病毒分离与鉴定
电镜是确诊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的金标准,但灵敏度较低,仅有10%的星状病毒颗粒具有典型的星状外形。粪便浓集和提取更容易发现病毒,免疫电镜可提高普通电镜的灵敏度。
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病毒抗原均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并可用于病毒分型,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检测方法,已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粪便标本中的星状病毒可在人胚肾细胞和传代人类结肠癌细胞中增殖并用于病毒分离,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仅限于科学研究。
(二)血清学试验
星状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用于流行病学和了解对星状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血清学试验很少用于临床诊断。
(三)分子生物学检查
用RT-PCR检测星状病毒具有比EIA检测病毒抗原和电镜颗粒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可用于病毒分型、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星状病毒性胃肠炎不能根据其流行特征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其他病毒性胃肠炎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性胃肠炎也有类似特征,而且它在病毒性腹泻中的构成比不占主导地位。
星状病毒性胃肠炎与细菌性、真菌性和原虫性腹泻鉴别比较较易,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较难,需要病原特异性检查。
六、防治原则
(一)预防
应遵循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原则。最重要的措施是洗手、减少水体和食品污染。目前尚无有关星状病毒疫苗研制的报道。
(二)治疗
星状病毒性胃肠炎症状轻微,病程自限,预后良好。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
TA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