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京龙主任医师 硕士
-
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科室:
肝病科
- 肝癌射频消融的疗效
- 高强度聚焦超声(海孚刀HIFU...
- 高强度聚焦超声(海孚刀HIFU...
- 肝硬化腹水等处理
- 消化道出血ABC
- 腹腔温热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
- 肺癌ABC之一
- 肺癌的发病因素
-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关系
- 肝癌的临床表现
- 中医所说的肝火太盛,西医怎么解...
- 病毒性肝炎有传染性,肝癌呢?
- 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群是不是不再...
- 射频消融适应症
- 肝癌的分期(一)
- 肝癌的康复
- 肝癌的病理分类简介
- 肝癌的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
- 肝癌的诊断
- 肝癌的流行情况
- 肝癌治疗技术和新进展
- 单位组织的体检能查出肝癌吗?如...
- 索拉非尼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 介入治疗别忘抗病毒的重要性
- 化疗保肝的重要性
- “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
- 地坛医院肿瘤内科
- 肝癌是可以预防的
-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
-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关系
- 蓝藻与肝癌
- 作者:陈京龙|发布时间:2012-07-30|浏览量:945次
一、蓝藻简介: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3亿至35亿年前,目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蓝藻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在淡水中生长,少数在海洋中生长;有的蓝藻成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地木耳等。
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属蓝藻门,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陈京龙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其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
二、蓝藻毒素的性质及危害: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1]。淡水中的“水华”与海洋中的“赤潮”并称为水环境污染的两大灾害。 “水华”中含有的蓝藻,有50%至70%可产生多种毒素,其中一类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它们是已知的能够侵袭肝脏和神经的毒素;另一类毒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蓝藻中的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1-4]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二恶英。当蓝藻破裂或死亡时,藻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中。长期饮用或食用含有蓝藻毒素的水、鱼或其他水产品,即使含量较低,也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或慢性的不利影响,如产生头痛、发烧、腹泻、腹痛、反胃或者呕吐。
MC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挥发,可抵抗PH值的变化。MC的分子式为C49H74N10O12,分子量为995.2。是由七个氨基酸组成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1g/L,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约为50~100 mg/kg。在水中MC自然降解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当水中的含量为5 mg/L时,三天后,仅10%被水体中微粒吸收,7%随沙沉淀。藻毒素有很高的耐热性,研究显示,即使在300摄氏度高温下微囊藻毒素仍然可以保留一部分活性。加热煮沸都不能将毒素破坏,也不能将其去除;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也不能将其去除。有试验研究表明在某湖周围3个自来水厂的出厂水中检出低浓度的藻毒素(128~1400ng/L),提示采用常规的饮水消毒处理不能完全消除水体中的藻毒素。
1996年2月,131名尿毒症患者在巴西Caruaru透析中心接受了常规透析治疗,因水处理不当,致使透析用水被藻类毒素污染,从而造成131名病人中13人直接死亡,32人继发肝衰竭死亡,还有41人发生严重肝病[5]。在这次透析事件中,专家们分析患者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微囊藻毒素通过患者的静脉直接进入血液,比一般饮用水通过消化道的危害更大;一个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一般仅为2升左右,而透析用水则高达120升。
三、蓝藻毒素的致癌作用: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黄曲霉素是肝癌的诱因,而藻毒素也会诱发肝癌[6],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率先发现。一项题为《主要淡水藻类(蓝藻)毒素危害健康机理及预防对策研究》的课题是由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俞顺章教授领衔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
该课题通过对400余名江苏泰兴和溧阳的小学生跟踪研究发现,饮用沟塘水的小学生肝功能指标不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的对照组,提示微囊藻毒素至少会引起肝损伤。
对该地区的600例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的对照研究显示[7-10],沟塘水中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藻类毒素可能是部分东南沿海地区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饮用沟塘水的地区肝癌死亡率比其他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的地区高出10倍以上。提示,微囊藻毒素具有潜在的促癌作用。经多年对蓝藻(微囊藻)及其毒素的深入研究,发现藻类毒素经口或静脉进入体内后,主要累积于肝、肾等器官。
动物实验表明[8,11,12],蓝藻毒素70%以上分布于肝脏,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肝肾受损,并对胎鼠有致畸作用。应用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转基因鼠证明,蓝藻毒素和乙型肝炎、黄曲霉素“三害联手”,诱发肝癌概率远大于单一因素或“双害”因素的致癌概率。携带以上三种毒素的转基因鼠肝癌发病率半年时达32%,而一年后更是高达56%以上。水是生命之源,水的质量与生命健康休戚相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谢平博士及其同事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国内某淡水湖泊中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性腺和卵中累积有大量微囊藻毒素,提示这种毒素对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也可能产生影响。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活体鱼类和水生脊椎动物体内累积的微囊藻毒素远远高于巴西透析事件中毒死亡患者肝脏和血液的微囊藻毒素含量,说明与水生动物相比,人类对微囊藻毒素的抵抗力要脆弱得多。微囊藻毒素能够导致血管损伤,而鱼类的血压比哺乳动物的低;另外,鱼类更多地暴露于微囊藻毒素的环境之中,也许因此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强的抗性。
四、蓝藻毒素的防治[1,2,7]:
1、死水变活:蓝藻多发生于闭锁水系,应通过水利工程(或充分利用已有的水利工程),设法使静止的湖泊活起来、动起来。如太湖,可引长江活水,激活太湖水,此谓“流水不腐”,让蓝藻找不到疯长的“温床”。
2、管好水源:水污染的管理要从源头抓起,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等应经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同时要严格控制水中氮、磷含量,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不良趋势。为避免“病从口入”,应管好饮用水源。以河、湖水为主要饮用水的地区,应改喝井水、自来水。有人认为用煮沸的河水、湖水泡茶很安全,这是个认识误区,藻毒素不易被沸水、茶水“分解”,而可被活性碳吸收,故宜提倡推广家用活性碳净水器。消除研究方法证明,各种净水器如活性炭或透析型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有效率达95%以上。但要注意,使用净水器时,要做到每年夏初和夏末都换一次内胆,用毕要放尽残水,还要避免阳光直射,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蓝藻毒素进入人体。另外应对城市居民饮用水箱定期清洗,尤其是夏天,否则蓝藻毒素便会伺机发难。
3、其他防治方法:对于一些污染较重的水域,还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生物调控防治水体蓝藻技术来防止有害藻类对水质的污染。
4、加强全民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将是避免蓝藻毒素危害的根本之策。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