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飞你的蝴蝶??看《潜水钟与蝴...
- 北医六院马弘教授率专家组成员到...
- 高危行为的后果
-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
- 我院心理咨询门诊周六周日全天开...
- 我院成为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实习...
- 北京安定医院李占江教授来我院讲...
- 精神卫生法简介
- 长春市心理医院搬迁新院址
- 我院新院落成剪彩今日举行!
- 从精神科医师服抗抑郁药谈抑郁症
- 精神科医生的日记
- 我院心理治疗兴趣协会成立了
- 精神分裂症能否处朋友
- 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系统...
- 首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在哈尔滨召...
- “关爱驿站”康复干预项目 讲者...
-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跨省追捕...
- 正面思考的力量
- 第四期中德家庭治疗班(第三次)...
- 长春市心理医院召开2010年年...
- 让自己开心的四种方法
- 第四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
- 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来长讲学
- 请别忽视了你身边的太阳
- 第四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
- 2010年中国?挪威精神卫生法...
-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
- 《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
- 不完美的完美
- 已结婚,她可能不是处女自己的这...
- 人生寓言(六)
- 放飞你的蝴蝶??看《潜水钟与蝴...
- 人生寓言(五)
- 人生寓言(三)
- 人生寓言(二)
- 人生寓言(一)
- 八度幸福
- 制怒20法
- 李维榕博士为Minuchin的...
- 负性情绪宣泄14法(转载)
- 孩子的问题不都是父母的错??访...
- 心理医生如何接纳自我
- 服药半个月后意外怀孕怎么办
- 询问脾气不好怎么治
- 成熟,从不抱怨开始
- 美丽的坚持
- 荷兰精神病专家por.kahn...
- 我背叛了我的婚姻!
-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 强迫症如何治疗
- 受人欢迎的四句话
- 失眠与失眠症
- 经颅磁刺激治疗简介
- 现实生活中的“林小枫”
- 26岁的她选择了自杀--不良交...
- 抑郁症治疗的三个误区
- 癫痫治疗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 躯体变形障碍
-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 性功能障碍简介??(下)
- 耳鸣的治疗
- 性功能障碍简介??(中)
- 性功能障碍简介??(上)
- 五朵金花??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简...
- 日记:一个精神科医生的一天
- 贪食症
- 和谐的家庭
-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 由爷爷、奶奶带养的孩子
- 儿童孤独症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五)其他治疗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四)心理社会...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三)心理治疗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二)
-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抑...
-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 网上咨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
- 精神分裂症如何用药?心理干预有...
- 精神分裂症和迫害妄想是一样的吗...
- 浙江网友留言的回复
- 进食障碍
- 作者:宋建铸|发布时间:2010-01-10|浏览量:655次
今天读了北医六院李雪霓医生写的一篇文章,现转载于此,供阅读学习。 宋建铸
写给父母??厌食和贪食背后的渴望与恐惧
最近写了篇文章给心理杂志,是写给父母们的,在这里与家长们共享。文中的案例综合了很多临床中遇到的现象,并非针对某个个别案例,特此声明。长春市心理医院精神科宋建铸
厌食和贪食背后的渴望与恐惧
近10年来,有一种病在国内的青少年女性中悄然流行开来,那就是包括厌食和贪食两种病症在内的进食障碍。这看似追求苗条惹的祸,当我们在诊室里面对这样的孩子和她们的父母时,却总是会看到各种爱恨纠缠的家庭故事,看到那躲在厌食和贪食背后孩子的渴望与恐惧。每每此时,心中都不禁感叹:父母们在努力把自己的爱和期望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可知道这一切是怎样与孩子的需求和渴望错位的?当他们努力把自己的失意与怨恨隐藏或吞下的时候,敏感的孩子又是怎样解释和担当的?
