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引强副主任医师 博士
-
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科室:
肝病科
- 自身免疫性肝炎
- 肝纤维化四项的临床意义
- 新版《APASL慢性乙型肝炎诊...
- 新版《亚太地区丙型肝炎共识和诊...
- 基于肝癌分型的治疗规范??河北...
- 舌像的意义
- J Gastroenterol...
-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 DNA序列测定结果判定!
- 加入利巴韦林并不提高急性丙型肝...
- 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转...
- 乙肝患者何时需要抗病毒治疗?(...
- 幽门螺杆菌最新共识及刘文忠教授...
- 二十八脉分类
- 基于肝癌分型的治疗规范??河北...
- 更新版APASL 2012《亚...
- 总胆汁酸(转自百度百科)
- 乙肝患者球蛋白偏高有哪些原因?
- 肝纤维化四项的临床意义
- (转贴)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
- 药物性肝炎
-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转贴)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
- (转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
- (转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
- 脂肪肝防治的八大误区(转贴)
- 糖尿病药物的合理应用(转自爱爱...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B超检查提示弥漫性肝损害严重吗...
- 自身免疫性肝病确认试验的临床意...
- 肝穿刺活检
- 肝脏B超检查正常值
- 肝脏B超上的钙化点
- 肝脏B超检查要空腹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肝性脑病的分期
- 肝硬化患者腹水的发病机制(转)
- 肝硬化的并发症(转)
-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 利巴韦林的副作用
-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保肝降酶作...
- 自身免疫性肝炎
- 中西医合治乙肝纤维化效果好
- 慢性乙型肝炎(CHB)概说
- 作者:张引强|发布时间:2011-03-02|浏览量:747次
1.1 CHB的流行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1]。我国HBV感染率较高,1~59岁人群的HBsAg携带率为7.18%,1~4岁人群的HBsAg携带率为0.96%,与以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HBsAg携带率大副下降。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大量HBV感染者携带病毒,乙型肝炎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张引强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少数为ayw3 (主要见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3]。
1.2 CHB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如下: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5])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4,6]。
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必须将HBV DNA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抑制病毒复制一方面可使生物化学指标恢复、组织学改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另外一方面还能降低核苷(酸)类似物(NUCs)的耐药风险,增加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转换率及HBeAg阳性/HBeAg阴性的CHB患者的HBsAg低于检测下限的可能性[7]。
(1)理想的治疗终点: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理想的治疗终点是HBsAg低于检测下限,伴或不伴抗-HBs高于检测下限。达到理想终点往往预示炎症缓解、远期预后改善。
(2)满意的治疗终点:对于HBeAg阳性的CHB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是持久HBeAg血清转换,这种转换多伴随预后的改善。
(3) 基本的治疗基本终点:对于未能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的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在NUCs持续治疗或者干扰素INF-α治疗后维持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患者仍然可以获益,使疾病进展缓慢[8]。
1.3 CHB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NUCs和INF-α
(1) NUCs可分为三类:L-核苷类(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曲他滨),脱氧鸟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和无环核苷磷酸盐化合物(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我国已经批准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用于CHB的治疗。在美国及欧洲除上述4种药物外,替诺福韦酯也已被批准用于CHB的治疗。
(2)干扰素α可分为普通INF-α及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F-α),我国均已批准用于CHB的治疗。
两类抗病毒药的优缺点比较如下(表1.1):
表1.1 临床应用中两类抗病毒药的优缺点比较
|
干扰素α |
核苷(酸)类似物(NUCs) |
优点 |
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 HBeAg或HBs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疗效持久; 无耐药变异; 有限疗程。 |
抑制病毒作用强而快;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可口服给药, 适应证较广,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 |
缺点 |
抑制病毒作用较弱、较慢; 不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差; 需要注射给药; 适应证较窄,不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 |
疗程相对不固定,须长期维持治疗; 疗效不够持久,停药后易复发,病情恶化;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 长期应用可产生抗病毒耐药,使病毒突破及病情恶化; |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