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洪涌主任医师
-
科室:
血液科
- 活血祛瘀法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月经多、缺铁性贫血如何治疗
- MDS-RAEB转AML-M2...
- 两条腿走路更稳妥、节约??中西...
- 顽固性贫血、肠道多发性息肉原因...
-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中医如何治...
- 想准备怀孕应该服用那种叶酸和维...
- 怎么区分地中海重型,中间型,轻...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要多长时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髓毒劳(骨...
- ANA SSA阳性白细胞低想怀...
- 血液科血小板会被婴儿吸收过量么...
- 地中海贫血
- 急性白血病
- G6PD活性太低,该怎么办?
- 粒细胞减少症
- 年轻人患地中海贫血,想请问以后...
- 血小板计数高如何诊治?病因是什...
- 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临...
- 骨蚀(多发性骨髓瘤)中医临床路...
- 急性白血病中西医治疗相关问答
- 临床用血相关知识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新...
- 血液病病人的调护原则和饮食宜忌
- 中医药联合基因靶向治疗血液病
- 中西医联合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
- 失笑勇安汤为主治疗易栓症19例...
- 急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小儿急淋停药后,骨穿报告幼淋1...
- 白细胞连续三年在3000以下是...
- ANLL的治疗是否有其他更好的...
- 留住叶酸青菜烫着吃不如快炒
-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还是放疗好?...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过敏性紫癜
- 请问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化疗还是...
- 白血病M2型治愈的希望大吗
- 白血病确诊
-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中西医...
- 慢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
- 急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
- 两条腿走路更稳妥、节约??中西...
- 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
-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女性发病比男性高两倍
- 作者:杨洪涌|发布时间:2009-03-01|浏览量:264次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04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翁淑贤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比较“青睐”女性。(资料图片)
专家: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拔牙及分娩前要先进行有效治疗,令血小板稳定在7万以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杨洪涌
近日,网上突传歌手田震罹患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消息。有报道称,近年田震因用西医激素治疗致身体虚弱发胖,但仍反复发作,目前靠中医调养正逐渐好转。有统计资料表明,这种类型的紫癜主要发生在育龄女性身上,其发病率较男性高出两倍。目前西医主要用激素来治疗,但不少女患者担心长期服用激素会带来肥胖、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因此,许多患者对中医寄予了厚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洪涌教授指出,中医认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热妄行,或阴虚内热,或脾肾气虚等所引起的。患者血小板在3万~4万以上,无明显出血者,可通过纯中药调治,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少复发;但当血小板低于2万时,则应考虑中药配合西医的激素治疗才更安全有效。
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洪涌教授
提醒:
手术前血小板需维持稳定
血小板高低是判断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据专家介绍,正常人的血小板在10万以上。一般来说,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至少要将血小板控制在3万以上才相对安全。但临床观察发现,这类“相对安全”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轻微的有皮肤瘀斑、黏膜出血(如口腔、胃肠道),在外伤或手术等时,其身体任何部位或内脏均可出血,最严重者为颅内出血。
“因此,临床上对这类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大的担忧是内脏出血引起的失明或死亡。有些女患者在病情尚未控制的情况下怀孕,生产时出现产道大量出血,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杨教授建议:患者在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拔牙及分娩等可以导致大出血的情况下必须先进行有效治疗,令体内血小板回升到7万以上才安全。特别对于患有此病或曾经患有此病的女性,在整个孕期一定要定期到妇产科和血液科进行检测,要尽量避免出现贫血和产道大出血,确保母婴安全。
特点:
皮肤现血点 血小板明显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减少,而皮肤黏膜出现紫斑,甚至内脏出血是其主要证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洪涌教授指出:刚开始,一般患者皮肤只出现小如针尖的红色斑点,手压也不褪色,大的甚至融合成斑块。这些斑点可突然发生,遍布全身,但以四肢为多,并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
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如下的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儿童多见,常发病于冬春季,发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皮肤出血,以下肢为主,呈点状、紫癜或瘀斑;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齿龈,严重者可内脏出血。
慢性: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女性更常见,发病率较男性高两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皮肤黏膜反复出血,部分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皮下出血轻微;病程在半年以上,未经系统治疗者,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十年不愈。少数因严重出血而引起贫血,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
治疗:西医VS中医
西医:
激素+切脾手术
杨教授称,本病病因还未完全明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西药,但长期大量应用或突然停药会产生许多严重不良反应。不少患者服用激素一段时间后会致食欲增强、身体发胖、皮肤痤疮,有的甚至可诱发和加重感染,还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所以必须严格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规范用药。
如经过半年的激素治疗后,血小板仍继续减少,且出血症状反复发作,就要考虑切除脾脏。脾切除治疗目前仍被认为是西医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器官,又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通过脾切除可以减少抗体产生和血小板的破坏。
不过,有研究发现,约有50%的病人的血小板是在肝脏或副脾等其他地方被破坏的,这时即使切除脾脏,血小板也不会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切脾术仅使1/3~1/2患者可获部分好转,且近1/5的患者在切脾后复发。因此,也有人尝试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并有影响生育甚或致癌等威胁。
中医:
清热凉血+益气止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热妄行,或阴虚内热,或脾肾气虚等所引起的,常夹风、湿、痰、瘀等邪。如果患者血小板在3万~4万以上,无明显出血者,可通过纯中药调治,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少复发,且可预防或减轻皮肤痤疮、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但当血小板低于2万时,则应考虑中药配合激素治疗更安全有效。
据杨教授介绍,中医治疗此病大致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证型,治疗原则以清热凉血、益气止血为主。而不同患者需找专家把脉候诊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最佳疗效。
日常调养有讲究
杨教授称,无论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除了用药之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重调养??
