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2处发麻,脑梗可能已经悄悄来...
- 室管膜瘤治疗原则
- 脑梗塞及临床表现
- 脑梗塞的用药原则
- 中风康复指南
- 中风(脑梗塞)后遗症如何治疗
- 脑梗塞后能恢复正常吗
- 介绍预防及治疗脑梗塞的新药-西...
- 脑梗塞诊断依据
- 预防中风复发方
- 治中风后遗症方
- 多发性腔隙脑梗塞怎么治疗
- 自我按摩治疗叉神经痛
- 三叉神经痛方③
- 三叉神经痛方②
- 三叉神经痛方①
- 三叉神经痛偏方
- 舌咽神经痛的治疗
- 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
- 双眼皮跳动(meige综合征)
- 带状疱疹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首选...
-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 舌咽神经痛
- 痉挛性斜颈
- 顽固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 晚期癌痛
- 神经疼痛不必再忍
- 鞘内镇痛药物输注癌痛
- 浅谈痉挛问题的治疗
- 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治疗现状及预...
- 伽马刀治疗听神经瘤
- 伽马刀治疗脑血管畸形
- 全球首个胚胎干细胞药物获准进入...
- 突破:脊髓损伤后神经连接成功再...
- 泌乳素型垂体瘤
- 脊髓栓系综合征与脊柱裂
- 颅骨修补
- 肢端肥大症的冶疗
-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
- 治愈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推荐...
- 伽马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机制
- 癫痫病人不要拒绝手术治疗
- 脊髓空洞症 ―寻找并解除原因是...
- 脊髓空洞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治...
- 脊舒(巴氯芬)
- 脊髓空洞症 ―寻找并解除原因是...
- 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能口服的新药...
-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 这是三叉神经痛 不是牙痛!
-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眼皮跳不停...
- 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 解读眼皮跳
- 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
- 面肌痉挛
- 痉挛状态
- 作者:吕学明|发布时间:2010-11-08|浏览量:2775次
分类: 运动障碍
痉挛状态的定义:以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肌肉紧张度)增加及过强腱反射为特征的运动失调,作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牵张反射的超兴奋性引起。
痉挛状态的基本特征为持久肌肉静止运动状态(强直)和频繁或间歇的躯干及四肢肌肉痉挛,这种痉挛可以传递。痉挛与强直影响了患者的社会活动,个人卫生,皮肤破损及褥疮,偶尔会引起威胁生命的系统感染。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吕学明
痉挛状态的病因
痉挛状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它分为脑源性和脊髓性。脑源性包括脑外伤、卒中、脑瘫、缺氧性脑病、脑代谢性疾病。脊髓性主要为脊髓外伤、多发性硬化、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病、颈椎病、横断性脊髓炎。
痉挛状态产生机制主要为牵引反射的过度增长,牵引反射是机械负荷牵引肌肉时引起相反方向的肌肉收缩反映,它的感受器为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后者与主要肌纤维(有时叫梭外肌)串连。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有两类:
一类属于传导速度快,直径较粗(10µm-20µm)的Iα类传入神经纤维,与α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
另一类传入神经纤维系直径较细(4-12μm)的Ⅱ类神经纤维发源于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
支配的肌梭运动神经纤维较细(4-12µm),分布于肌梭的两端,它发源于脊髓前角一种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当γ传出神经纤维活动增强时,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提高了肌梭感受壮志的敏感性。其传入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收缩,这一反射称为γ-环路,γ传出神经纤维的运动调节肌梭内感受器的敏感性,进而调节牵张反射。
