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患者?可怜的医生???我们到底应该怪谁?
?? 论温州一附院当事医生停业事件
最近医患舞台又上演一幕眼球戏,且看事件回顾及追踪。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潘柏林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19日电(向前林炜张和平)3月15日,温州市一位17岁的男孩突发"睾丸扭转","命根子"垂危!
温州市两大国立医院竟以"无病床"为由拒绝抢救,将患者推向急苦寻医的急诊路。终因错过了抢救时机,导致睾丸坏死被除切。患者及家人、社会各界愤怒此向医方提出生命的追问。
万分危急:17岁男孩突发睾丸扭转
小立是郊县的一名中学生。3月15日,星期日,上午8时30分左右,小立还没有起床。
老方正准备去喊儿子起床,儿子弯腰走进他的房间,眉头紧锁,看上去很难受。老方问儿子怎么了,儿子说肚子痛。老方的妻子以为儿子肠胃不舒服,没有在意。
没过多久,小立的症状渐渐加重了,他开始呕吐起来,额头上也冒出汗珠。这时,小立才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睾丸疼痛。老方和妻子吓坏了,赶紧将儿子送到县人民医院。医生给小立做了b超,怀疑是炎症,给他开一些消炎药。很快,医生又让小立重新做b超,怀疑小立睾丸扭转。
之后,医生让小立先挂两瓶盐水,"如果盐水挂完了,症状还没有消失,那下午就要动手术了。"挂完一瓶盐水,小立的疼痛感丝毫没有减轻,因为医院未能确诊,一家人非常担心,于是包车将小立直接送到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两家医院:"没床位"建议转院
在去温州市区的路上,老方就赶紧打电话给小立在温州市区的表哥,让他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救中心挂了号。中午12时40分左右,小立被送到了急救中心,泌尿科姓李的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上诊断结果是:"睾丸囊肿,睾丸扭转?",处理意见是:"建议泌尿科会诊。"同时他告知需要手术治疗。
小立父母马上要求医生给儿子做手术,但医生却告诉他们"医院已经没有床位了,病人的信息也没办法输入电脑",建议他们去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其间,小立父母还要求这位医生给儿子做b超,医生说,医院周末没有做b超。
此时,小立一直在喊痛,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父母焦急万分,他们马上拦了辆出租车将儿子送到附二医。新开的病历上显示的时间是14:08。接诊医生检查后,也诊断为:"右睾丸扭转,无床位,转其他医院"。这位医生也告知需要做手术,而且他还告诉小立,如果不及时治疗,睾丸可能会坏死。但是这位医生同样告诉小立的家人,医院没有床位了,让他们去其他医院。
看着小立父母手足无措,这位医生尚能负责地打了几个电话后告诉他们:"三医还有最后一张床位,你们赶紧去吧。"
救急不救:坏死睾丸被切除
在市三医,经医生检查,小立扭转的右侧睾丸已经坏死,不得不被切除。
采访时,说起儿子的经历,40多岁的老方数度哽咽,不停地抹着眼泪。"当时来温州市区,就是冲着这两家大医院的名气,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老方不明白的是,"急诊室本来就是救急的,可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救急呢?"
老方还说,在两家医院里,他曾经求着医生给儿子先做手术,没有床位,他自己再想办法解决,但都被拒绝了。
市三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均回忆说,当天下午将近4时,小立被父母送到该医院时,睾丸依旧疼痛,肿得比较明显,他立即对小立进行手术。
"手术时发现,右侧睾丸扭转360度多一些,已经坏死,经家属查看后,我们将坏死的睾丸切除了。"杨均说,扭转发生后的6个小时,是做手术的最佳时间段,"在这个期间做手术的话,睾丸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比较大。"
医院声音:没有床位,真没办法
接到小立家人的投诉后,记者首先来到附一医,该院办公室负责人李上共和医务科负责人岳军接待了我们。记者要求与当天看诊小立的泌尿科医生核实情况,而两位负责人表示内部要先对此事进行调查。不过,他们向记者转述了接诊医生的回忆,基本与老方一家所说相符。"医生不知道附二医有没有床位,只是跟患者说,附二医有b超,有条件手术。可能患者比较焦急,马上就赶去附二医了,后来医生想找他们再看看,人已经走了。"岳军说。
至于周末没有b超,两名负责人解释,因为医院条件非常有限,连b超人员值班室都没有,一般都是很紧急的情况,才打电话叫b超人员赶过来。
记者问,像小立这样的情况,也许早一些做手术就不必切除睾丸,即使医院没有床位,能不能想办法特事特办?两名负责人连连说"真的很难"。他们解释,周日出院的人特别少,床位都是爆满的,一般特别危急的病例,才请示总值班进行调剂,有时实在调剂不到床位,患者做完手术后甚至只能躺在手术台上等着。但这种情况有很大危险性,只能是特例。所以医生权衡患者情况后,能够转院的还是要转院。
记者又问,今后如果碰到小立这样的病例,能否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两位负责人还是摇头说"真的很难"。但他们表示,将进一步对此事进行调查。
随后,记者又来到附二医。对于没有床位就无法接纳进行手术的问题,当天接诊的虞海峰医生、泌尿科陈主任和医务科寿红艳主任的解释与附一医基本相同。虞海峰医生说,当时他马上联系了市二医和市三医,前者床位也是满的,后者刚好还剩一个。在他的科室里,患者待了约20多分钟,不过患者得知要去市三医后,要求先做一个b超,可能这里又花费了一些时间。
像小立这类情况,没有床位,除了转院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泌尿科陈主任表示:"医疗资源整体缺乏,这已不是医生个人能解决的。"
专家意见:时间越短越易治疗
3月17日下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睾丸旋吊在阴囊内,通过"精索"与身体相连,精索上有给睾丸提供血液的血管。如果遇上突然用力或剧烈震荡等情况时,睾丸与精索就会发生扭转,造成睾丸血液流通中断,这就叫"睾丸扭转"。睾丸扭转的临床表现一般是,睾丸疼痛肿胀,并伴有呕吐等症状,做b超时显示睾丸没有血流。
"睾丸耐受缺血的时间一般是4至6个小时。"李宏军说,发生扭转后,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治疗,通过b超检查观测睾丸的血流情况。如果发生扭转的时间短,扭转的度数小,甚至可以用手矫正,如果扭转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睾丸很容易因缺血而变黑、坏死。