1.注意保暖,以防着凉引起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咽喉等部位出现感染时,应及时到专科复诊,尽快控制感染,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发生危险。
2.饮食要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粗硬等刺激之物。大便潜血阳性者进食半流食,消化道有明显出血者应给予流质饮食。有贫血者多食用含铁量丰富动物血、肝类、紫菜、海带以及乳蛋类等滋补食品,但莫过于温补。日常食疗可用花生衣15~50克,红枣5~10枚用水煎服。无糖尿病者还可加红糖适量。出血过多者,除用止血药物以外,可取鲜藕500~1000克,洗净、捣烂、榨汁1~2碗代茶饮,有较强的清热、凉血、止血功效。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适当运动,以散步或太极拳等为宜,但要避免外伤,防止出血或加重出血。
4.患者血小板少于3~5万时,应避免手术、肌肉注射、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火罐、热敷等治疗。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比较“青睐”女性。(资料图片)
专家: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拔牙及分娩前要先进行有效治疗,令血小板稳定在7万以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杨洪涌
近日,网上突传歌手田震罹患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消息。有报道称,近年田震因用西医激素治疗致身体虚弱发胖,但仍反复发作,目前靠中医调养正逐渐好转。有统计资料表明,这种类型的紫癜主要发生在育龄女性身上,其发病率较男性高出两倍。目前西医主要用激素来治疗,但不少女患者担心长期服用激素会带来肥胖、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因此,许多患者对中医寄予了厚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洪涌教授指出,中医认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热妄行,或阴虚内热,或脾肾气虚等所引起的。患者血小板在3万~4万以上,无明显出血者,可通过纯中药调治,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少复发;但当血小板低于2万时,则应考虑中药配合西医的激素治疗才更安全有效。
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洪涌教授
提醒:
手术前血小板需维持稳定
血小板高低是判断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据专家介绍,正常人的血小板在10万以上。一般来说,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至少要将血小板控制在3万以上才相对安全。但临床观察发现,这类“相对安全”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轻微的有皮肤瘀斑、黏膜出血(如口腔、胃肠道),在外伤或手术等时,其身体任何部位或内脏均可出血,最严重者为颅内出血。
“因此,临床上对这类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大的担忧是内脏出血引起的失明或死亡。有些女患者在病情尚未控制的情况下怀孕,生产时出现产道大量出血,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杨教授建议:患者在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拔牙及分娩等可以导致大出血的情况下必须先进行有效治疗,令体内血小板回升到7万以上才安全。特别对于患有此病或曾经患有此病的女性,在整个孕期一定要定期到妇产科和血液科进行检测,要尽量避免出现贫血和产道大出血,确保母婴安全。
特点:
皮肤现血点 血小板明显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减少,而皮肤黏膜出现紫斑,甚至内脏出血是其主要证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洪涌教授指出:刚开始,一般患者皮肤只出现小如针尖的红色斑点,手压也不褪色,大的甚至融合成斑块。这些斑点可突然发生,遍布全身,但以四肢为多,并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
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如下的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儿童多见,常发病于冬春季,发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皮肤出血,以下肢为主,呈点状、紫癜或瘀斑;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齿龈,严重者可内脏出血。
慢性: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女性更常见,发病率较男性高两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皮肤黏膜反复出血,部分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皮下出血轻微;病程在半年以上,未经系统治疗者,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十年不愈。少数因严重出血而引起贫血,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
治疗:西医VS中医
西医:
激素+切脾手术
杨教授称,本病病因还未完全明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西药,但长期大量应用或突然停药会产生许多严重不良反应。不少患者服用激素一段时间后会致食欲增强、身体发胖、皮肤痤疮,有的甚至可诱发和加重感染,还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所以必须严格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规范用药。
如经过半年的激素治疗后,血小板仍继续减少,且出血症状反复发作,就要考虑切除脾脏。脾切除治疗目前仍被认为是西医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器官,又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通过脾切除可以减少抗体产生和血小板的破坏。
不过,有研究发现,约有50%的病人的血小板是在肝脏或副脾等其他地方被破坏的,这时即使切除脾脏,血小板也不会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切脾术仅使1/3~1/2患者可获部分好转,且近1/5的患者在切脾后复发。因此,也有人尝试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并有影响生育甚或致癌等威胁。
中医:
清热凉血+益气止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热妄行,或阴虚内热,或脾肾气虚等所引起的,常夹风、湿、痰、瘀等邪。如果患者血小板在3万~4万以上,无明显出血者,可通过纯中药调治,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少复发,且可预防或减轻皮肤痤疮、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但当血小板低于2万时,则应考虑中药配合激素治疗更安全有效。
据杨教授介绍,中医治疗此病大致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证型,治疗原则以清热凉血、益气止血为主。而不同患者需找专家把脉候诊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最佳疗效。
日常调养有讲究
杨教授称,无论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除了用药之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重调养??
1.注意保暖,以防着凉引起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咽喉等部位出现感染时,应及时到专科复诊,尽快控制感染,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发生危险。
2.饮食要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粗硬等刺激之物。大便潜血阳性者进食半流食,消化道有明显出血者应给予流质饮食。有贫血者多食用含铁量丰富动物血、肝类、紫菜、海带以及乳蛋类等滋补食品,但莫过于温补。日常食疗可用花生衣15~50克,红枣5~10枚用水煎服。无糖尿病者还可加红糖适量。出血过多者,除用止血药物以外,可取鲜藕500~1000克,洗净、捣烂、榨汁1~2碗代茶饮,有较强的清热、凉血、止血功效。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适当运动,以散步或太极拳等为宜,但要避免外伤,防止出血或加重出血。
4.患者血小板少于3~5万时,应避免手术、肌肉注射、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火罐、热敷等治疗。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