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飞虎医士
-
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耳鼻喉科
- 有哪些容易引起口腔溃疡的药物?
- 耳鸣再训练治疗
- 梅尼埃病的最新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口腔溃疡防治
- 鼻塞困扰半年未好,省中医院医生...
-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特色优势
- 新安医学郑氏喉科治疗耳鼻咽喉科...
- 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特色优...
- 耳鸣的治疗
- 关于耳鸣的一些有趣的事实
- 不必害怕耳鸣
- 耳鸣的发病机制
- 过敏性鼻炎与鼻中隔偏曲的相关性...
- 过敏性鼻炎近15年中医治疗经验...
- 应重视对过敏性鼻炎的研究( 新...
- 变应性鼻炎??一个曾经被低估了...
- 过敏性鼻炎防治新进展(转载)
- 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
-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 干祖望运用“补脾法”治疗慢性咽...
- 干祖望运用“补脾法”治疗慢性咽...
- 从痰治疗慢性咽炎可有七法
- 慢性咽炎的防治
- 刺营放血疗法治疗慢性咽炎
- 春季护咽喉 注意灭“火”
- 护理干预配合中药颗粒剂含化对头...
- 中西药配伍禁忌
- 重视变应性鼻炎药物的合理应用
- 医学英文论文写作方法
- 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
- 中医按摩治疗过敏性鼻炎
- 耳鸣的中医治疗
- 慢性咽炎的偏方(特别适用于反复...
- 过敏性鼻炎近15年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 作者:吴飞虎|发布时间:2012-09-03|浏览量:1636次
•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ltis)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鼻痒、多次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1],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西医以避免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变应原减敏疗法为治疗原则,但由于具有一定副作用而限制其应用。中医根据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论,从调整患者过敏体质着手,具有独特的整体调节功能和显著而持久的疗效。笔者应用重庆维普信息数据库,检索近5年的国内医学期刊,排除临床个案报道及资料不全的文献,剔除相同专家及相同单方、验方的报道,共整理相关文献82篇。对所涉及的辨证论治及方药(不含随证加减药)进行统计,对出现及使用频率较高的证型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安徽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吴飞虎
• 辨证论治的统计和分析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因素,多为风寒、疫气之邪侵袭鼻窍;二是内在因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本病的发生是以机体的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外因与内因合而为患。常见的临床分型有:①肺脾肾气虚型:强建华[2]认为本病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感受风邪疫气引发,治疗当补益肺、脾、肾,祛风散邪通窍。②肺气虚型:章诗富等[3]认为本病病因为肺气虚,鼻窍不通,外邪犯鼻,临床上自拟温肺散寒,祛风通窍为主的克鼻敏汤治疗。③肺脾气虚型:于万海等[4]认为本病与肺脾气虚有关,卫表不固,风邪侵袭鼻窍,治宜补气健脾,祛风散寒。④肺肾气虚型:林伟霖[5]分析本病病因主要是由肺肾虚弱引起,尤与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应温阳益肾、温肺散寒通窍。⑤风热外袭型:李毓敏等[6]认为本病由于肺气亏虚,卫外失固,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犯皮毛和鼻窍而致,强调扶正与祛邪并重,治宜益气固卫,清热祛风,抗过敏通窍止痛。⑥气滞血瘀型:韩健[7]认为久病多虚,久病入血,病程较长的患者多为气滞血瘀,治疗宜以益气活血为法。⑦风寒犯肺型:朱正民[8]认为本病为风寒外感,侵犯肺窍所致,治疗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气行水。⑧肺经蕴热型:严道南等[9]认为有些病人鼻黏膜充血伴眼结膜和咽部黏膜充血,这类病人应归属于肺经蕴热证,治疗应清热凉血祛风。
1?辨证分型的统计和分析 笔者将文献中对于变应性鼻炎的辨证分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涉及以下几种基本证型:风寒袭肺、肺气亏虚、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蕴热。
分析:多数医家认为变应性鼻炎首先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宣利,水道通调失常,津液停聚,而致喷嚏流涕。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而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风邪得以内侵而致病。因此发病初期常辨证为风寒袭肺或肺经蕴热等实证。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虚损,常辨证为肺气虚,或肺
脾、肺肾两虚,甚或肺脾肾三脏俱虚。
2?辨证施治的统计和分析 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整体观念,既强调治本,又兼顾治标。多数医家采用多种治法相结合的原则,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经统计发现,较常涉及的施治方法有以下几种:散寒通窍、益气固表、健脾、补肾,清泻热。
分析:有学者[10]发现过敏性疾病多为风邪侵袭皮表所致。因此,祛风也成为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之功。现代医学认为卫气是指皮肤、黏膜的防御屏障,是机体抗感染和拮抗变应性炎症的第一道防线[11]。故补气不仅可以阻止外邪入侵,抗过敏,更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抗炎作用。有资料表明[12],中医学的肺、脾、肾与机体免疫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骨髓与胸腺的功能相关,而且具有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因此采用调补肺、脾、肾的方法,能够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要依靠神经系统调节,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维持,而垂体又受神经、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等作用因素的影响,从而维持体内免疫功能的稳定。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