再看一下媒体的追踪报道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要灵活运用,遇到危重急病人,医院应当换位思考,解决他们的困难。”本报《17岁男孩的揪心急诊路》一文刊登后,引起极大社会反响,昨天下午,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朱国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事发表了态度。作为当事两家医院的主管单位??温州医学院也对此事作出了回应。昨晚,温州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徐力辛接受采访时表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当事医生已被停止执业。
本报报道引多方关注
前昨两天,本报刊登《17岁男孩的揪心急诊路》及后续报道,披露了郊县一名17岁男孩突发“睾丸扭转”,然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没有床位”为由将其拒之门外。因未能及时救治,这名男孩一侧睾丸因坏死被切除。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少人士纷纷表达了各自的态度并对院方提出质疑。
昨天,整合本报报道,新华网以《温州国立医院因“无病床”拒绝抢救男孩“命根”》为题作了报道。搜狐、网易、凤凰、中华等数十家网站也先后进行转载。
卫生局:
医院应多换位思考
昨天下午,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朱国晓说,看到本报报道后,他们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和报道内容基本相符”。朱国晓表示,就此事来看,医院应当在现有的医疗规章制度框架内,多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为患者提供方便;实在没有床位的情况下,要落实报告制度和转诊制度,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可能导致的后果和进一步变化。在整体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建议也还是要通过内部相应措施,尽量提高病员周转率、落实周末B超值班工作等,更多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医学院:
当事医生被停止执业
作为当事两家医院的主管单位??温州医学院也对此事作出了回应。昨晚,温州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徐处长表示,作为主管单位,事情发生后,温州医学院立即责成两家医院领导调查此事。同时要求两家医院加强职工的行风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以本次事件为契机,深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各项制度,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从初步调查结果来看,当时附属一医确实没有床位。徐处长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当值医生应当将情况向医院总值班汇报,由医院出面协调,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在落实接受医院,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帮助病人转院。对当事医生未经汇报、未落实床位的状况下让患者转院的过错,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已作出停止其执业、令其反省检查的初步处理。
昨天下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召开了全体科主任、护士长参加的医疗安全工作大会,通报了该事件并部署整改措施。要求加强学习并落实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转诊制度等关键医疗制度。要求全院职工引以为戒,进一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努力保障病人的安全。附属二院也召开院周会,部署青年医师的行风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并以此次事件为教训,举一反三,完善和落实各项医疗管理制度。
读者对事件的了解,基本上只依靠媒体的报道,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实在无法考究。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几点:1、医院是否确实没有能力收留此患者;2、当事医生就诊时态度是否诚恳;3、当事医生是否存在利益驱动;4、患者的情况,如果及时手术是否肯定能挽救睾丸。所以,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讨论以上几个问题,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
但是作为结果,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医院在碰到这样的常见问题时,没有一个很规范、很人性化的处理套路。然而可怕的是,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却没意识到,还自以为已经很规范了。这不,媒体访问的时候,处长领导可以很理直气壮的说:“在这种情况下,当值医生应当将情况向医院总值班汇报,由医院出面协调,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没错,你是有一套程序,是人家一线医生没有遵守,你可以把管理层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是,有没想过,“急诊”啊!又是汇报、协调、解释、再转院,急诊的情况下,有几个病人能这样折腾?这一次是睾丸坏死,下一次就是死亡了。
一线医师的难处是可以理解的,在如此工作环境下,确实有心无力,当事医生只能认倒霉。我也是医生,但是我不希望我们大家都消极的去考虑问题,我不希望我们经历了这个事件以后,下一回只会想到,“哦,病人来了,现在没床,你等着吧,我先请示医院领导!”我觉得,医生是医疗工作的主体,后勤工作和相关政策规范都应该是为医生诊疗服务的,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先进、不科学,我们应该勇敢的向他们提出来,而不是默默的承受!大医院的管理层都应该是聪明人,有能力能走到这样的位置上,就应该有办法解决这些日常问题。别总是觉得老百姓和媒体提出的疑问很幼稚,“像小立这类情况,诺大的医院,没有床位,除了转院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难道只能用“真的很难”去回答吗?殊不知,医疗纠纷日益尖锐的背后,缺乏科学、人性化的医院管理,也是罪魁祸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