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
- 作者:李佃贵|发布时间:2012-07-06|浏览量:726次
初诊 2009年10月4日。患者,赵××,女性,53岁,已婚,农民,深县葛村人。
【主诉】腹痛腹泻5年。
【现病史】5年前因情志原因突发腹痛、腹泻,在当地医院诊治数年,病情时好时坏,病势缠绵,遂来我院。初诊时腹痛、腹泻,便脓便血,夹有黏液,便前腹痛明显,大便日行10余次,伴有恶寒、乏力、自汗,口干口苦,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消化内科李佃贵
【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无肝炎、结核及其它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
【个人史】生于原地,住地无潮湿之弊,条件尚可。
【婚育史】22岁结婚,育一子一女,身体尚健。
【查体】T36.5℃,R22次/分,P82次/分,Bp110/90mmHg。发育正常,体型消瘦,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肠型、胃型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纤维肠镜检查(2009年9月1日河北省中医院检查号:8637,设备型号:GIF-100)示: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
中医诊断:痢疾
浊毒内蕴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解毒。
【方药】2号+3号+防风10g、苍术10g、白芍15g、甘草5g、陈皮19g、乌梅8g、黄连8g、川椒6g、当柴胡15 g、黄芩15 g、黄连15 g、黄柏15 g、白头翁35 g、马齿苋35 g、血竭15 g、白芨25 g、儿茶20g、苦参20 g、地榆炭35 g、诃子15 g、肉豆蔻20 g、土茯苓15 g、炒白术15 g、黄芪25 g、赤石脂15 g、甘草15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电子?镜。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戒怒。
二诊 用药7 d后复诊,患者自诉症状略缓解,大便5~6次/d,便质稀薄,肉眼脓血消失,乏力、口干、口苦等不适感亦减轻,但脘腹胀满仍明显,排气较多,舌红苔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清肠止泻。
【方药】2号+3号+乌药10 g、补骨脂20 g、山药35 g、山萸肉15 g、砂仁15 g。黄芩15 g、黄连15 g、黄柏15 g、白头翁35 g、马齿苋35 g、血竭15 g、白芨25 g、儿茶20g、苦参20 g、地榆炭35 g、诃子15 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 药后患者泄泻明显减轻,腹痛消失,大便成形,一日一次,舌淡黄苔薄黄,脉弦。
【治法】养肝理气,固肠止泻。
【方药】4号+柴胡15g 、秦皮15克、石榴皮15克、川朴15g、枳实15g、砂仁9g 、清夏12g、儿茶20g、苦参20 g、地榆炭3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半年,病情稳定。
按语 该患病程初期湿热蕴结症状明显,故采用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治疗法则,方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等清热燥湿;柴胡、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 20剂后,湿热下注症状明显改善,用药强调以补肾健脾为主法拟方治疗,加补骨脂、山药、山萸肉补肾助阳兼温脾,乌药、砂仁以行气。经过综合调理,患者病情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