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情感淡漠?
- 精神发育迟滞
- 月经周期性精神病病例一则
-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师爱
- 医生说我得了人格解体。吃过很多...
- 有幻觉妄想就是精神病吗?
- 看见什么都笑
- 发烧好了,晚上睡觉还说胡话
- 精神发育迟滞
- 医话第四则
- 记忆障碍
- 注意障碍
- 儿童情绪障碍
- 从一个强迫症患者的提问说起
- 应激相关障碍
- 强迫观念与强制性思维有何不同
- 失眠,入眠困难,焦虑 还是神经...
- 认知过程障碍
- 情感障碍
- 思维障碍之二
- 思维障碍之一
- 儿童的音乐疗法
- 网络成瘾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初探
- 请教肖大夫
- 双相障碍(双向情感障碍)
- 睡觉睡不醒
- 儿童多动症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
- 中药可否改善儿童多动症的预后
- 儿童多动症的预后
- 再说说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 怎样判断是否无梦睡眠
-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癔症”能否用中医治疗与预防?
- 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想怀孕应做什...
- 儿童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怎么治疗...
-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精神病患者如何才能看出是否完全...
- 怎样挽救我妹妹的生命
- 我要如何去做
- 电休克疗法效果能维持多久
- 易性症怎么回事?
- 焦虑症用中医治疗可否?
-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品行障碍
- 医话第三则
- 医话第二则
- 医话一则
- 抑郁症仅用药物治疗可以吗?
- 黛力新为何如此受青睐
- 中药能治精神病吗?
- 往事如烟!??记治疗儿童多动症...
- 焦虑症
- 性心理障碍
-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抽动障碍
-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抑郁症
- 《多动儿童发散性思维对他们的发...
- 睡眠的知识问答
- 睡眠障碍
-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儿童多动症的中西医概述
- 人格障碍
- 怀孕期间服用奥氮平等精神类药对胎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 作者:肖代齐|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1646次
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颁布了药物的妊娠安全性分级标准,其分级标准如下
fda分类等级 | 定义 | 存在的问题 |
a | 足够样本量的、设计严谨的对照研究证实妊娠期服药不会增加胎儿致畸风险 |
|
b | 动物实验已证实药物对胎儿无致畸风险;然而尚无足够样本量的、针对妊娠女性的、设计严谨的对照研究;或,动物实验显示药物存在不良反应,但有足够样本量的、设计严谨的、针对妊娠女性的对照研究未证实药物对胎儿存在致畸风险 | 不是所有列入b级的药物致畸风险等同。例如安非他酮的相关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因此最初被列入b级,然而后经由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安非他酮被归入c级 |
c | 动物实验已证实药物对胎儿有致畸风险;然而尚无足够样本量的、针对妊娠女性的、设计严谨的对照研究;或,未进行相关的动物实验且无足够样本量的、针对妊娠女性的、设计严谨的对照研究 | 不是所有列入c级的药物致畸风险等同。例如西甲硅油不会被组织吸收,因而不会增加致畸风险;卡马西平为致畸剂,却归入c级 |
d | 足够样本量的、设计严谨的对照或观察性研究证实妊娠女性服药对胎儿有致畸风险。然而,风险-效益研究显示,获益大于潜在风险 |
|
x | 足够样本量的、设计严谨的对照或观察性动物或妊娠女性研究均证实药物的致畸风险。禁用于怀孕和计划怀孕的女性 | 某些药物由于无理由在妊娠期服用,而非致畸风险,被归入x级。例如口服避孕药 |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中:氯氮平、马普替林、唑吡坦、丁螺环酮为b级;
丙咪嗪、帕罗西汀片、苯巴比妥、丙戊酸盐、锂盐、卡马西平以及多数安定类: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艾司唑仑、三唑仑为x级)为d级
其他的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当然奥氮平也在其中)和抗抑郁药物(主要是指新一代抗抑郁药)为c级。
二、2007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中制定的原则为:
1、 育龄妇女在使用精神科药物之前应采取可靠、有效的避孕措施,
2、 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妊娠应首先考虑终止妊娠,待病情完全稳定,并咨询精神科医生被认可后再怀孕。
3、 病情稳定,过去无复发史和临床缓解水平很高的病人可以暂时停药,待妊娠12周后再用药。
4、 对确实需要维持治疗的患者,可考虑选用对母体级胎儿毒性最小、最安全的药物,且用量宜减到最低有效剂量。
三、目前总的认识:
1、目前临床上多数精神科药物没有发现对妊娠有确切影响的证据(少数d级x级类药物除外)。
2、但是不能排除精神科药物对妊娠的不良影响。
3、妊娠的12周内最好禁止使用精神科药物。
4、如果要考虑妊娠,最好在病情稳定2年以上,既往无减小药量即出现复发的历史,目前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良好。
5、在哺乳期妇女中的应用:几乎所有的精神药物都能分泌到乳汁中,所以在服用精神药物的哺乳期妇女应避免哺乳婴幼儿,而改用其他哺乳方式。
以上所指只是药物本身并不涉及遗传问题。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