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眩晕与脑血管病的概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及其它复杂因素,眩晕症成为大众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眩晕症分别各占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15%,老年门诊约占80%。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大约有50%-60%有眩晕发作病史。由于眩晕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已出现眩晕症诊疗中心和眩晕症的康复中心。发达国家也在逐步发明一些有助于眩晕症的检测仪,以提高对晕症的病因诊断。眩晕症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也可能是由于颈椎病和脑供血不足引起。病因不同,治疗不同,预后结局不同。
维持人体平衡的器官有前庭脊髓通路、视觉、本体感觉脊髓通路和中枢神经整合系统。前庭脊髓通路在维持人体平衡中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前庭感受器包括:三个半规管,壶腹嵴和耳石器。这三个感受器通过脊髓通路参与人体直立时的身体平衡。视觉、本体感觉脊髓通路是通过视觉通路,调整头、颈部位置以达到姿势的稳定性。本体感觉主要通过足底皮肤、肌腱关节、内脏感受器,感受身体位置以及身体各部位的位置状态和姿势状态。中枢神经整合系统平衡觉中枢包括:脊髓、前庭神经核团、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和大脑皮层。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将信息传入以上各个中枢结构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信息通过传出通路到达各个周围部位,经过反射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综上所述,维持人体平衡的三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引起眩晕发作。中枢神经整合系统发生病变,后果不同于前两个平衡系统。
二、眩晕的诊断和分类特征
眩晕是指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自身或外物旋转、晃动、浮动、倾倒等的错觉。可并存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腹痛等植物神经症状。眩晕不同于头昏、行走不稳、晕晕乎乎。眩晕症在发达国家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有专门的诊断和治疗机构。在我国,由于眩晕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常见病,近年得到医学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对眩晕症的习惯诊断包括脑供血不足和颈椎病。眩晕症涉及到多科室、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故诊断常不准确。事实上,临床常见的眩晕症与前庭器官受损关系更为密切,与脑血管和颈椎病并无多大关系。
上图为内耳前庭器官解剖示意图
眩晕病人就诊,重要的是鉴别是前庭周围性眩晕还是中枢性眩晕。要做到:问诊要详细;要了解对眩晕症诊断的最新诊疗手段。
问诊应该涉及到的内容包括:①眩晕的特征:如视物旋转、自身旋转、晃动感、位置性、倾倒等。②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脸色苍白、出汗、腹痛、腹泻等。③耳病史:中耳炎、耳聋、耳毒药物中毒史。④神经系统症状:面、口周、四肢麻木、言语不清、流涎、四肢无力等。⑤眩晕前的诱发因素:疲劳、失眠、感冒、情感障碍等。⑥既往史:有无眩晕发作、内科系统疾病等。⑦家族史:有无类似发病者。
查体时,神经科医生应该做详细神经系统查体,确定有无定位体征。在临床上,区分前庭周围性或中枢性眩晕很重要。
周围性眩晕特征包括:①急性发作性发生;②与体位有一定关系;③伴有轻重不一植物神经症状;④无神经系统损害体征;⑤既往有反复发作病史,可追溯到数十年之前;⑥发病前多有诱发因素;⑦缓解-发作、持续几分钟至数月不等;⑧可有家族史;⑨头颅CT、MRI无新发病灶出现;⑩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主观垂直视觉(椭圆囊)检查、VEMP(球囊-丘脑反射)检查有改变。
中枢性眩晕特征包括:①根据病因不同,发作形式不同。可以突发、亚急性或隐袭起病,常为持续性;不一定是眩晕(视物旋转);②眩晕与特定体位无关;③植物神经症状可有可无;④有神经系统损害定位体征;⑤既往无类似发作;⑥症状常持续存在;⑦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责任病灶;⑧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可发现阳性结果。
判断周围、中枢性眩晕的新手段包括:(1)前庭自动旋转检测法(VAT,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 ):诊断内耳和脑干最便捷的诊断仪,与传统检测仪相比、快速、准确、无痛苦。它主要用于眩晕的诊断和前庭康复的检测。(2)核磁内耳水成像检查也是判断周围或者中枢性眩晕的新手段。
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包括:美尼尔病(Meniere " s disease,MD)、良性位置性眩晕、突聋伴眩晕、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外淋巴漏、内耳损伤、中耳炎、药物毒性作用所致。中枢性眩晕常见病包括:脑血管病所致的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闭塞,引起眩晕。椎-基底动脉在脑干、小脑的分支都是终末动脉,一旦闭塞,很难形成侧支循环,一些动脉闭塞会引起严重后果。在椎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发生的频率为80%。在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发生的频率为17%。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发生的频率为100%。在前下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发生的频率为90%。在小脑上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的发生率为0%。在大脑后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的发生率为24%。在大脑中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的发生率为8%。在大脑前动脉供血障碍时:眩晕的发生率为0%。 眩晕的临床症状包括:眩晕 ? 旋转感、浮动感、晃动感、摇摆不稳感、倾斜和下沉感。神经损害体征-黑朦、偏盲、复视、面麻、呛咳、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或无力、少有耳鸣,共济运动障碍等症。后枕痛,恶心呕吐,手颤、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构音障碍。持续时间长,短期不易恢复。影响到内听动脉可有耳鸣耳聋。重者可引起四肢瘫痪,昏迷,甚至死亡。颈椎性眩晕是由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而出现的神经症状。神经根受压导致所受神经支配区出现疼痛。交感神经链受刺激导致头晕、恶心、心慌、出汗。椎动脉受压导致晕厥、头晕、黑朦、四肢无力等。此外,中枢性眩晕其他病因还包括肿瘤性眩晕、脑部脱髓鞘性眩晕、脑部变性疾病性眩晕、癫痫性眩晕、脑部感染性眩晕、神经症性眩晕和全身疾病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感冒、保证良好的睡眠和睡姿、卫生健康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育活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精神和心理刺激。临床上如果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很可能是由于脑缺血所致。如果眩晕是持续性的,很有可能是脑梗死或其他疾病。预防措施包括重要的两个ABCDE:第一个 “ ABCDE ” 包括:A ? 积极锻炼(Accumulates exercise);B ? 控制体重(BMIcontrol);C ? 戒烟限酒(Cigarette quitting);D ? 合理饮食(Diet);E ? 情绪稳定(Emotion)。第二个ABCDE包括:A ? 阿司匹林(Aspirine)、B ? 血压血脂(Blood pressure control)、C ? 中药防治(Chinese medicine)、D ? 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E ? 健康、康复教育(Education)。
|
||
|
||
|
||
|
| ||
|