第一部分:案例
18岁的小文坐在诊室里谈笑风生,她看上去沉稳洒脱,对我们的话题多数时候都很开放,思维敏捷,言辞犀利又不失礼貌与节制??这是个很容易让人喜欢上的女孩。然而这样一个女孩带到诊室里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却是怕让人失望,怕让别人不喜欢。她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觉得我糟透了?’‘我是不是让你失望了?’我转向她的妈妈问:‘小文跟你交流时会这样吗?’这一问倒象打破了妈妈的苦水罐,‘可不是就这样!我皱一下眉、动一下嘴、或者哪怕一个什么样的眼神,都会被她抓住问个一溜够,在她面前我都不知手脚该往哪儿放,简直怕见她!’
小文患进食障碍5年,先是厌食,继而转为贪食,曾一度有严重的营养不良、闭经,现在虽然体重基本正常,月经也恢复了,却一直持续着大量进食后诱吐的贪食行为。这个‘怪癖’直接带给她的是休学一年,转学一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毛病,她尽量远离同学和邻居,经常昼伏夜出,而在家里却已从地下转到地上,肆无忌惮地吃、吐、发脾气。所有这一切使一家人苦恼不堪,但似乎找不到办法让她停止??每次住到医院问题就消失,而回到家里就旧病复发,难道她家里中了什么魔法?
小文的母亲乍看上去年轻、时尚、有活力,跟小文一起容易被看作姐妹两个,而父亲的穿着与举止却显得朴实甚至‘土气’和‘老气’。父母在老家做生意,经济上还算宽裕,可在小文眼里,妈妈一直想做的是‘人上人’,本人确实也非常努力。父亲的安于现状让妈妈非常恼火,两人之间战争不断,但父亲拒绝改变,并不理会妈妈丢给他的压力,戏称妈妈为‘强迫症’,称她总是指望一切完美无瑕。父亲躲避战争的方法是多数时间在外面跟朋友一起喝酒打牌,留下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发疯,当然还有小文在旁边看着。妈妈对爸爸的态度不起作用,对小文倒是很管用,小文努力做到妈妈期望的样子,小小年纪便很有一种‘小大人’的风范,在学校表现出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家里更有些象男人一样照顾妈妈的感受。可好景不长,进入青春期后妈妈对小文体形的不满和当众嘲笑引发了小文旷日持久的减肥战。当这场减肥战从过度控制的极端(节制食物的摄入)转换到完全失控的极端(大量进食后诱吐)后,小文通过自我控制获得完美形象的梦便破灭了。不过小文的病倒是把妈妈和她继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把爸爸妈妈战争的焦点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第二部分:临床诊断
小文对自我形象的怀疑源自其对自我形象的完美要求,而这个要求又源自她的妈妈。妈妈的要求其实并非针对小文一个,在她所有的要求、指责和抱怨里,有多少是针对自己、针对丈夫、针对亲人朋友或者针对命运的呢?显然小文并没有做区分,她照单全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妈妈的愤怒,满足她的期望,得到自己需要的爱与安全感。如果在一个关系相对健全的家庭,孩子还有至少一个渠道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这一切,那就是从爸爸那儿。而且,当妈妈把属于自己的期望和苛求强加到家人头上时,爸爸还可以示范给孩子如何做出区分并应对那种随之而来的愤怒与指责。可惜从小文的家庭关系模式上可以看出,爸爸应对妈妈的方式是逃离,爸爸可以逃离,幼小的小文如何逃离?而缺少了爸爸做同盟,她怎么可能应付得了妈妈强大的攻势?试想跟一个随时可能开火的妈妈一起,等待一个打一枪就跑的爸爸回家,小文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妈妈结盟,想妈妈所想,感妈妈所感,不仅做一个好孩子,还要努力填补家里空出来的那个角色??爸爸,去关心和护卫妈妈。这样长大的小文,一方面显得成熟、敏感、体贴,另一方面也传承了妈妈的苛求,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在诊室里见到的她??总是担心自己不好,总是认为别人会批判和苛求自己。在她的潜意识中,关爱她的人都可能和妈妈一样是苛求的、失望的,这使她既渴望爱,又不敢靠近别人,活得特别累,狂吃和狂吐有时帮她麻痹自己,有时则是在宣泄对这种禁锢感的愤怒。
第三部分:育儿建议
了解自己,区分自己的和孩子的需要
