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汁返流性胃炎
- 作者:李佃贵|发布时间:2012-07-06|浏览量:804次
初诊 2007年4月2日。患者,曲××,男,43岁,已婚,教师,石家庄人。
【主诉】间断胃脘部疼痛4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痛,堵闷,自服三九胃泰、胃康灵等药物,效果欠佳,遂慕名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胃脘部疼痛,堵闷,伴有嗳气,无烧心、泛酸,无口干、口苦,纳呆,寐差,大便调,1次/日。舌红,苔薄黄根部微腻,脉弦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消化内科李佃贵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地,住地无潮湿之弊,条件尚可。
【婚育史】27岁结婚,育一子,身体尚健。
【查体】T36.3℃,R20次/分,P74次/分,BP125/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无压痛,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电子胃镜(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7年1月23日 医院检查号: 07-1011 设备型号:GIF-Q260)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病理诊断(病理号20070817)胃窦:黏膜重度慢性炎症。
【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
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养肝和胃,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
1号+ 香附15g(打) 广木香9g 柴胡15g 当归12g 白芍30g
紫蔻15g(打、后) 丹参20g 茵陈15g 全虫6g 内金15g 三七粉2g(冲)。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电子胃镜。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戒怒。
二诊 药后,胃脘部堵闷减轻,食欲好转,夜寐好转,现时有隐痛,嗳气。近日出现烧心,头晕,夜间口干口苦,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根部微腻,脉弦细滑。
【治法】养肝和胃,清胃治酸。
【方药】
5号+ 香附15g(打) 元胡15g(打) 广木香9g 当归12g 白芍30g 砂仁15g(打、后) 丹参20g 茵陈15g 全虫6g 内金15g 三七粉2g(冲)。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 患者药后头晕消失,乏力、烧心均较以前减轻,纳食增加。现仍胃脘部疼痛,嗳气,寐欠安,大便稀, 1~2次/日。舌红苔根部薄黄腻,脉弦细。
【治法】养肝和胃,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1号+半夏12g 藿香12g 香附15g(打) 紫苏15g 姜黄9g 柴胡15g 丹参20g 广木香9g 当归12g 白芍 30g 三七粉2g(冲)。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3个月。
四诊 药后胃脘部仍疼痛,偶烧心,嗳气,近日出现胃凉,畏风,后背沉,纳可,寐可,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复查电子胃镜(2007年9月27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镜号:W000009266)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养肝和胃,行气止痛。
【方药】4号+柴胡15g 香附15g(打) 紫苏15g 广木香9g 元胡15g(打) 丹参12g 砂仁15g(打、后)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1个月。
五诊 药后胃脘部疼痛消失,烧心及后背沉明显好转,余无明显不适。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养肝和胃,解毒抗炎。
【方药】4号+ 8号+ 生石膏30g(打、先) 瓦楞粉30g(打、先) 瓜蒌15g 广木香9g 元胡15g(打) 香附15g(打) 公英15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按语 本患者患者初期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临床辨证属于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故选择以疏肝理气,养肝和胃,理气活血止痛之法。共治疗6月余,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胃脘部疼痛,堵闷等顽症逐渐减轻乃至消失,临床基本治愈。嘱其继续服用中成药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