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飞你的蝴蝶??看《潜水钟与蝴...
- 北医六院马弘教授率专家组成员到...
- 高危行为的后果
-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
- 我院心理咨询门诊周六周日全天开...
- 我院成为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实习...
- 北京安定医院李占江教授来我院讲...
- 精神卫生法简介
- 长春市心理医院搬迁新院址
- 我院新院落成剪彩今日举行!
- 从精神科医师服抗抑郁药谈抑郁症
- 精神科医生的日记
- 我院心理治疗兴趣协会成立了
- 精神分裂症能否处朋友
- 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系统...
- 首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在哈尔滨召...
- “关爱驿站”康复干预项目 讲者...
-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跨省追捕...
- 正面思考的力量
- 第四期中德家庭治疗班(第三次)...
- 长春市心理医院召开2010年年...
- 让自己开心的四种方法
- 第四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
- 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来长讲学
- 请别忽视了你身边的太阳
- 第四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
- 2010年中国?挪威精神卫生法...
-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
- 《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
- 不完美的完美
- 已结婚,她可能不是处女自己的这...
- 人生寓言(六)
- 放飞你的蝴蝶??看《潜水钟与蝴...
- 人生寓言(五)
- 人生寓言(三)
- 人生寓言(二)
- 人生寓言(一)
- 八度幸福
- 制怒20法
- 李维榕博士为Minuchin的...
- 负性情绪宣泄14法(转载)
- 孩子的问题不都是父母的错??访...
- 心理医生如何接纳自我
- 服药半个月后意外怀孕怎么办
- 询问脾气不好怎么治
- 成熟,从不抱怨开始
- 美丽的坚持
- 荷兰精神病专家por.kahn...
- 我背叛了我的婚姻!
-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 强迫症如何治疗
- 受人欢迎的四句话
- 失眠与失眠症
- 进食障碍
- 经颅磁刺激治疗简介
- 现实生活中的“林小枫”
- 26岁的她选择了自杀--不良交...
- 抑郁症治疗的三个误区
- 癫痫治疗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 躯体变形障碍
-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 性功能障碍简介??(下)
- 耳鸣的治疗
- 性功能障碍简介??(中)
- 性功能障碍简介??(上)
- 五朵金花??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简...
- 日记:一个精神科医生的一天
- 贪食症
- 和谐的家庭
-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 儿童孤独症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五)其他治疗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四)心理社会...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三)心理治疗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二)
-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抑...
-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 网上咨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
- 精神分裂症如何用药?心理干预有...
- 精神分裂症和迫害妄想是一样的吗...
- 浙江网友留言的回复
- 由爷爷、奶奶带养的孩子
- 作者:宋建铸|发布时间:2009-12-16|浏览量:1592次
北医六院胜利医生写的《交往》很精彩,因内容较多,现摘录两个病例,供网友浏览学习。(题目是我临时编辑的)。 宋建铸长春市心理医院精神科宋建铸
默默的故事
我的一个邻居,她的小孩默默三岁前由奶奶带养。等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回到父母身边,显得异常乖顺,甚至有些木讷。看到我,在家长提醒下叫“叔叔!”,但语调平平,没有感情色彩,目光也没有交流。让我不禁想到有的汽车上安装的“倒车!倒车!”的警示音。到了幼儿园他也不会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只会站在一边哭泣。和他妈妈一交流才明白,他的这位奶奶自幼就禁止他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怕吃亏、怕受伤……。奶奶多年生活中沉淀下来的不安全、不信任感都转移到小小孩子身上,对他心理发育的扭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好在回到父母身边较早,经过一年多父母带领下改变生活气氛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锻炼,终于变成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了。我在幼儿园运动会上看到他和排在前面的孩子边说边笑,不时还轻轻推搡嬉闹,与那个倒车雷达似的场景相比,已经是判若两人了。
默默是幸运的,但如果类似的情况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
教授的孙子
多年前,我在精神科门诊看到这样一个病例。孩子已经上初中了,父母反映他在家里欺负爷爷,摔东西、推搡老人。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需要经常长期出差,他正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并不是和爷爷奶奶没有感情,也不是爷爷粗暴对待。他爷爷是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有一次陪来门诊,笑容可掬、彬彬有礼,脾气也非常温和。只是在孙子发脾气时斯文扫地,辛苦整理半年多的书稿都被撕得粉碎。这个男孩子比我都高了,和医生谈话也相当有礼貌,性格并不暴烈。父母和爷爷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反映在学校从不违反纪律,在外面特别胆小。一个生动的例子是,一次他坐公共汽车上学,由于比较拥挤,到站时没能及时挤到车门边。他不敢出声让售票员等一下,宁可多坐一站再走回来。这样就迟到了,回家跟爷爷诉苦。他对爷爷是又依赖,又憎恨。有情绪都往爷爷身上发。明知不对,但难以改正。
是呀!要改正,他得有自己情绪的合理出口,他得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从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的“课程”,他一直“缺席”,怎么可能光靠理性就能处理好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胜利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