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靶向治疗30年回眸与展望
- 马军:癌症与血栓形成“面面观”
- 卵巢功能判定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内科视角:看...
- 谈老年人个体化用药
- 口腔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率与化疗...
- 新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解...
- 肺癌驱动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
- 中国食管鳞癌诊治的瓶颈与突破
- 年轻乳腺癌患者并非必须切乳房
- 2011版乳腺癌指南解读
- 英国发现能阻止乳腺癌恶化的天然...
- 45~55岁女性多发乳腺癌,需...
- 易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 呵护8大关键部位 决定女人的一...
- 养生抗癌食物TOP排行榜
- 肺癌易感人群
- 目前胰腺癌临床研究应该注意的几...
- 老年肺癌治疗应该个体化
- 新进展
- 男性,57岁患小细胞肺癌三个月...
- 乳腺癌术后应严格随访检查
- 港大发现致大肠癌转移肿瘤干细胞
- 老年人膳食应该多样化
- 乳腺癌的随访
- 白蛋白紫杉醇
- 早期乳腺癌治疗新理念--内分泌...
- 乳腺癌内分泌疗
- 乳腺癌预后和疗效预测:新观点
-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
- 乳腺癌的预防
- 谈谈乳腺癌的防治
- 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
- 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的时机及方法
- 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
- 特罗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 乳腺癌的预防
- 作者:孙蔚莉|发布时间:2012-03-31|浏览量:439次
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处于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列, 并且全球以每年2% 的速度递增。中国的乳腺癌粗化发病率为40/10 万, 年增长5.5%; 标化发病率为25/10 万, 年增长2.5%。乳腺癌的发病率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地区差异,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上海市乳腺癌的标化发病率居全国首位,天津与北京位居其后。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孙蔚莉
早期发现乳腺癌,不但治愈率高而且可行保乳手术,术后各种辅助治疗也可减少,既使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也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乳腺癌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及二级预防(早期诊断)对乳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危险因素多 元凶无定论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较多,国内外学者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为止,仍然未能明确其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多个危险因素的叠加势必会导致乳腺癌危险性的增加。
遗传因素
乳腺癌家族史 直系亲属中(母亲、姐妹、女儿)1 人患乳腺癌,本人患乳腺癌的危险度增加1 倍;若2 人患乳腺癌,本人患乳腺癌的危险度增加5 倍。亲属年龄越轻,其患病危险度越大。
遗传易感性 研究表明,BRCA 基因携带者在任何年龄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都比非携带者大,年轻发病危险性更高。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乳腺组织是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容易受到辐射的损伤。美国对90 305 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了随访研究,女性乳腺癌的标化发病率明显升高。
生活环境因素 膳食因素:研究表明,高脂膳食会增加绝经后女性的乳腺癌风险。高糖饮食方面,研究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摄入含高糖的碳水化合物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无关;也有研究显示摄入较多甜食会增加<45 岁女性的乳腺癌风险。
月经周期:初潮年龄早,初潮与初产间隔时间长,月经周期短,月经周期紊乱,绝经晚等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一项对29万女性的多中心研究表明,月经初潮年龄<12 岁患乳腺癌风险是初潮>15 岁的1.3 倍,>55 岁绝经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45 岁绝经的1.22 倍,<40 岁双侧卵巢切除者比50~54 岁自然绝经者减少45% 的患乳腺癌风险。研究表明,乳腺暴露于内源性雌激素的时间越长,患乳腺癌风险就越高。
生育与哺乳:初产年龄晚、足月产次数少、未生育等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而有哺乳史是保护因素。与第1 次生育年龄<20 岁的女性相比, 第一次生育>35 岁者患乳腺癌风险增加约3 倍。这是因为第1 次妊娠可导致乳腺上皮发生一系列变化而成熟,成熟后的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基因突变能力。初产年龄增加可增加乳腺癌风险,不生育和>35 岁女性风险分别是<20 岁生育头胎女性的1.67 倍和2.23 倍。
雌激素替代治疗(HRT):研究表明,随使用HRT 时间的延长,乳腺癌风险随之增加,使用时间≥ 5 年者患乳腺癌风险增加1.35 倍。因此,HRT 使用应权衡可能的风险和获益,须少于5 年。
