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
- 作者:李佃贵|发布时间:2012-07-06|浏览量:1661次
初诊 2006年12月25日。冯某某,女,68岁,汉族,北京人,已婚。
【主诉】间断性胃脘部隐痛4个月余,加重7天。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隐痛,自服胃康灵、气滞胃痛颗粒等药物,效果欠佳,遂慕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胃脘部隐痛,无规律,烧心,泛酸,嗳气,无口干、口苦,纳差,寐可,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消化内科李佃贵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5℃,P72次/分,R16次/分,BP16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有压痛,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2006年12月14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做电子胃镜检查(型号GIF-Q240 2031048)报告:食管、贲门均(?)。胃底黏液池清,胃体花斑,角切迹整齐,胃窦黏膜粗糙不平,可见小区扩大。窦小,窦后多发平坦糜烂、约0.2~0.3cm,胃蠕动好,幽门正常。十二指肠球及降部未见异常。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多发糜烂。病理报告(编号20066558):窦小弯移行部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窦后壁移行部轻度慢浅炎,体小弯灶性出血、表面上皮脱落。
2006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部彩超 (肝、胆、胰、脾、胃)报告:胃内未见结石,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浊毒内蕴)
【西医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
【治法】解毒化浊,养肝和胃。
【方药】
百合15g 乌药9g 当归12g 川芎9g
白芍20g 云苓15g 白术9g 砂仁15g(打、后)
紫蔻15g(打、后) 全虫6g 瓜蒌15g 清夏12g
内金15g 黄连12g(打)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三七粉2g(冲)。
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同时配服芍地和胃颗粒,1袋/次, 3次/日。
二诊 2007年1月10日。胃脘部隐痛,偶有烧心,纳呆,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调方如下:
全虫9g 黄药子6g 炒莱菔子15g(打) 焦槟榔15g
内金15g 瓦楞粉20g 元胡15g(打) 沙参12g
百合15g 黄连12g(打) 乌药9g 当归12g
川芎9g 白芍20g 云苓15g 白术9g
砂仁15g(打、后) 紫蔻15g(打、后) 瓜蒌15g 清夏12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三七粉2g(冲)。
煎服法同前。
三诊 2007年3月3日。服上方60剂,药后症减。近日出现左侧胁部胀满疼痛,左耳鸣,略有烧心,纳食好转,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舌尖有瘀斑,脉弦细数。调方如下:
全虫9g 蜈蚣2条 黄药子6g 白花蛇舌草15g
半枝莲15g三棱9g 郁金12g 柴胡15g
香附15g 元胡15g(打) 当归12g 川芎9g
白芍30g 云苓15g 白术9g 砂仁15g(打、后)
内金15g 三七粉2g(冲)。
煎服法同前。
四诊 2007年5月17日。服上方60剂,药后症减。偶有胃脘部隐痛及烧心。近日出现头痛,乏力,口干不欲饮,纳可,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调方如下:
佛手12g 元胡15g(打) 白芷12g 公英12g
王不留15g 皂刺6g 广木香9g 炒莱菔子15g(打)
柴胡12g 赤、白芍各20g 香附15g(打) 黄连9g(打)
全虫9g 蜈蚣2条 黄药子6g 白花蛇舌草15g
三棱9g 当归12g 川芎9g 砂仁15g(打、后)
内金15g 三七粉2g(冲)。
煎服法同前。
五诊 2007年6月20日。服上方30剂后,头痛及胃脘部疼痛减轻。现仍偶有烧心,近日口干不欲饮,纳可,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07-06-19)做电子胃镜检查(型号EC-450W15 2C306A032)报告:食管、贲门均(?)。胃底黏膜花斑,黏液池清,胃体部黏膜花斑,角切迹欠光整,不平,胃窦黏膜花斑,不平,多发痘疮样糜烂,散在陈旧性出血点,幽门正常。十二指肠球及降部未见异常。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肠化。病理诊断(编号20073762):幽门前区:轻度慢性炎伴轻度糜烂,“幽门后壁”移行部黏膜轻度慢浅炎,窦小弯:浅层黏膜轻度慢性炎,“角切迹”轻度慢浅炎,体下部小弯轻度慢浅炎。为了巩固疗效,改善自觉症状,调方如下:
柴胡15g 郁金12g 浙贝15g(打) 瓦楞粉30g
生石膏30g(打、先) 陈皮12g 黄连12g(打) 黄芩12g
全虫9g 三棱12g 丹参15g 元胡15g(打)
当归12g 白芍20g 白芷9g 三七粉2g(冲)。
六诊 2007年7月22日。现胃脘部无明显不适,偶有烧灼感,口干不欲饮,纳可,大便可,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调方如下:
丹参15g 檀香9g 砂仁15g(打、后) 广木香9g
元胡15g(打)当归12g 白芍20g 云苓15g
白术9g 佛手12g 白芷9g 三棱12g
莪术9g 苍术12g 全虫9g 生薏米20g
内金15g 炒莱菔子15g(打) 三七粉2g(冲)。
煎服法同前。
七诊 2007年7月26日。仍口干,近日出现左胁下疼痛,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调方如下:
茵陈15g 虎杖15g 龙胆草15g 五味子15g
垂盆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白英9g 半枝莲15g
田基黄15g 瓦楞粉30g 黄连12g(打) 全虫9g
三棱12g 丹参15g 元胡15g(打) 当归12g
白芍20g 三七粉2g(冲)。
煎服法同前。
八诊 2007年8月13日。现无明显不适,稍有口干。纳可,寐可,大便可,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调方如下:
当归15g 赤芍15g 白芍15g 海螵蛸20g
百合15g 乌药9g 柴胡15g 郁金12g
元胡15g(打) 茵陈15g 垂盆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白英9g 黄连12g(打) 全虫9g 三棱12g
丹参15g 三七粉2g(冲)。
煎服法同前。服药一周后停药,随访半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