当梭外肌收缩,梭内肌纤维将被放松,于是其传入冲动减少,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肌肉的收缩将不会持续。牵张反射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由于失去大脑皮质极其它高级中枢的逆支,牵张反射阈值降低。γ运动神经元敏感性增强,脊柱的牵张反射造成肢体痉挛。目前临床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就是切断γ-环路。
从组织生化来看,痉挛状态产生过程中神经递质有明显变化。首先是抑止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如GABA),增加了Ca2+流入,性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如谷氨酸盐,从而加重痉挛状态。使用GABA仿效剂巴氯芬减少兴奋神经递质释放,而得到缓解痉挛状态。
痉挛状态的临床表现
痉挛状态有两个基本特征:肌肉张力变化与随意运动控制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患者要承受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痉挛。患者表现为躯干与肢体的强直以及不能控制的肌肉痉挛,痉挛可以是一块肌肉或多组肌肉进行并能向远处传递。
脊髓损伤所致的痉挛状态,根据损伤的部位与节段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患者除有下肢的轻瘫和麻痹外,有的患者仅有一个肢体痉挛,而且痉挛的肢体在身体的同侧(如脊髓半切综合征),或仅有上肢痉挛并且保留一定的运动功能(如脊髓中央综合征)。
大脑半球损伤引起的痉挛状态,如脑外伤、脑卒中、脑瘫及其他脑功能障碍,有更复杂的临床特征。肌张力增加是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紊乱的首要临床特征,此外,他还伴随有肌张力障碍、瘫痪、运动不能、共济失调、肌阵挛以及其他的非随意运动障碍种类。
痉挛状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痉挛状态的病因学以及其他临床特征,不难诊断脑源性还是脊髓源性。但是,患者必须具备痉挛状态的基本特征,躯干与肢体的强直和痉挛表现。痉挛状态需与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肌阵挛等鉴别。
痉挛状态有椎体束损伤,而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肌阵挛等则为椎体外系病变。虽然痉挛状态可伴有肌阵挛、肌张力改变,但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肌阵挛还有其典型临床特征,一般容易鉴别。
痉挛状态的药物治疗
1、巴氯芬:它被设计仿效γ-氨基丁酸(GABA)的活动,是主要神经系统抑止性神经递质之一。
2、地西泮:它是增加了内源性GABA的释放或兴奋性突触对谷氨酸盐的反应,因此,它既不是GABA显效剂也不是GABA仿效剂,它可以得到生理性传达GABA神经递质的效果。
3、丹曲林:在临床实践中,它在单独或与巴氯芬或地西泮联合使用时是有效的。
4、鞘内药物治疗:
1)吗啡鞘内给药:吗啡的鞘内给药是使用一个植入泵和导管系统,已经证实对脊髓源性痉挛或强直的控制有效,吗啡的抗痉挛作用依赖于阿片样-12受体,并且可以用纳络酮拮抗。植入泵之前,通过腰穿进行试验性吗啡注射。
2)巴氯芬鞘内给药:鞘内泵入巴氯芬治疗严重痉挛状态已经证明特别有效,持续性鞘内巴氯芬给药者耐受性很好,通过泵系统长期而且安全。在一般浓度中,巴氯芬与GABA-B感受器在脊髓水平接合,减少钙离子流入突触前终端,抑制兴奋神经递质释放。在高浓度中,巴氯芬减少突触后神经兴奋性(通过拮抗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E”上活动)。使用植入药泵和导管系统来释放巴氯芬,治疗的效果可以持续。这个方法成功地治疗脊髓源性痉挛状态。鞘内给巴氯芬与持续性输液不同,它能更精确控制痉挛,并能按患者的需要调节剂量。
痉挛状态的外科治疗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适应证:1)单纯的痉挛和肌张力增高;2)肢体仅有轻度的挛缩畸形;3)躯干及四肢的随意运动功能较好;4)严重痉挛影响生活和康复训练;5)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禁忌证:1)以直表现为主者;2)肌张力低下者;3)肌力差,运动功能不良者;4)有明显固定的挛缩畸形者;5)手足徐动、震颤和共济失调者;6)有明显的脊柱畸形和发育不良。
2、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的机制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相同,都是切断γ-环路。它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相比创伤小,选择性更强,主要适用于处理局部痉挛状态。
3、脊髓切开术:脊髓切开可能应用于完全脊髓损伤和括约肌失控的患者。当其他方法无效时,脊髓切开术作为最后的选择。
4、慢性脊髓刺激(SCS)治疗痉挛状态:1973被报道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对于脊髓损伤、脑外伤、卒中、脑瘫、肌张力障碍、变形性疾病,痉挛性斜颈也有明显疗效。SC S适用于症状轻且保留脊髓后根功能的患者,它还常用于治疗疼痛患者。
5、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痉挛状态:包括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丘脑枕部毁损术、小脑齿状核毁损术,由于疗效不确切,而且过一段时间后痉挛恢复,故最近20年已很少临床应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