病因预防: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结构 建议:控制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取量,适当摄取植物脂肪;多吃水果、蔬菜、豆类、蘑菇类、鱼类食品;少饮酒;限制烟熏食品摄入;少吃盐,成人每天摄取食盐6 g 以下;多吃生鲜食品,少吃罐头食品;食物要保证新鲜,食品应冷冻、冷藏保存,食品不可藏放过久;烹调方法要科学,不吃烧焦食品;戒烟;减少摄入额外的糖份(例如碳酸饮料,食用糖,蛋糕甜点等)、饱和脂肪酸(例如动物脂肪等)以及反式脂肪酸(例如油炸、膨化食品等)。
控制体重及适当体育活动 超重、肥胖及成年期体重变化对乳腺癌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超重和肥胖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因此通过控制体质量及体育活动, 可有效地减少腹部脂肪而控制肥胖,控制成年期过度增重,从而有效地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控制体重的唯一科学方法是平衡的膳食加体力活动。对大部分成年人,每天减少50~100 kcal的热量摄入可防止体重持续的增加。需要减肥的话,每天要减少500 kcal 的热量摄入。体育活动每周至少5 d,每天至少30 min的中等程度到高强度体力活动,45~60 min 的活动最理想。
提倡母乳喂养 尽量避免高龄结婚和高龄生育,提倡母乳喂养,可有效减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早期诊断:强调常规乳房自检和X 线筛查
早期发现乳腺癌,不但治愈率高而且可行保乳手术,术后各种辅助治疗也可减少,既使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也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乳腺癌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及二级预防(早期诊断)对乳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危险因素多 元凶无定论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较多,国内外学者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为止,仍然未能明确其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多个危险因素的叠加势必会导致乳腺癌危险性的增加。
遗传因素
乳腺癌家族史 直系亲属中(母亲、姐妹、女儿)1 人患乳腺癌,本人患乳腺癌的危险度增加1 倍;若2 人患乳腺癌,本人患乳腺癌的危险度增加5 倍。亲属年龄越轻,其患病危险度越大。
遗传易感性 研究表明,BRCA 基因携带者在任何年龄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都比非携带者大,年轻发病危险性更高。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乳腺组织是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容易受到辐射的损伤。美国对90 305 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了随访研究,女性乳腺癌的标化发病率明显升高。
生活环境因素 膳食因素:研究表明,高脂膳食会增加绝经后女性的乳腺癌风险。高糖饮食方面,研究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摄入含高糖的碳水化合物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无关;也有研究显示摄入较多甜食会增加<45 岁女性的乳腺癌风险。
月经周期:初潮年龄早,初潮与初产间隔时间长,月经周期短,月经周期紊乱,绝经晚等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一项对29万女性的多中心研究表明,月经初潮年龄<12 岁患乳腺癌风险是初潮>15 岁的1.3 倍,>55 岁绝经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45 岁绝经的1.22 倍,<40 岁双侧卵巢切除者比50~54 岁自然绝经者减少45% 的患乳腺癌风险。研究表明,乳腺暴露于内源性雌激素的时间越长,患乳腺癌风险就越高。
生育与哺乳:初产年龄晚、足月产次数少、未生育等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而有哺乳史是保护因素。与第1 次生育年龄<20 岁的女性相比, 第一次生育>35 岁者患乳腺癌风险增加约3 倍。这是因为第1 次妊娠可导致乳腺上皮发生一系列变化而成熟,成熟后的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基因突变能力。初产年龄增加可增加乳腺癌风险,不生育和>35 岁女性风险分别是<20 岁生育头胎女性的1.67 倍和2.23 倍。
雌激素替代治疗(HRT):研究表明,随使用HRT 时间的延长,乳腺癌风险随之增加,使用时间≥ 5 年者患乳腺癌风险增加1.35 倍。因此,HRT 使用应权衡可能的风险和获益,须少于5 年。
病因预防: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结构 建议:控制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取量,适当摄取植物脂肪;多吃水果、蔬菜、豆类、蘑菇类、鱼类食品;少饮酒;限制烟熏食品摄入;少吃盐,成人每天摄取食盐6 g 以下;多吃生鲜食品,少吃罐头食品;食物要保证新鲜,食品应冷冻、冷藏保存,食品不可藏放过久;烹调方法要科学,不吃烧焦食品;戒烟;减少摄入额外的糖份(例如碳酸饮料,食用糖,蛋糕甜点等)、饱和脂肪酸(例如动物脂肪等)以及反式脂肪酸(例如油炸、膨化食品等)。
控制体重及适当体育活动 超重、肥胖及成年期体重变化对乳腺癌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超重和肥胖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因此通过控制体质量及体育活动, 可有效地减少腹部脂肪而控制肥胖,控制成年期过度增重,从而有效地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控制体重的唯一科学方法是平衡的膳食加体力活动。对大部分成年人,每天减少50~100 kcal的热量摄入可防止体重持续的增加。需要减肥的话,每天要减少500 kcal 的热量摄入。体育活动每周至少5 d,每天至少30 min的中等程度到高强度体力活动,45~60 min 的活动最理想。
提倡母乳喂养 尽量避免高龄结婚和高龄生育,提倡母乳喂养,可有效减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早期诊断:强调常规乳房自检和X 线筛查
??引自《医师报》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