小文的妈妈把爸爸赶走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愤怒,她的愤怒来自对完美生活的求而不及,来自对丈夫和命运的无法操控,来自这一切带给她的无奈和无望。小文的爸爸对生活是接纳的,他所不接纳的是小文妈妈的控制欲。可惜,他没有试着让小文了解和接受这些,而是一个人躲开了。小文接受了妈妈传给她的包袱,包括对完美生活的期望,试图通过过度控制去实现完美的自我形象,失败同样令她愤怒而无望。从小文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妈妈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是怎样传递到孩子身上的。如果你做了妈妈,一样可以轻易做到这点,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可以传递,积极健康的也可以。所以,要做好妈妈,先要审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了解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感受。这样,当你再去要求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而遭遇挫折时就可以问问自己??那是你的需要,还是他们的需要?例如让一个两岁的孩子保持家里客厅的一尘不染显然就是你的需要,而不是他/她的,那么如果他/她拒绝合作,也就无须理由或惩罚,如果他/她合作,那得到的则理应是感谢和拥抱。至于你的感受当然也是该被尊重的,就像你其他的任何需要和期望一样。但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现实,成年的你可以学习和争取很多途径去处理自己的感受,例如跟你信任的人讨论和倾诉,跟爱人沟通分享。无论如何,区分自己的和孩子的需要,划清界限,避免让孩子来背负你未满足的需要和负性感受是做个好妈妈应负的责任。最终,接纳生活中不完美和不愉快的存在可以帮你真正放下,而不必担心传给下一代继续背负。
别把父亲赶走
在众多进食障碍的孩子里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家庭模式:母女两个紧紧相连,父亲的家庭角色显得模糊和无关紧要。可是,我们知道,父亲的角色无论在男孩还是女孩的成长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男孩子来说,父亲是他学习模仿的对象,怎样做一个男人,怎样和女性相处,怎样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对于女孩子,父亲则是她生命中第一个男人,从他那里她不仅可以体会到父亲带来的安全感、亲密感,还将形成对异性的第一印象和与异性接触的第一手经验。所以,想让孩子健康长大,聪明的妈妈不会忽略爸爸的位置,更不会赶他走。男性天生比较自我,初为人父的男人往往会在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上冲突,他们这时需要的是鼓励和尊重,妈妈们应注意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多跟做父亲的交流,尊重他们的意见,强调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们的贡献。父亲忙于工作很少在家并不等于家庭中角色缺失,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形象更多源于母亲。即使父亲不在,妈妈们仍然可以把父亲的角色营造出来,‘如果爸爸在,他会说。。。’‘算爸爸一个,我们来表决吧。’甚至很多离婚的女性仍然能够成功地为孩子保留父亲的角色,她们的方法是绝不在孩子面前罗列丈夫的罪状或表达对丈夫的怨恨,自然地接受父亲对孩子的探访,跟孩子交流他们作为父亲积极的一面。记住吧,在家里永远给孩子的爸爸留一席之地。
做孩子的眼睛
另外,你需要记住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善于感受,却不善于解释。如果你把无名火撒在丈夫身上,他或许会直接了当地挡回来‘哪儿来的邪火,别冲我来!’可孩子就不一样,你若朝他发火,孩子会痛苦地认为那一定是他犯了错。而且,孩子的感受力很强,在一个婚姻陷入僵局的家庭,即使父母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达,孩子还是会觉察到危机,糟糕的是他会解释为是自己的错!所以,你的觉察与反馈就像孩子的眼睛,他们靠这只‘眼睛’理解世界,如果你闭目塞听,不去区分自己地感受来自何方,不去觉察自己行为反应的目的,不把真实的想法告诉孩子,他就只能把一切不美好理解为自己的错了。于是,有一些话就显得很重要,包括‘对不起,刚刚冲你发火是我的错。’‘我哭了,可不是因为难过,是因为感动。’‘我生气不是因为你。。。’
做父母,是一次重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机会,是重新理解和接纳生命的机会,完成生命中的一次洗礼和超越,愿每对父母都能享受这个过程。
北医六院 李雪霓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